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情境引领数学思考
2017-05-19朱贤浩
朱贤浩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师生认知的桥梁,它将老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问题”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在教育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出问题。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的引领下,得到逐步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情境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材料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用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生奇、生趣,从而诱发他们发现数学问题,产生数学思考,激活数学思维。
一、巧借生活情境,促成思维参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充分说明,数学学习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生活表象中产生数学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促成数学思维。请看《圆的认识》教学的引入。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正方形、椭圆,有的轴不在中心)小狗小兔小猴小猪这四个家伙正在进行自行车比赛,这就是他们比赛所骑的自行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
生1:小狗,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
师: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能得第一呢?
生2: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
师:那么小猴、小猪呢?
生3:他们的车轴在中间但车轮不是圆的,跑得慢,还一颠一颠的。
这个简单而不失童趣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从有趣的生活现象中自然地提炼出数学思考: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圆形轮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学生的思维被迅速地引入到圆的认识中去,一下子就触及了圆的本质。带着这样的问题,以探知究竟为动力,学生就会学得深刻,兴趣盎然。
二、将错就错质疑,促发思维向更深延伸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往往会被老师轻易地忽视或是放弃。我总是以一颗纳错之心,巧妙挖掘学生错误的价值,借“错”质“疑”,促成学生新的思考,积极的辨析,对新知重新同化顺应,形成思维突破。 以“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来说明。
生:画线段图。
师:好的,大家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照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辨,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1]。
三、建构数学模型,促进思维规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种基本叙述模式,这是数学新课程体系直接体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反映。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活动,实际上就是建模与用模的活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关注的是建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学生的活动经验的获得,因而更多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现以圆柱的体积公式发现(片段)为例来论述。
师:认真观察桌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实物学具,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
生1:它们都是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个底面平行,高和底垂直。
师:说得不错!回忆一下圆面积推导过程,想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大胆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应怎样求?
生2:底面积乘以高。
师:对吗?如何验证?
生3:我们组把圆柱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来求。
师:化未知为已知,用了化归的方法,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我们组发现圆柱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
??
数学建模强调了让学生观察比较——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经历了“发明创造”的过程,享受了再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2]。
四、创设发散问题,培养灵活思维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创造力产生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学习素材进行再创造。
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
(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应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及时的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见解也要加以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和提高。人们常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愿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处理再生资源,用巧妙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智慧之火愈燃愈旺!
参考文献
[1] 李庆英.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 万兆锋. 优化数学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