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人人都能编写的百科全书
2017-05-19晓军
晓军
诞生于1768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是现存最古老的英语百科全书。200多年来,该百科全书共修订了15次,出版了10多种外文版。然而,维基百科诞生后,这部以学术性强、权威性高著称的百科全书,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2012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停止纸质版印刷,时任出版社总裁乔治·高祖告诉记者:“《不列颠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的体量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我们就做不到为每一个卡通人物、名人或运动员撰写词条。”
2001年,吉米·威尔斯受到维基软件这个工具的启发,开始创立全网民都可参与的网上百科全书项目。在这部百科全书中,人人可以编写词条,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这部百科全书以维基的速度对传统权威发起了挑战。2016年,维基百科诞生15年后,这一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每月平均有5亿人次访问网站,8万名志愿者定期编辑页面;每天增加7000篇新文章;每小时出现1.5万次编辑。维基百科集中了各国用户的集体智慧,是全球被链接次数最多的网站。教师、学者、记者和学生以它作为参考,研究人员还利用它的访问数据,预测票房、股市、流行病的前景。截至2016年,维基百科已涵盖了290个语言版本,总条目突破3800万。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编纂的任何一部大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的编辑方式与其他百科全书有何区别?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维基百科本身有3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其次,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允许大众的广泛参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
维基百科是众人一起制作的线上百科全书。传统的百科全书,一般的人只能当读者,但在维基百科,我们既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文章提供修改、增加注解、提出争议、投票表决……简而言之,Wiki是一种模式:创立一个开放式的网站,内容由广大网民进行填充,大家协作共同完成——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编辑、修改。例如A创造了一个条目“游戏”,对“游戏”这个东西做了一番解释。B看到这个条目,认为有所不足,就在上面做了一些补充。接着C看到了“游戏”,发现几处错误,进行了修改。然后D又找到几个错别字,把它们纠正,这样等到第5个人E读到“游戏”条目时,它已经比较完善。这就是一个Wiki内容诞生的过程。
谁在为维基百科写词条?
维基百科的首页上这样写着:“你”就是维基百科的作者。Wiki模式就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编撰工作中来,但你要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民运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Wiki比作一个BBS,那么它就是个只有少数精英在活跃发言,绝大部分人都在潜水(只看不编)的BBS。以中文维基百科为例,首先,绝大部分用户是根本不注册的,即便是92万的注册用户里,也只有9万多人参加过编辑,编辑过维基百科内容的人叫维基百科人(简称“维基人”),而近九成的内容是由“维基人”中5000多个精英编辑的。这或许让人有点失望?别忘了虽然只在用户里占很小比例,但5000个编辑仍然是一支相当大规模的队伍,而且这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而已,整个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数达到20多万,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出版社、通讯社、报纸、杂志或者电视台都难以企及的规模。维基百科今天所拥有的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源自于许许多多“维基人”智慧的积累。
维基百科可靠性有多高?
一个广为流传的事件是,2005年12月14日,《自然》杂志在对两个百科全书的41篇科学文章进行比较后表示,维基百科含有162个错误,《不列颠百科全书》含有123个错误。这两个百科全书,一个是由广大志愿者协作编辑,一个是由权威的专家学者编辑,差距却如此之小,一时之间,“维基百科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同样好的信息来源”的说法广为传播。
调查显示,维基百科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已经几乎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同样正确。在《不列颠百科全书》这种传统百科全书中,大部分最新的字眼,最快也要几年后才会正式纳入书中,但维基百科却常常在大事件发生的短短一天后,就出现了相关见解。如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一名伦敦用户马上撰写了概述事实的条目,两个小时内,这篇文章被其他用户编辑了上百次,引用了10个不同来源的消息。这就是开源、群策群力的力量。而在条目的数量、被浏览的次数等方面,维基百科更是遥遥领先。200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不列颠百科全书联合出版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共20卷,共收条目84300余条。而早在2006年3月,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词条就已突破了100万。围绕二者质量比较的话题仍在继续,但已不难看出,维基百科的诞生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带来了巨大变革。维基百科被很多网民认为是网上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之一,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里,学生们在进行课业研究时,教师们会鼓励孩子使用维基百科查找他们想要的信息。
是什么保证了维基百科的可靠性?
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让所有人都拥有编辑的权限,那网站还不成了涂鸦墙、大杂烩?可是为什么维基百科会有这么高的可靠性?
首先,我们假设你是个捣乱分子,要在维基百科里胡说八道一通。这看起来很简单,因为想要编辑维基百科,你甚至不用注册账号,这简直比在BBS和博客上写东西还方便。你完全可以把某个页面修改得面目全非,但你别指望它能维持很久,因为Wiki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回退”。它有点像备份,每次修改都会产生一个之前版本的备份,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地把页面恢复到你修改前的状态。那么,谁来修正你涂改过的错误页面?也许是管理员,但他们数量很少(例如整个中文维基百科只有75个管理员),更多情况下,是其他网民在修正你的涂改。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快就发现你在捣乱?因为他们人数足够多,中文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高达92万人,虽未注册,但也会编辑其内容的网民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一个捣乱者,你等于是一个人在和数以千万计的人作战,完全没有胜算。在BBS里,只有管理员拥有修正错误的权力,他们与捣乱者相比在数量上毫无优势,因此总是疲于奔命。而在Wiki里,依靠一个简简单单的“回退”功能和大多数普通网民的力量,就能轻而易举地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世界里人人都有充分的权利时,它应该是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这可能是Wiki这个互联网奇迹带给现实世界的某种启示。
其次,《不列颠百科全书》一篇文章只是由一个人写,而维基百科一篇文章由上百人审查,而且是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受到检阅,这是对权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编辑发生争执怎么办?
