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寒食与奠清明
2017-05-20王国瑛
●王国瑛
烧寒食与奠清明
●王国瑛
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民间素有烧出来的“寒食”,奠出来的“清明”之说。这烧与奠皆起源于忠臣孝子介之推的悲壮传说……
一、公子蒙冤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急需贤才,广纳良策之际,介子推大胆向晋献公上书了《富国强民论》。晋献公十分欣赏介子推的才能,遂封介子推为晋国大夫。又派他教辅自己的儿子重耳。次年,边关告急,介子推毛遂自荐抗敌护疆。
这日,子夜时分。一巡逻兵丁手捧密封信件,急匆匆闯进了元帅主帐。介子推接过来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想到,信封里装的竟然是半块绢帕,从绢帕的质地、刺绣来看应该来自内宫。而绢帕上“太子自缢,重耳入狱”八个大字,更是唬得他魂飞魄散。
介子推不知太子为何自缢,公子重耳又咋会身陷牢狱?他既担忧晋献公安危,又牵挂学生重耳,实在按捺不住,急忙交代好边关事宜,率领数百将士班师回朝。
介子推风尘仆仆回到京师。文武大臣听得介子推打探太子、公子之事,无不噤若寒蝉。
介子推不相信懦弱、温良的太子申生,会因调戏母妃而被晋献公赐死,更不相信公子重耳会杀父弑君。介子推疑窦丛生,不惜冒险夜探死囚牢房。
“……祭奠是我做的,酒菜也是我亲手捧给父王的,可我没下毒,真的没下毒啊!”重耳抱着恩师,号啕大哭。
介子推从重耳的哭诉中得知,太子是在御花园对骊姬手舞足蹈获的罪,晋献公赐死太子后,又是骊姬进言让重耳给生母狐氏和哥哥祭奠。就连整个食材、烹调都由骊姬一手安排,介子推什么都明白了。
介子推震惊不已,他知道太子辱妃,公子下毒乃是骊姬设下的连环计,若自己一走了之,重耳必死无疑……
次日,晋献公获悉看守重耳的侍卫被杀,介子推携重耳去向不明,暴跳如雷。连发三道急召,务必要将叛臣孽子擒拿归案。介子推率领亲信将士,血战数日,终于将重耳带出了险境。
二、割肉侍君
晋献公向邻国发诏,说介子推一干人是叛臣孽子,人人得而诛之。见诏,谁也不敢收留重耳。
盘缠用尽,饥寒交迫。这日,介子推正欲寻找水源给重耳解渴,突然,从灌木中跃起两条黑影,径直扑了过来。介子推认出拦截之人是武将狐偃、赵衰。虽已人困马乏,也只得打起精神以死相拼。
“将军且慢动手,吾等愿随尔保护王子,患难与共,决不反悔!”不料狐偃、赵衰两人不是奉命追杀,反倒是投诚而来。介子推惊喜不已。
有狐偃、赵衰两人相助,本该士气大振,但重耳偏偏又病倒了。幸好随行者皆为武士,战事吃紧时少医短药屡见不鲜,众人便就地取材,用草药给重耳治病。
灌了几大碗草药汁的重耳,终于睁开了眼睛:“……汤,我要喝、喝肉汤……”
重耳要喝肉汤的要求,让介之推满腹心酸。他环顾左右,这些抛家离子跟随公子在外受苦受罪的将士,为的是要给百姓留个明君,若重耳病饿而死,岂不前功尽弃?介子推跺脚咬牙钻进了杂树林。
不到半个时辰,介子推捧着块三指多宽的鲜肉回来了。众人捡柴的捡柴,汲水的汲水,不一会就熬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
重耳美美地喝完肉汤,顿觉精神了许多,他对搞到肉的介子推赞赏有加。言下之意,一碗肉汤略缓饥肠,最好三两日就能喝上一碗。
“殿下,恕臣下无能,实难再奉肉汤……”不待介子推说完,狐偃、赵衰同时一跃而起,飞快地撩起了介子推的袍子。只见,股骨下一块巴掌大的绑腿早已鲜血淋漓………
重耳看到这碗起死回生的肉汤,竟然是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剜下的肉熬成的,杵在那里,傻了,呆了。
介子推的割肉侍君,让重耳感动得涕流满面。此后,重耳在介子推、狐偃、赵衰等几个忠臣良将的护卫下,流离颠沛,风餐露宿了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晋国继了王位。
三、论功行赏
介子推将重耳护送进宫后,便以探母为名告辞离去。重耳登上王位后改号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多年的臣子大加封赏。
他常常回忆起介子推割肉献君的旧事,又需要介之推的才干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便下令接介子推进宫受赏封官。可是介之推无意仕途,始终不肯进宫。
无奈之下,晋文公便亲自来到介家。当他前呼后拥赶到介家时,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下令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只奈,山高林密,地形不熟,直到夜幕降临,御林军无功而退。
见晋文公束手无策,便有近臣献计解忧:只要三面点火,留一面出路,就能把介子推给逼下山了。
晋文公听后连称甚妙。他晓得介子推是个大孝子,这会儿与母隐迹在绵山上,若放火烧山,介子推就是再不愿入仕为官,顾及老母的安危也必定会下山的。
见晋文公求贤心切,赵衰、狐偃双双上前请命,愿意担任焚山之职。晋文公点头允准了。
不料,赵衰、狐偃自知功劳比不上介子推,让其进宫势必失宠,于是将计就计,暗暗指使兵丁四面举火,不留出路。
正是草木疯长的春季。风助火威,越烧越旺,大火很快就吞噬了整座山。
大火熄灭后,人们在山坳里找到了介子推,母子俩早已被烧得没了气息。
晋文公又悔又痛,禁不住号啕大哭。
突然,奉命安葬遗体的兵丁,在移动介子推靠在烧焦的大柳树上的躯体时,发现其僵硬的脊背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晋文公闻得禀报,三两步扑上前,从树洞里掏出了皱成一团的半片衣襟。只见衣襟上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认得介子推的笔迹,更晓得介子推是何等的用心良苦!
震撼之极的晋文公,含泪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焚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次年,晋文公因大雨推迟了两天上山祭奠。在介之推墓前晋文公又想起了其遗书中“……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谏言,当即将祭奠之日定为清明,并颁告天下与寒食节不许生火一样,每年清明之日各家各户须扫墓、上坟,祭奠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