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好修身的人生必修课

2017-05-19曹学娜

党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领导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曹学娜

〔摘要〕儒家奉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成为执政根基稳固的一把历史密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要廉洁修身,形成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修身最本真的体现就是复归于初心。信而守道,领导干部强化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修身自律。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律;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2-0059-05

我国传统国家治理,实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根本,是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前提和起点。习近平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1〕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维度,在严惩腐败的同时,也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既要依规治党,也要以德治党。无论从历史经验总结,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修身都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课。

一、内圣外王:修身是执政根基稳固的历史密钥

自国家形态出现,如何保障政权的长盛不衰,就成为执政者探求的永恒主题。周公提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主张以德配天,把天命与人的德性结合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倡仁礼治国,孟子主张仁政,皆因不合时宜终未实践。秦武力统一六国,然严刑峻法,二世而亡。汉初兴黄老之术,意在纠正秦之暴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开始凸显,地方势力不断增长,强化中央政权成为时代诉求。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儒家思想自此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虽朝代不断更迭,而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却成为永恒律令,内圣外王则成为支撑王道政治的内在根据。拨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内圣外王,获得执政稳固的秘密就在于修身,修身成为打开执政稳固的历史密钥。

内圣外王,是指不断加强修身,通过养成内在高尚的圣人德性,进而实现外在治国安邦的王道政治理想。在儒家看来,内圣就能实现外王。孔子论述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内圣是基础,只有不断地修养身心,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而内圣只有达到外王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儒家主张忠恕之道,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儒家以己推人,主张自己立身通达了,也要让别人立身通达,这才真正做到了“仁”,也才真正实现了“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作为儒家的政治伦理追求,这一思想在《大学》中集中体现,三纲八目把内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进行了生动展现。《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三纲,把个人德性的完善看作是最终极的目的。按照三纲,又具体形成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就是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归根到底,“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去践行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内圣外王其实质就是王道政治的实践,就是实现孔子所主张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内圣外王”的统一作为儒家政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修己”为起点,以“治国平天下”为终点,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高度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的王道政治,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家政治的最佳模式。《汉书·匡衡传》记载:“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书中描述了由内圣而实现外王的美好社会状态。

由内圣而实现外王,就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成为符合统治者所需要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德性成为我国历史上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中国文化当中生发出一种特有的德才之辩,并由此在人们心中凝结出一种特有的清官情结。德才之辩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司马光的论述。司马光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由此,论述了在对人的评价上,道德具有优先性和绝对性。尽管历史上也有人主张要注重才能,如曹操就强调任人唯才,但终不是主流声音。魏征对德才之辩看似给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判,即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人才,但其本意仍是强调德的重要性。魏征指出:“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德才之辩具体到政治的层面,则是对清官的呼唤。宋玉拒玉,以不贪为宝;羊续悬鱼,以杜他人行贿;杨震却金,以四知自警;于谦做石灰吟,以诫做官清白。历史上更是树立了诸如包拯、海瑞等清官的典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官青史留名,贪官遗臭万年。这种有德的修身做人标准和清官情结,进一步强化了封建执政的合法性,稳固了其执政根基。

二、廉洁修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一直以来的理论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革命斗争失败教训中的经验总结。在我党早期革命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基础上,毛泽东理性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以中国文化特有的修养理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此次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不仅反映了我党革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彰显了我党执政经验的逐渐成熟,由此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发展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中,刘少奇撰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刘少奇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立场,分析了社会存在对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指出“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3〕毛泽东曾经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给予了极高评价,毛泽东指出:“他讲‘修养,我讲‘整风,意思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是指,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少奇也曾指出:“20多年人们还想着这篇文章,包括国外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可取之处。什么道理呢?我想,马恩列斯解决的是党建路线问题、理论问题,路线问题解决了以后要提高党员的修养,要解决党员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矛盾问题,这方面我们有新东西,有创造。”〔4〕《论共产党员修养》这一著作的特有之处,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理论著作当中,并未提到关于党员修养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队伍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5〕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革命的需要,提出的共产党人的道德要求。作为共产党员,要具有国际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怀。但是,对于共产党员的道德境界的形成,尚停留在革命口号和政治要求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修养、修身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通过修身成为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伟大人物;通过修身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养成共產主义的道德。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深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不断结合,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也在逐步形成。从我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来看,一贯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导向。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习近平更是把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升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主张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修身的养料。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6〕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官员要为政以德、正己修身。这一官德修养文化对当代意义重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领导干部作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率先垂范,修身正己。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其中,严以修身居于首位。习近平“三严三实”讲话以严与实的结合,着重于党员自我的道德自律,这充分体现了传统修身文化在党员个体中的实践。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以德治党的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出台。《准则》提出,领导干部要“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以党内宪法的形式对党员领导干部做出了具体的道德修养要求。廉洁修身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进一步深入结合之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党员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原则与规范。总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也在逐步形成。

