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初探
2017-05-19徐十
徐十
(贵州财经大学)
【摘要】通过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开展研究,力图将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教学范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
一、课程简介
环境法在我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努力剖析环境法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学生在课前不预习,课堂上或是忙于记笔记、抄PPT内容,或是不感兴趣从而神游太虚,到了考试就缠着老师划重点、熬夜背诵或做小抄,考试完了就统统遗忘。事实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研究现实问题的学科,学习成效的关键就是看学生能否将其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当中。很显然,原教学方式没有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三、教学范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和改革方向,同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拟定本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要求,三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两个抓手,即以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践为抓手,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等课程实践环节,在探究和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三个要求,即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持续、及时的指导,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要及时监测。
(二)目标。通过教学范式改革,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优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对自己的评价显著提高。具体目标如下:1、学生掌握并灵活应用本门课程所学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2、学生理解、查阅、组织资料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得到提高。3、學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显著提高。4、学生的创新素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四、 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和目标,本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以专题研究为抓手,主要是在已经实施了的“六步参与式教学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特别突出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对学生参与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跟进,分类指导。
“六步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打牢基础。第二步:指导选题。第三步:团队合作。第四步:小组展示、答辩。第五步:参与式评审。第六步:总结提高。针对“六步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我们打算加强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和参与过程的跟进。
1、在前三次课分别通过调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对课程的期望进行摸底,课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有意识地推动具有共同兴趣或不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2、在每一次课的最后5-10分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小测验及本次课程评价,根据统计结果在下一次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结合每一次课程主要知识点,提出若个研究问题供学生研究小组选用,要求小组在1周内反馈阅读的文献清单,在2周内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第4周汇报成果,在第6周提交修改后的研究报告,形成滚动式的前进,避免过去累积到期末一起汇报,各小组研究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推动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无缝链接。1、课前将案例及所需有关的背景知识、理论说明等参考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学生先独立阅读,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集体讨论,分析案例中描述的问题,想出解决方法。2、课堂上,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控制进度和节奏,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辨识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再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鼓励不同的观点,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的良好的氛围。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1、改革考核内容,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本课程拟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期末的机考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机考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40%;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是出勤、随堂测验成绩和案例讨论表现,得到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根据小组专题研究的表现(前期准备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合理性、小组配合程度、汇报情况、研究报告等),得到学生的小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改革考核时点,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都要进行及时监测。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每三到四次课,就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以及案例讨论和小组专题研究,都纳入到最终成绩当中。同时,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课后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
五、本课程的预期成效
通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范式改革,预期将获得至少三个方面的成效:
1、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上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本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机考通过率较高;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对现实环境资源问题(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学生的创新素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得到有效锻炼,理解、查阅、组织资料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较高质量的专题研究报告。
2、教学成果不断积累。通过教学范式改革,完成本课程机考试题库建设,形成较完善的课程案例集一本,提交一份教学范式改革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篇以上,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修订再版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学经验得到推广。总结提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范式改革经验,并通过示范课及网络资源共享等形式实现经验推广,在更多的课程之中实践、检验、深化教学范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