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温润 君子之风
——金星坑歙砚的鉴赏与收藏
2017-05-19王志军
文/王志军
重实温润 君子之风
——金星坑歙砚的鉴赏与收藏
文/王志军
曾几何时,歙砚中最有名的是金星砚,历史上有“金星为贵”的传统,在青黑色的石砚上布满了大大小小金黄色的晕、斑、线,宛若夜幕中的星河。
图1 金星坑花金星石品
图2 金星坑黑龙尾石品
宋代欧阳修赞道:“歙石出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
宋代米芾的《砚史》中有:“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储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
金星坑的开采始于唐代,坑口位于龙尾山的西北坡,与罗纹坑相距100多米,在眉纹中坑的右上侧,宋代以后一直停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重新开采,金星坑的石色青黑,金星的硬度高,坚润耐磨,且在磨墨时越磨越亮,使用后墨迹很容易冲洗掉,光亮如初。
传统的金星坑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金花、银花、银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砚厂开采完金星坑带金星、金晕纹理的传统砚材后,因下面的岩石坚硬,当时只用手工的锤敲钎凿,铁锯裁石,开采难度太大,就放弃了继续深挖。但砚山当地人仍然在此处继续深挖,又在金星坑内和周围发现了花金星、玉带、彩带、庙前青、庙前红、龟背等多种石品砚材。
这些石层的硬度明显高于金星坑表层的砚料,折光变弱变淡,石质清润、坚实、细腻的特点更加明显。
“花金星”(图1)后来成为上佳的砚材。当时许多小块不成材的“花金星”采出后被扔弃在了附近树丛中,这就是今天的“柴林石”。
“柴林”在当地意为生火做饭用柴的灌木丛,在金星坑、眉纹坑附近的灌木丛下的土层中,曾经发现少量带有本地人称其“梅花点”的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等石品,黑色无纹理可作砚材的石料,叩击其石声响亮,当地人称之“叮当石”,现在也被称做“柴林石”,是前人在金星坑开采砚石时拣选出不合标准的弃石。
花金星开采完,下面呈现出的一层石材整体色泽纯黑,石质粗细变化不明显,没有折光,普遍有线,质地细腻,手感温润沉重,夏日手抚清凉,可见手离开后有明显的水渍。其中佳者,石质细密纯黑,磨墨手感绵细,其细腻程度并不逊于眉纹坑、水玄坑等老坑石质,被称为“黑龙尾”(图2)。
“黑龙尾”采完后,又依次开采出玉带、彩带、庙前青、庙前红、龟背等多种石品砚材。
“玉带”的底色往往带有青绿的意韵,上带有金星点,或者金晕。欣赏极佳,也是做砚的上佳砚材。
“彩带”被当地人称为“翠玉”,出在玉带下面,质地细腻坚实,温润如玉,清润如冰。比玉带更加坚硬细腻,色分红绿,清心悦目,玉质感更强,其是金星坑底庙前青和庙前红混合切割成的砚材,如翡翠色泽暗红淡绿相间,湿水后更显鲜艳,欣赏性极佳,数量稀少(图3)。
彩带一般不带金星点,玉带多有金星。“彩带”下面,或者说与“彩带”同生的是“庙前青”和“庙前红”了。
“庙”是一座当地村人用来祭祀山神的小庙,原来的位置就在进村山路上侧很近的地方,离眉子下坑左侧不远。后来修进村公路时,把“庙”的位置向山上挪动了一点,“庙前青”和“庙前红”即为此庙前面山坡处坑口所出石品。
这种青红两色层次分明的砚石,被今天大多数人认为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庙前青”“庙前红”砚石,但是也有人认为古代的“庙前青”“庙前红”早就绝产了,这只是现代意义上的“庙前青”“庙前红”。
图3 金星坑彩带石品
这种青、红两色石层共生一体的砚石只有金星坑出,其质地致密,手感比较细腻,正如古人所言,好的“庙前青”砚石“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理莹洁,都无纹理”(图4)。制成的砚发墨程度要优于“庙前红”砚石,有的龟背纹石与“庙前红”相间,细细打磨后,石质如玉般细滑,所以当地人又称“玉底石”,而这是一件金星坑的“仔石”,一面石色发红的是“庙前红”(图5),一面石色发青的是“庙前青”砚石(图6),由此可见金星坑的石品生长规律。
