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择校”踩踏了义务教育
2017-05-20熊丙奇
熊丙奇
一篇名为《记发生在成都中产阶层内部的踩踏事件》的文章近日在网络上刷屏。文中引用最近在成都流传的热帖《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介绍成都某高档小区的一位业主为了争夺某公办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希望联合另外两个小区业主(以政府公职人员为主),抵制“年收入50万以下,无金钱也无权力”的周边低房价楼盘业主的孩子。
这篇文章之所以刷屏,是因为触及到中国人目前最敏感的两个话题,收入与子女教育。从常理看,这样抵制别人家孩子进入同一所学校,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划片,不会根据楼盘的“品质”,而主要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
但是,近年来在公办学校招生时,有两种现象确实在上升:有的所谓“高档”楼盘业主,要求不能将另一“低档”楼盘划入对口入学学区房范围;有的城市居民,反对公办学校招随迁子女,或把自己的孩子和随迁子女编在同一班。这些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被理解为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但从教育角度,则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受教育者的歧视,与教育公平背离。
许多网友调侃道,“只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今天才看到五十万笑三十万。”从自身利益角度说,那位业主的言论,其实并非如网友评论所说那么可笑及愚蠢,而是说出了他的实际诉求。但是,他的诉求对象搞错了。如果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应该抢公办学校的学区房,而是去读私立学校——有钱,可以到私立学校求学。
从发达国家解决不同阶层受教育诉求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原则都是公立不择校、择校到私立。公立学校提供公共基础教育,要求均衡化、实行就近入学。而如果受教育者有差异化需求,可以跨地区选择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也可根据受教育者的群体情况,选择学生和家长。
我国各地其实也在以这一原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但总体来看,由于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与民办之间,还存在很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因此还存在择校热。在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政策下,择校就变为购买学区房。这当然给学生家长提出了相应的经济条件要求,能买得起热门学区房的家长,也会被视为有能耐。
但是,各地已经意识到,学区房终究是各地治理公办学校择校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公办学校本来就不应该择校的。从长远看,理想的义务教育均衡,应当是实现公办学校间的相对均衡,即不再有较大的办学质量差异;同时,在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只是办学特色差异,而非办学质量差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投入,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目前这起所谓“踩踏事件”,是利益诉求错位,以及公共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所致。公共教育资源强调的是公平和均衡,接受公共教育,进入公立学校,公平是第一位的诉求,任何人不要指望获得高人一等的特权。包括有些城市家长要求公办学校不招收随迁子女,也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你可以选择不去上这所学校,但却不能侵犯他人的平等权利。政府也应该立足公平与均衡,提供公共义务教育。最终构建“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义务教育办学局面。▲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