维基百科的内容质量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坏维基人”发布的恶意内容会被“好维基人”及时地清除,但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观点看法不同,在维基人之间发生了争执怎么办?
为了尽量减少争执,“中立立场”是维基百科创立之初就秉承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维基人尽量以客观角度而不是个人好恶来编辑一个条目。比如说,在编辑《魔兽世界》这个条目时,你写道“《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这种说法就带有主观性;假如写成“《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认为,《魔兽世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游”,就没有问题,因为是在引用别人的说法。当然有些没有争议的说法是可以直接写的,譬如“《魔兽世界》是由世界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开发的”,暴雪是世界著名的游戏公司,这没有异议。
但是,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即便大家都持中立立场,对同一个事物仍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那么谁说得对呢?在维基百科上,有些条目被反復修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维基人”之间“战争”的结果。譬如你发现一个条目中某部分有误,于是进行编辑,把A改成了B。这时另一个“维基人”看到了,认为还应该是A,他就使用了“回退”功能(我们在前面说过,就是把页面恢复到某人编辑前的状态),B又变成了A。你不服,马上再改过来,他又再改过去……这种战争叫“编辑战”。
链接5
维基百科有6000个机器人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文章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编辑机器人早就已经是维基百科最重要的贡献群体之一。
2001年,维基百科引入了机器人编辑的概念,任何用户可以为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单独建立一个维基百科账号,只要根据维基百科社区官方的规定对账号进行标注,即可让机器人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
2014年,机器人在维基百科的所有语言中完成了15%的编辑动作,他们识别、撤销破坏行为,锁定遭到频繁篡改的页面、识别错别字和病句、创建不同语言之间的链接、自动导入站外内容、进行数据挖掘、识别侵权的内容并为新手编辑者提供引导,等等。
在研究人员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累计在维基百科的13个版本上找到了6627个疑似为机器人的账号,这些机器人编辑来自于不同的创建者并遵循创建者(人类)为其独立定制的规则对维基百科进行维护。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机器人之间,会吵架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机器人编辑之间的冲突远高于人类之间的冲突。这项研究中追踪了6627个疑似机器人账号里的1549个,并抓取了他们在13个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中2001~2010年期间的行为记录。
研究显示,机器人之间彼此撤销或修改文章是非常常见的。英语维基百科上的每个机器人平均撤销105次别的机器人的编辑,这比人类之间的数据高出了3倍;但在德语维基百科上,互相撤销的数量则下降到了24次;葡萄牙语机器人则高达185次。这证明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机器人的冲突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比起“内政”,机器人在“外交”上处理得更加不好。研究人员发现,在同一个语言内机器人的冲突明显低于跨语言的冲突。这是因为在同一个语言内,一个机器人往往只照看特定的词条页面,不同的机器人之间划江而治,彼此互不侵犯。
为什么维基百科拒绝广告?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斯现年50岁,身家100万美元。这个举世闻名的互联网大腕儿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以维基百科的用户数量来看,接商业广告肯定会大赚特赚。据相关人士估算,如果维基百科要刊登广告,其价值最多可达50亿美元。但维基百科一直坚决反对在其页面上植入广告、赞助商页面或网站链接。维基百科为何不能发展成像谷歌、脸书或苹果公司那样日进斗金的互联网巨头呢?阻止维基百科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的营利企业的东西,正是那些让它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当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网站上线并第一次与这个世界见面的时候,却是拖着一个.com的商业域名后缀。原因很简单,在吉米·威尔斯的最初计划中,他是打算通过维基百科来赚钱的。维基百科凭借其自由而开放的特征,不出意外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到了2001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拥有两万多条目,语言版本也达到了18个。然而就是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域名后缀仍为.com的维基百科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2002年2月,刚满1岁的维基百科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分裂事件”,一群本来在维基百科西班牙语版积极贡献的“维基人”突然宣布脱离,成立自己的线上百科“自由百科”。他们离开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维基百科的域名(Wikipedia.com)是归威尔斯的商业公司Bomis所有的,因此网站可能被资本控制,并且靠卖广告赚钱,这有悖于他们加入维基百科的共享和奉献精神。此事对威尔斯的震动很大,他必须让“维基人”消除这一顾虑。于是,在几个月后,他宣布维基百科永远也不会接受商业广告,并且把.com域名换成了.org(组织)的域名以表示这一决心。
维基百科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依靠志愿者驱动,主要靠全球庞大社群的捐款维持运作。多数款项来自公众的小额捐款,而不是富豪的一掷千金。可以免费阅读,但享用了就捐款,正是这种精神为一个干净的、强大的、随时更新的百科全书买单。
链接6
“维基人”为何要无偿地编写维基百科?
他们最主要的理由是:共享文明,传播知识。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至于他们为什么不求报酬,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受到共享百科全书这个理想的启发,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智慧的人常常没有条件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维基百科恰好提供了可能;另一个原因是做维基很有趣,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Geek(对特定领域很感兴趣又善于钻研的人),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交流探讨,共同编写,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