书海拾趣——名人与图书馆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7-05-20卢娜
卢娜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不假。古往今来,多少对历史发展、科技革新做出贡献的贤达都是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而若是说到拥有大量藏书,又极其适合检索资料,可供人们静心学习、阅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了,那么你是否知道,图书馆与诸多名人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马克思真在图书馆留下过脚印?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穹顶图书室有一个固定的座位,他在此潜心撰写《资本论》;由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不懈写作,结果他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这一激励人们苦读的故事听来极为励志,可惜,伟人嗜书的精神是真,但他的笔耕之地并没有留下什么“马克思的脚印”。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他所写的《大英博物馆点滴》一文中便记录了他探访“马克思脚印”未果的故事,“按照(大英)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一圈的说明牌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不过,那位工作人员又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某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當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是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结果戈尔巴乔夫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在那么多年里,至少马克思应该在那个位置上坐过一次吧,所以他们回答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不能算完全骗人。”
毛泽东:北大图书馆里走出的伟人
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留下过许多名流的足迹,但是这儿还走出过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1918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之聘,举家迁居到了北京。毛泽东追随导师而来,他被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职责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刊者的姓名。工作了半年后,毛泽东没有考虑在北京大学深造,甚至直接离开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湖南。
虽然没有留在北京大学,但是毛泽东的身上少不了在北大工作时耳濡目染得到的熏陶。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和革命的发源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得以结识了当时举足轻重的革命学者和运动者。毛泽东回忆北京大学时曾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头面人物很有兴趣,我打算去和头面人物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话。”尽管如此,在北京大学,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亦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李大钊、陈独秀相处。可以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职期间,不仅获取有益的知识,同时也结识了很多名流学者,对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胡适的图书馆情结
说到胡适与图书馆,有一则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1938年10月,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委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以免遭破坏。书籍运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时,美国国务院派大员和该馆馆长努索·埃文斯特陪同胡适前往察看。哪知胡适一进馆库,便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看起书来,完全把陪同的官员们抛之脑后。自此,胡适便有了个称号——“学者大使”。
事实上胡适很早就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初,胡适留学美国时,对美国的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康乃尔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曾“作一书致图书馆馆长Harris君,许添设汉籍事”。1914年1月,胡适发表《美国大学调查表》例言及《藏晖室杂录》。《杂录》第四部分对藏书30万册以上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概况做了统计。同年9月6日,胡适还游览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十分欣赏该馆100余万册藏书,“任人观览,不取资”的做法;当然,胡适也对该馆中国图书既少又没有好的著作深感失望。不仅如此,胡适还对美国的十余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量、阅览人次等诸多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和研究。
研究之余,胡适对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的藏书楼之间的巨大差距感慨万分,他在1915年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为此,他发下大愿“吾归国后,每至一地必提倡一公共藏书楼。在里则将建绩溪阅书社,在外则将建皖南藏书楼,安徽藏书楼,然后推而广之,乃提倡一中华民国国立藏书楼,以比之英之(大英博物馆),法之(国家图书馆),美之(国会图书馆),亦报国之一端也。”胡适认为建立图书馆是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此后他便终生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图书馆建设。
1957年,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我将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已离开北平时所留下请该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保管的一百零二箱内全部我的书籍和文件交付并遗赠给该大学”。
拿破仑的随军图书馆
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他寓居在瓦朗斯城的一座咖啡馆内的小屋里,常常一个人坐在闷热的房间,两眼紧盯着书本,废寝忘食刻苦读书。咖啡馆附近正好有一家出租书籍的铺子,这为他广泛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在租书的铺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顾不上老板的白眼。
1798年,拿破仑调任法国远征埃及军总司令,在“东方号”旗舰上,他设立了一所小小的图书馆,所藏书籍全都是他亲手挑选的。40多天的海上航行,由于晕船,拿破仑无法读书,他就躺在床上,让人为他大声朗读。
1807年法俄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拿破仑曾因在前线无书可读而大发雷霆,他写信质问巴黎有关人员,命令他们把所有新出版的书籍和新书预告迅速送来。拿破仑一生指挥了近60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参战。
拿破仑对书籍的热爱还体现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扩建工程上。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61年,路易十一下令建立。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这座图书馆开始对公众开放,从法国贵族们那里没收的书也是在那时收藏入馆的。当时,一向嗜书如命的拿破仑对这座图书馆燃起浓厚兴趣,还扩大了馆藏,使它一度成为十九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北美第一家公立图书馆
本杰明·富兰克林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如今人们熟悉的避雷针就是他发明的。
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很小便辍学回家,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但是他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并且自学了数学和4门外语。丰富的阅读,为他日后成就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富兰克林当印刷工时,认识了几个藏书丰富的朋友。因为富兰克林还书的速度很快——他常常晚上借书,通宵阅读,第二天便归还,而且富兰克林十分爱护图书,所以人们都愿意借书给他。
富兰克林读书,也藏书。1772年富兰克林搬过一次家,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看到来到英格兰后,我的书增加得有多快,真是令我吃惊。来的时候我一本书都没带,而现在我有了一屋子的书……”
此外,富兰克林还致力于阅读的推广。他所从事的第一项公益事业,即与图书相关。1730年左右,富兰克林和一些读书爱好者成立了共读社。那一年,他提议大家把书集中起来阅读。实施一段时间后,富兰克林提出了建立一个图书馆的计划:集资购买图书,订阅用户需要交费阅读。后来,这家图书馆被迁到了州政府的一间屋子里,1769年又吸收了费城的其他几家图书馆。据《富兰克林传》的作者称,那家图书馆是北美第一家公立图书馆,是“北美所有公立图书馆的鼻祖”。
在海外生活近30年后,富兰克林回到他的家乡。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房子,据他描述,“这间房的上面是我的书房,书房两端有大小如w整面墙的窗户,一直到天花板全是一排一排的书。”他的一位朋友认为那里是“美国最大、也是最好的私人图书馆”。為了便于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书,富兰克林甚至发明了“高架取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