图4 金星坑庙前青
图5 金星坑仔石一面是庙前红
图6 金星坑仔石一面是庙前青
由于青、红两色石层伴生,所以把青、红两色石层变换角度裁切,就可以切成一面庙前青、一面庙前红的砚石,砚面和砚背一青一红,还可以切成彩带石品(图3),在砚面和砚背形成数道青红相间的石品,宛若天空中的“彩虹”。经过打磨后手感细腻,但石质硬度较高,绢云母含量较低,磨墨时易打滑不下墨,所以玉带、彩带等石,相对老坑佳石,观赏性大于实用性。
龟背纹石出在庙前青和庙前红相间的岩石中,龟背纹石与红石相间,龟背纹石的厚度在1厘米左右,它的收藏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使用时往往砚上有细隙,影响研墨。具体石品有金线龟背、银线龟背、血丝龟背、白眉龟背、白龟甲、灰龟甲等品种,其中金线龟背(图7、图8)、血丝龟背最为名贵,人们根据其纹理的不同形状称之为袈裟纹、哥窑纹、网纹等。龟背纹的纹理实质上是一种金属在石上的细隙中形成的特殊网格纹,在砚山村及周边的村庄,许多老屋的地基和地面中就砌有这种石料。
“庙前红”挖完之后,此坑无石可采了。
这些砚料现在已经不再开采,金星坑上面堆满了近年来的反复翻挖出的碎石。
“金星坑”的金星砚石以葵花金星、银星、鱼子金星、刷丝金星和玉带金星为珍,金晕则根据状物的形态划分。
除了金星坑出金星石品外(图9),其他出金星石品的坑口和石品还有水舷坑的金星、金晕、银星石品,水蕨坑的金星、金晕石品,紧足坑的“龙眼”(不规则圆圈状金黄色晕)石品,济源坑的鱼子金晕石品,溪头坑、碧里坑、外庄坑的金晕、金星石品,眉子上坑的金晕、金星及“龙蛋”(像鸭蛋大小的圆圈状金黄色晕)石品。
金星坑的金星和其他坑口所产的金星石品最大的区别在于,金星坑的金星底色呈青黑色,一般没有其他的纹理,其金星、金晕的明亮程度除了不如水玄坑的同样石品以外,比其他的坑口都悦目。
像任何一种收藏品一样,当自身的经济价值被发现时,仿品接踵而来。
首先,金星坑表层带金星、金晕的传统砚材已经采完了,只有极少数当年开采的存料,现在一方8寸长方形真正的金星坑金星、金晕精品砚材的市场价格已过万元,且不易寻。
“庙前青”“庙前红”及由此而成的玉带、彩带等石品和龟背纹石目前市场中还有真品,其中8寸长方形彩带精品砚材的市场价格已经过万元,且不易见到,8寸长方形玉带精品砚材的市场价格已经数千元,8寸长方形庙前青、庙前红精品砚材的市场价格已经数千元,8寸长方形血丝龟背精品砚材的市场价格已经数千元,一般8寸长方形的龟背砚料视其美观度市场价格在千元至数百元之间。
现在市场中常有不良商家以婺源砚山樟树背坑的砚石、宣城龙潭石、江西九江星子县的金星石、眉纹石(俗称九江石),江西玉山罗纹石,还有湖北大沱石、山东砣矶石、淄石等产地的砚材冒充婺源砚山金星坑的石品出售,而随着砚山龙尾石越来越少,这些仿冒者在市场中越来越多。
图7 金星坑龟甲石品
图8 金星坑龟甲另一面石品
图9 金星坑金星石品
这些砚料实用功能并不差,外观的特征也十分相似,许多砚石就是江西本地产出,地质结构差别不大,尤其是砚山“樟树背”坑就是在砚山村口古樟树背后山上新发现的古代开采过的砚料坑口,离金星坑不远,所出的石品种类较多,其中最好的是带金星、金晕的石品,常被冒充金星坑金星、金晕砚材和“柴林石”等高档砚料,几可乱真,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很高。
九江石与龙尾石中相似石品相比,其石色偏淡,石质莹洁度、折光度均不如龙尾石,磨出的石浆和石粉颜色一般比龙尾石的要深,呈灰黑色。石中的金星一般圆而大、偏黄而无光泽,其银星坚硬而颗粒大,其眉纹无明显折光,多数不清晰。
山东的砣矶石、淄石本身就是历史上的地方名砚,色泽青黑、纹理细密、实用尚佳,比较像龙尾石,只不过缺乏炒作,本身的市场价格不高,有时被用来冒充低档歙砚。
玉山罗纹石、九江石就是广义上的歙石,矿藏资源比龙尾歙砚要丰厚得多,九江眉纹和九江银星与龙尾山金星坑砚料有很多相似之处,几可乱真。
景德镇有石,色深黑,上有圆形和斜点状小金星点、银星点的砚石,也被拿来冒充金星坑的石品。
还有用几百元一块的大畈绿石冒充庙前青精品砚料,或把几百元一块的济源坑石品冒充彩带精品砚料。
只有在真正明眼人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征,才能比较准确的辨别歙砚各个坑口的石料。
(本文作者任职于北京市文物公司)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