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爱艺术”
2017-05-19廖国杰
廖国杰
纵观古今中外,成就卓著被人敬仰的教育家首先就是师爱的楷模。我们不难发现师爱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中显示巨大的教育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师爱在新理念下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师爱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爱是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
1.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体现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受到社会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逐渐明显,思想观念日渐多样化。另外,信息的多样化和时代特征,使学生更具现代思想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善于、乐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新特点,就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师爱的方式可能就不恰当,甚至起到负面效果。
2.新课程改革下师爱的重要性。
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新课程改革新型的理念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优越性和可取性在于它强调了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充满爱心。朱永新说:“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全部的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期望得到他人的爱,既是本能的要求,又是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一个经常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会得到心理上的积极肯定,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经常被老师讨厌、漠视的学生,其成长会有诸多的消极因素存在。爱如春雨的滋润,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虽然师生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既是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师爱无疑是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
二、师爱表达方式存在的误区
师爱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灵魂与前提。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注意方式,步入了师爱的误区。下面分析几种主要的师爱误区:
第一,不公正的爱。在师生关系中,不公正的偏爱是经常存在的。首先是偏爱优生。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求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在应试教育的逆流下,特别优秀的一部分学生,总是被特殊照顾,甚至加班加点去辅导,这势必会冷落其他学生。其次偏爱有特殊背景的学生。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或者家长经常到教师家走动,对于这类学生,碍于人情关系,教师会对其特别关照。最后偏爱与教师关系好的学生。有些学生性格开朗,善于社交,经常会和老师交流。对于这种和教師交往较多的学生,教师一向比较喜欢。
第二,不民主的爱。有的教师有爱心,为教育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却得不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为何?因为是专制的爱,是非人的教育。李镇西指出,“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精神的教育,这里的‘爱心,是针对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提出来的”。不民主的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一位高三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家庭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且全部做对,没有完成的话必须受到处罚。第二天,有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教师在班上进行了批评,然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处罚。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都说为我们好,连午休、周末和法定假日都被占用了,布置大量的作业,每天疲于奔命,这难道就是老师对我们的爱吗?”这种类似的专制型做法在学校里每天都在上演。
第三,不合理的爱。不合理指的是不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伦理道德的爱。由于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有些教师虽然为学生着想,但是其思想、行为已经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比如溺爱。教师全面包办学生的各种活动,如班级管理、同学关系处理、学校活动组织、作业督促等,教师时时观察、处处过问,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疲惫不堪,学生时刻待命。另外一种做法是姑息式的爱,学生犯错不去批评,怕伤害学生的自尊,这对学生成长发展也是不利的。还有一种不合理的爱是违背道德的,即教师对异性学生怀有个人不正当目的的爱。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不时有师生不正当关系见诸报端。
三、师爱表达方式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既然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就如生本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爱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恰当的方式,才能爱得有效果,爱得有价值。
首先,公平民主原则。从国家政策层面看,教育公平、民主是我国政府教育管理行为法治化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从教师层面看,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师的爱犹如绵绵春雨,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应是培育出完美人性、灵性的‘好人‘能人,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整个人类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关爱学生,不搞“家长式”“一言堂”做法,以民主作风对待学生,引导他们,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包办专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其次,理性教育原则。人是理性的动物,同时是教育的产物。理性即为真理本性的外化。教育是一门有其自身规律的科学,作为培育人的大规模社会行为,理性应该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者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发展者,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的爱要充满理性,合乎规律,才能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促进学生各阶段成长。
第三,服务生本的原则。新课改明确指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教师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理念来进行,服务于生本。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倾向激励学生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真理的顾问,一位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且激励学生去探寻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用心爱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成长,学生会感到快乐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所以,教师的爱,无论用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皆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总之,新课改下的师爱,与传统的师爱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吸收古代优秀的师爱、师德的文化,结合当前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反思误区,遵循原则,总结规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时时有师爱,事事现师爱,爱得正确,爱得恰当。
(作者单位:常德市汉寿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