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苏州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7-05-19杨平俊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赤霉病田块苏州市

李 俊,杨平俊,沈 晴

(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苏州215006)

2016年苏州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李 俊,杨平俊,沈 晴

(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苏州215006)

李俊,杨平俊,沈晴.2016年苏州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J/OL].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2):54-57[2017-03-28].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70328.1717.010.html

2016年小麦赤霉病在苏南地区暴发,流行程度罕见,并呈现出自然发生重、暴发流行快、发生范围广、田块间差异大等特点。分析其流行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栽培方式利于致病菌源形成积累,生育期不平衡增加了用药防治难度,抗性问题降低了综合防控效果等,同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典型的气象型病害,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ricum)[1]。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受害,引起苗腐、茎基腐、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为害最严重。赤霉病菌不仅能够影响小麦产量,在侵染过程中还会产生脱氧雪腐烯醇(DON)等毒素,引起谷物及其食物链的真菌毒素污染,对人畜健康造成较大威胁[2-4]。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齐穗扬花期前后的气象条件,年度间具有间歇爆发流行的特点[5]。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后续影响,2016年苏州市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与流行,其发生程度是1998年以来最重的一年。本文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水平。

1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特点

受菌源充足、品种抗性缺乏、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等多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呈现自然发生重、暴发流行快、发生范围广等特点。

1.1 自然发生重,暴发流行快

据5月下旬江苏苏州市系统调查数据显示,苏州市未用药预测圃小麦平均病穗率为65.16%,平均病指为39.14,自然发生重,达特大发生等级。5月上旬小麦赤霉病由南向北逐渐显症;5月10—22日该病发病流行面积成倍发展,流行速度快,集中显症;至5月底,各地小麦进入黄熟和收获期,病情趋于稳定(图1)。

图1 2016年苏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动态图

1.2 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较重

苏州市小麦种植面积6.77万hm2,不同程度发病面积达6.55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6.75%。其中,赤霉病病穗率为0.1%~5.0%的小麦面积2.18万hm2,5%~10%的面积为2.40万hm2,10%~20%的面积为 1.53万 hm2,20%~30%的面积为0.33万hm2,30%~40%的面积为0.08万hm2,重发生40%以上的面积为0.03万hm2。从不同发生程度面积占比来看,赤霉病病穗率0.1%~5.0%、5%~10%、10%~20%区间发病面积分别占种植面积的32%、35%、23%,危害程度较重(图2)。

图2 2016年苏州市小麦赤霉病不同程度发生面积占比

1.3 不同生育期及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大

根据系统监测,生育期相对较早的田块发病情况重于生育期迟的田块(表1);同一品种的不同田块,由于防治时间、次数的差异,防治效果差别很大;未适期防治的田块病穗率高,效果差(表2)。

1.4 危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大力科学防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药剂平均防治1.74次,明显高于常年平均的1.22次,防治后全市大面积小麦平均病穗率为12.18%,病穗防治效果达81.31%,平均病指4.99,病指防治效果达87.25%,最大限度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及危害,实现了重发年份轻损失的目标。

2 重发原因分析

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但它的发生流行仍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及其生育期、栽培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吻合程度对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2.1 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

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因素主要是4月中旬—5月上旬的雨日数、降雨量和抽穗开花期的气温,三者分别达到9~14 d、>100 mm和17~18℃时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6]。而苏州市4月中旬—5月上旬累计雨日达17 d,雨量达151.6 mm,平均气温为18.7℃,远远满足了病害大流行的天气条件(表3)。4月20—25日出现连阴雨,恰逢大面积小麦齐穗扬花期,田间湿度增加,极有利于赤霉病菌初侵染;4月末—5月初,又出现多雨天气,初侵染在小穗中形成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导致病菌再侵染的发生,加重病害。

表1 扬麦16不同生育期赤霉病发病情况

表2 不同防治程度扬麦16赤霉病发生情况

表3 2016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天气情况与流行标准表

2.2 栽培方式利于致病菌源形成积累

本地多为小麦-水稻轮作,亦有小麦-玉米,且普遍推广免耕或浅旋耕,特别是近年来推广小麦、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赤霉病菌在田间的大量积累。据系统调查数据统计,苏州市4月15日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达19.06%,具备了赤霉病流行的菌源条件。

2.3 生育期不平衡增加用药防治难度

受去年秋播以来的连续阴雨和极端低温天气的影响,苏州市小麦播种大面积大幅度推迟,生育进程晚,苗情长势不平衡,不但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田块之间小麦生育期相差较大,同一田块之间也存在生育期差异和长势不平衡的现象,这就导致同一田块防治适期把握不准,小麦齐穗扬花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导致难以下田喷药或喷药后遇降水影响了防治进度。

