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研究

2017-05-19谢林

商情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学风建设实践路径

谢林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其核心是一种治学精神,学风建设始终是学校建设长抓不懈的话题。国内研究学者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引入动力机制这个概念,剖析高校学风建设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文章以对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内涵定义为基础,结合国内知名高校学风建设的经验,探索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以期给问题和对策研究做出更多的指导,提出更有效更切合实情的对策。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有其独特之处,在本文动力机制概念的研究基础上,更易从根源上提出适合此类高校学风建设的政策措施。文章从学风建设主体和学风建设制度层面提出了学风建设动力机制的实践路径,为学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学风建设 动力机制 实践路径

一、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内涵

(一)学风建设。学,指学习,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风,指风气,风尚,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学风就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学习的风气。就高校来讲,是指学校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学习的风气。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内容包括学校领导作风、教师教风、行政人员政风和学生学风四个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的声誉之本,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管理者在治学、管理过程中表现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它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任何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都不能替代的。毛泽东同志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对学风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指的是促进动力系统实现良性互动的各种整合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因此,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是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内部和外部各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是由多个动力要素构成的动态的有机系统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高校学风建设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系统外部要素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就有强弱、大小之分,从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学者周亚东、雷广宁对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做了初步探索,将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学生建设主体(即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学风建设客体(激励制度);外部因素指社会发展对高校学风的影响。对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对实践路径的指导。

二、国内高校学风建设实践探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一些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学风建设方面有其独特的措施,制度比较成熟,使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能居于国内前列。这些高校所采取的学风建设路径有一定的普适性,有着值得高职院校学习的地方,能对我校的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下面以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进行阐述,通过国内高校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校的学风建设做出指引:

(一)上海交通大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管理育学风、管理育学生。加强日常管理推行思政教师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制度。坚持思政教师、班主任进宿舍制度。思政教师要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文明、卫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科学合理作息制度。尝试实施学长制或导生制,充分调动各年级优秀同学的积极性,实施同学之间结对帮扶。加强思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制度,有效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管理作用。

以教风带学风,第一课堂是学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的学習兴趣。在教学纪律、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规范的检查落实,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思政教师听课制度,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纠正不良现象。

以榜样树学风。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有赖于发挥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中坚作用。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引导它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做好各类奖学金、先进社团、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的评选与表彰工作,及时树立典型,营造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以活动促学风。学生工作党委、校团委、各院系学生工作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日常工作和一系列特色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主题活动,活跃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励志讲坛、就业指导等特色活动,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延续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传统的品牌活动。结合各类竞赛,如全国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特色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加强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二)中国农业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围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教、学、管”三方面密切配合,分阶段、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要求,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遵守学习纪律,促进优良学风的稳步形成。

一是积极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一年级要结合新生教育,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第一步”为主题,帮助新同学积极转变角色、重新树立目标;二年级以“坚实基础,构筑腾飞翅膀”为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以“完善自我,规划美好人生”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毕业班以“放飞理想,争做社会栋梁”为主题,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以团学组织积极宣传和推进“优良学风班”建设,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学风建设”网上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为载体,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方式,围绕 “学风建设工程”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各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学院领导对全院学风建设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组组长和学院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各自的相关工作,定期通报学生学习、纪律等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师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师生意见,分析学风建设现状,研究部署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党员分别发挥自身作用齐抓共管。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与管理。教育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理想,主动安排课外学习计划,拓宽知识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严管课堂纪律,加强课堂学习考勤。班内部上课考勤与教师上课点名相结合,学校和学院不定期对学习纪律进行抽查,定期通报抽查结果,对旷课的学生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重视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宿舍长、各班生活委员、学生会生活部做好学生宿舍卫生、早起、晚归、就寝的检查。

三是整顿教学秩序。任课教师要在建设优良学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业和深造的指导等工作,并辅导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纪律上,任课教师应强调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将与参加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挂钩。任课教师有责任清查并记载到(旷)课学生情况,严格课堂考勤,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和维护良好的学风。

三、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的实践路径

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是由多个动力要素构成的动态的有机系统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高校学风建设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系统外部要素的影响。就高校内部而言,需要不断强化高校内部动力要素建设,增强学风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内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学风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和高校内部管理激励机制。”

(一)厘清高校内部学风建设主体关系,优化学风运行结构

就高校内部而言,领导者、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风建设的三大主体,他们是学风建设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学风建设工作的根本性力量。领导者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动力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在动力机制中是最为能动的主体。领导者需完善教学管理职能,包括考勤、考试考查、成绩管理、专业工作实习和毕业实践管理、学位评定等等。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并给予高度重视,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强化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对抄袭和作弊行为要坚决制止,无视考试纪律者要给予坚决打击处理。完善宿舍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努力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与人环境和思想氛围。辅导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确保其在课余时间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从思想、学习、生活及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具体指导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打造校园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学术环境、科研环境,促进高校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完善就业职能,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师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為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教师推动学风建设工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强学风建设能力,积极推进学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纪律、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规范的检查落实。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辅导员听课制度,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纠正不良现象。二是增强教师对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力。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问上的导师,更应该是学生道德人格上的楷模。教师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

学生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根本性力量。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党、团、学组织的作用,通过日常工作和一系列特色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主题活动,活跃学术氛围。积极参加励志讲坛、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特色活动,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感受艺术熏陶,增强身体素质。开展特色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加强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念和学习品格,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建设问题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激励机制,增强学风建设的直接驱动力

首先,建立鲜明的政策导向机制,有效引导师生员工的多样性需求。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对人们的合理正当的需要加以肯定、鼓励,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利于学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加以引导,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其次,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激发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探索宽松的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发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激励和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以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建设层面对学生学习风气加以激励和引导。

所谓激励,是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发鼓励,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尊重、理解和认可,获得自主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在物质奖励方面,要不断改革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和表彰方式,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大评优的宣传力度,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精神激励方面,建立并完善学生评先、评优、推优入党、担任学生干部、推荐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以全面素质的拓展来展现学风建设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物质和精神的激发鼓励作用,要继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如拓展奖励项目、加强对优秀学生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选、编辑优秀学生励志事迹、组织优秀学生报告会等一系列激励手段,满足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成才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社会贡献等高层次需要,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使“要学生学习”向“学生要学习”转变,形成学风建设内在动力机制。

建构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从内部讲,要始终协调好高校内部诸动力要素的关系,使各动力要素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强大的方向一致的建设合力,从而推动高校学风建设高效有序的健康发展,取得最佳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周硕.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新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曾昭皓.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霖.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J].发展,2009,(5):84.

[5]周亚东 雷广宁.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J].高教论坛,2012,(1).

[6]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学风建设实践路径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