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轮回
2017-05-20吴晓波
吴晓波
张阳是茶语网的创始人,常居重庆,云游四海,日日与茶人相处,像是这个行业里的“百晓生”。每次见面,他总能从行囊里摸出几泡茶,云里雾里地诱惑我。前日闲聊,无意中他跟我讲到茶界的一个小秘密。
当今中国茶界有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上各省级非遗传继承人还有数百位,他们均是一派江湖的首领,大多年过半旬,技艺娴熟而固守传统。可是,现今的饮茶一族却以都市年轻中产为主,茶于他们,既是饮品,更是生活方式和知识审美的一部分,所以,对茶以及茶具器皿的趣味评鉴与老一辈有很大的差别。于是,这便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一些老辈的“非遗传承人”自己不敢,或者说也不能再有突破,便悄悄地鼓励自己的子辈大破大立,一旦引发“茶杯里的风波”,他们转身附和指责,却又内心颇为窃喜。破与立,传承与创新,永远是匠人一生面临的课题。
在景德镇做瓷器的匠师,人人都背诵得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制瓷工艺的描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祖辈传下来的典籍中,七十二道工艺历历在册,如枷如锁,不可僭越。可是,在今日之世,一件瓷器是否真的还必须经历七十二道工艺“方可成器”?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1989年出生的崔怀宇是一位漆艺师,在他看来,传统漆器虽精良,但颜色深褐沉闷,远离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场景。经多次尝试,他调制出了明快亮眼的马卡龙色,并据此做出了新漆器。然而,这在崔怀宇的老师看来,无疑是对漆的一种不尊重。师徒因此分道诀别。我们真的要为这样的诀别喝彩。
80后中,有人重新定义了漆的颜色,有人使雨伞焕发出人格化的新魅力,有人让丝绸画缋的四百年工艺获得了新生,還有人能把外公家族祖传的俞家年糕品类翻新,实现超过千万的销售额。这些年轻匠人的集体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匠人的固有陈见。他们没有花白的胡子,没有陈腐的习气,不再苟且于古老幽暗的作坊,不再只为“皇家”或“贵族”服务。他们年轻,快乐,敢破敢立,向传统致敬,更让前辈望尘莫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匠人的“三新主张”:新审美——突破旧有美学范式,为当代生活服务,符合新东方的审美趣味,无论在实用性还是呈现方式上,都能够别于前人。审美无优劣,新旧只在心念之间。一切创新,都不是为了迎合,而是能够别开生面;新技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用工业4.0的思路突破旧有的手工模式,在个人定制与可复制之间探寻危险的平衡。运用新的制作手段,让所谓的“皇家特贡”变成普罗中产的家常之物;新连接——运用互联网模式,再造匠人与消费者的关系,在网络及现实世界创造新的体验场景,让美好器物成为新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上大人问禅师:我如何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禅师反问:你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答:看不见。禅师说:那你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上大人笑答:我明白了。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