三、复归初心:领导干部修身的本真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各流派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初心这一问题。孟子主张要把丢掉的初心找回,他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老子的《道德经》当中,无不充满着对本真状态——婴儿、赤子的赞誉,老子主张要“复归于婴儿”,婴儿就是最初的状态。佛家从结果来论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何找到初心,儒家主张反求诸己,实现万物皆备于我,从而尽心知性。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的本真状态。佛教主要通过“戒、定、慧”的修炼途径,以戒去除欲望,进而通过打坐修炼定力,最后实现大智大慧的觉悟。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初心意味着建党之初修订的纲领、宗旨。这是我党存在、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党的纲领和宗旨,要求每一名党员不但入党之时认同,而且要庄严宣誓永不忘记,一生践行。但是,在实际当中也出现偏离党的纲领和宗旨的问题。落马官员在其忏悔书中,大多都表示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入党为什么,也就是丢掉了初心。当前,社会层面文化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一些人的头脑当中。西方价值观从多方面对我国展开竞争,“中国问题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修正论”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都在影响甚至腐蚀着我们的领导干部,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由此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只有牢记初心,才能不为各种主义所迷惑,才能意志坚定。正如老子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就是“婴儿之德”,是“厚德”。正是拥有一份厚德,婴儿看似柔弱,实则刚强,能够百毒不侵,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用婴儿的德性来教导人们要永远保有一份纯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保持住初心,才能不被外界所影响,所迷惑,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无坚不摧。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出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就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抵御各种诱惑,理性研判各类价值观念,就要勤于修身,永葆初心。

永葆一颗初心,首先是认知正确,修身明识。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我党的宗旨和目标。然而,由于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模糊了认识,由此而迷失了人生方向。要通过修身,不断拂去飘落到头脑中的尘埃,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坚守我党的宗旨,致力于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其次是感情真挚,修身重情。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人民是我党坚强的后盾,就像安泰与大地母亲一样,一刻也不能分离。中国共产党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始终怀有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忧民所忧,乐民做乐,切实关心民生疾苦,致力于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次是坚定意志,修身砥志。只有意志品质坚定,初心方能不被外界所动。落马官员往往是由于意志品质薄弱,迷茫在了灯红酒绿之中,失足在了利益诱惑之下。通过修身,不断磨练意志品质,抵制外界诱惑,炼就金刚不坏之躯。最后铸就风范,提升德行。内在还要呈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初心呈现出来的是高尚人格风范和道德品行。通过修身,主动抵制歪风邪气,秉持高尚道德品行。通过修身,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一言一行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做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

四、信而守道:领导干部修身的实现路径

如何修身,儒家主张“慎独”。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问题就在于,人为什么能够在独处时仍然保持战战兢兢,遵循于道。从人的属性来看,趋利避害是其本能行为。现实中,通过设置各种惩治手段让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但是,惩罚的手段只用于显性治理,或者说事后的惩治,对于隐性的、事前的内在的自律鞭长莫及。通过慎独,能够做到事前预防,这就是修身的意义所在。而我们所探讨的是人为什么能够慎独,为什么在独处时仍能抵制物欲私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作为倡导修身之道的儒家,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解答。《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回答出了为什么要慎独,以及为什么能慎独的原因所在,都是因为“道”。我们且不去探讨儒家所说的道是什么,但要看到,这个“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即便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遵循于“道”。当然,儒家用一种天人相通的理论,来论述这个“道”的合理性,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是指那些永恒不变的道德律令,称之为性。“率性之谓道”,彰显这些永恒不变的道德律令就是“道”。儒家是执道而行者,这个道融入到了儒家的精神信仰之中,孔子及其后继者为了实现道而孜孜以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个道也成为儒家修身的根本,士可杀不可辱,舍生取义去维护道。也就是说,“道”是儒家的一种精神信仰,通过慎独去除掉外在的物欲私心,才能不断地去接近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有了这个信仰,不需要外在的惩治措施,也能做到内在自律。

信仰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发挥了光辉的作用。我党老一辈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正是源于信仰的力量。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只有内心信仰这个道,才能加强自律,才能抵制外在的利益和誘惑,从而外化于行,不断去实践道。而这个道不必求之于天,这个道的合理性源于人民。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中华民族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什么别的道路,这都是源于人民的需要。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所形成和建构起来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的。因此,领导干部能够加强自律,做好修身,从根本上来看,源于内在的信仰的力量。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领导干部就能做到慎独自律,在独处时仍然讲纪律守规矩,保持高尚的德行。当然,信仰和修身是相互的。修身的过程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4〕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16-1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9.

〔6〕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领导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