2.4 抗性问题降低综合防控效果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用药次数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频率逐年升高(据本地系统监测,多菌灵抗性菌株频率高达53.25%),在目前防治赤霉病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品种为主的情况下,以正常药剂量防治,防效会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小麦赤霉病没有抗性良种,2016年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以扬麦16号为主,占到90%以上,对小麦赤霉病抗耐性还不理想。近30年来,虽然国内育种工作者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而言小麦的抗病性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 针对性防控建议

根据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及原因分析,特别提出针对性防治策略意见,对提高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3.1 加强栽培管理

把握适度播种量,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沟渠通畅,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保证小麦抽穗扬花整齐,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另外,目前多地采取的秸秆全量还田,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同时也带来了致病菌源的积累,因此,应按照中央精神,加快制定休耕轮作政策,加大休耕轮作力度。可在沿江麦区开展5年1个周期轮作,太湖麦区开展3年1个周期轮作,轮作时可采用休耕、种植绿肥或蚕豆等生育期短,用地养地结合的小经济作物来提高耕地质量等综合效应,同时寻找秸秆他用途径,优化秸秆处理方式,以降低致病菌源。

3.2 推广抗性品种

品种间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差异大,在充分考虑高产、优质的前提下,积极筛选推广适合本区域种植的抗性品种,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降低流行风险系数,对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意义重大。另外,慎重跨区引种,严防赤霉病流行。

3.3 科学制定防控对策

严格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2次用药,病虫兼治”的防治策略,要做到3个确保:一要确保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即为小麦穗期病虫防治;二要确保赤霉病2次防治不动摇,首次施药时间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间隔5~7 d用第2次药;三要确保选对药种,用准药量,病虫兼治。若大面积小麦发育进程不一,不平衡性大,要坚持分类指导、抢晴抓隙、适期防治,确保扬花一块用药一块。

3.4 做好药种抗性监测

目前,多地赤霉病多菌灵菌株抗性较高,田间观察并未突出显现,但必须系统开展病菌抗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更换药剂品种或增加多菌灵的使用剂量,保证药剂的防治效果。由于生产上可用于替换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种较少,只有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轮换用药,延缓主用药种抗性的产生[7]。

4 小结与思考

根据历史资料,1957年以来60年间,小麦赤霉病在苏州市严重流行8年,中度流行16年,其余为轻度流行年,是本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威胁最大的病害,并且可防不可治,社会各方应予以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应小麦赤霉病在重发年份设置小麦赤霉病重大疫情预防专项经费,用于基层技术指导、示范培训、物资发放等工作;科研院校应加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试验研究,研发新的替代专化型药剂;技术推广部门应与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科研,研究田间小气候与赤霉病流行的关系,加强小麦赤霉病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协作攻关。目前,部分监测点已配置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可准确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影响因子动态,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需要完善部分致灾性病虫害的农业保险政策,在天气原因自然发生重的情况下,针对采取积极防治措施的个体应加大赔偿额度,进一步减少农户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1]戴大凯,贾晓静,武东霞,等.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J].农药学学报,2013,15(3):279-285.

[2]姜玉英,曾 娟,周益林,等.小麦病虫草发生与监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0-35.

[3]DEXTER J E,MARCHYLO R M,CLEAR R M,et al.Effect ofFusariumheadblightonsemolinamillingand pasta-making quality of durum wheat[J].Cereal Chemistry,1997,74(5): 519-525.

[4]陈怀谷,蔡志祥,陈 飞,等.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类型和抗毒素积累能力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7,34(1):32-36.

[5]张 洁,伊艳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9.

[6]李克昌.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3:1-15.

[7]张艳军,陈长军,王建新,等.四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DON毒素污染控制作用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66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Wheat Scab Occurring in Suzhou City in 2016

LI Jun,YANGPing-jun,SHENQing
(Suzhou 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Suzhou 215006,Jiangsu,China)

Wheat scab broke out seriously in the southern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6;in Suzhou City,it occurred naturally and spread rapidly and widely,whose severity varied substantially from one field to another.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pidemiology of wheat scab and identified the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s as follows.Firstly,the humid climate conditions caused by frequent precipitation during April and May2016 favored the development ofthe disease.Secondly,the cultural practices adopted bylocal farmers were conducive tothe survival and propagation of causative pathogenic bacteria.Thirdly,wheat growth period varied with wheat variety and planting zone and field,which made it impossible to apply fungicides in each field at the optimal time.Finally,the emergence of fungicide-resistant strains redu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In addi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number of prevention strategies,therebyprovidinga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lypreventingand controllingwheat scab in the future.

Wheat;Scab;Disease epidemic

S43

:C

:1673-6486-20160265

2016-10-10

李 俊(1979—),男,博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E-mail:lj121712@163.com。

猜你喜欢

赤霉病田块苏州市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