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涵养生命
2017-05-19熊妹
熊妹
“30多年的切磋琢磨,我终于遇见期待中的自己。”史彩平老师说。
从幼师到语文老师,到特级教师,到期待中的自己,30年春去秋来,一切都在改变,一切也都没有变。改变的是她的内心日益澄明、淡定、丰盈,不变的是诗书的滋养。
阅读仍在持续,滋养仍在持续,从她,到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不远的前方,将遇见更好的她和他们。
把自己雕琢成期待的模样
史彩平老师说,现在时不时有人自报是她的粉丝,呼之以“专家”之名,面对此情此景,她总会赧然一笑,“他们哪里知道,初登讲台时那个心慌意乱、手足无措的我,是怎样一直攥着‘学习这把刻刀,一点点将自己雕琢成自个儿期待的模样。”
史彩平对自己的雕琢,要追溯到30年前。
1987年,史彩平被分配到一所棉纺织厂幼儿园。刚参加工作时的日子恬淡而闲适,有大把时间可供自由支配。于是史彩平参加了《诗歌报》《诗刊》两家杂志组织的诗歌函授学习。据她说,那时候写了好些不像样的诗歌。
工作一年之后,知道还有自学考试一说,史彩平赶紧报名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四年时间里,她艰难地啃完一本本教材,终于拿到了大专学历。当时的她由衷地感受到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学习才是目的。“一本本教材啃下来,自觉内心充实了许多,言谈中渐渐有了一点底气。”
其后几年,史彩平为人妻,为人母,转行成为语文教师,攻读本科学历的事情暂时搁置下来,但阅读一直在持续。“那时,我读《史记》《资治通鉴》,读四大古典名著、唐宋八大家散文……一本《读书》杂志,我一订就是9年。那是一个毫无功利心的读书时期,自由、率性的阅读,一点点积淀着文化底蕴,一点点攒聚着成长后劲。”
2001年,学校从厂矿剥离出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给了史彩平成长的契机———她被指定为学校课题负责人。她因之结识了常德市教科院的理论研究员刘忠义老师。“刘老师对我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为我解答各种疑难,也帮我搭建成长平台,规划成长方向;不仅以渊博的学识给予我学术上的引领,也以认真、严谨的学术精神感染着我、鞭策着我。”
与此同时,史彩平不仅啃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全部课程,还开始广泛涉猎多种教育期刊,开始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此阶段,给予她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典《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我知道了阅读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重大意义;知道了不经过思考死记概念、规则不仅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而且将导致学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知道了一切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如果不善于运用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课堂应该追求的不是新奇、炫目而是一种‘灵敏的寂静———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你的每一句话,积极紧张地思索你的问题……”
“此外,雷夫、李镇西、薛瑞萍、窦桂梅、闫学、叶圣陶、陶行知等人的著作,教我如何用心做教育;孙云晓、张文质、钱理群、朱永新、肖川等的著作,不断更新我的教育观念,开阔我的教育视界,促使我思考教育的本质。”
史彩平不仅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她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培训、研修活动,甚至自费到北京、郑州、长沙等各地学习;多次执教公开课,经常观课议课,撰写教育日记、教研论文,等等。对于教育,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她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日渐澄明,内力日渐强大,慢慢有了站立起来的感觉,找到自己的感觉”。
阅读一直在持续,它源源不断地为史彩平注入清澈的溪流。
“我读艰深的诸子百家,也读清浅的儿童文学;我读林清玄、龙应台、周国平的散文,也读潘新和、刘仁增、王崧舟的语文教学专著;我读沧月、辛夷坞的小说,也读张德芬的《活出全新的自己》,朗达·拜恩的《秘密》《力量》……阅读,让我的内心日益澄明、淡定、丰盈;网络研修,让我具备宏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而上课、做讲座和参加学术研讨,则成为我表达自己的方式。”
“30多年的切磋琢磨,我终于遇见期待中的自己,相信在不远的前方,还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词汇量决定阅读的品质
“阅读就是沐浴着大师的光芒前行。”史彩平说。
在阅读中,她贪婪地汲取着闪耀在文字中的大师的教育思想与智慧。“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書写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应当使(学生的)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使史彩平开始思索字词及其书写与阅读的关系。
无独有偶,她在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也读到了类似表述,“一个孩子的词汇量决定了他理解的速度,决定了他在听讲、阅读、表达上是否优于同伴。词汇量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思维的工具,因为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语言的物质形式,就难以进行思维活动。”由此,她逐渐明确,不积累一定的词汇量难以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和思考。
从那时起,史彩平就格外重视写字教学及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努力使学生将所学词语书写达到半自动化程度成为她的追求。
2009年春,她开始在所教班级实施“开心词典”方案,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生字词语的情况帮助学生积累并丰富词汇。“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开心词典,每天放学时,我将当天要积累的4个词语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将之抄到‘开心词典上。当天晚上,学生写完家庭作业收拾书包前,把4个词语默写在当天所抄词语的下面。第二天来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开心词典把昨晚默写的词语再默写一遍。以此类推,一周积累20个词语。这20个词语周六由家长听写1遍,周日再听写1遍。每周一教师将‘开心词典收齐并批阅,并择机对上一周积累的20个词语进行听写检查。”
史彩平说,积累的内容会有变化,她会结合所学课文及不同时段(如期中、期末考试前)做出调整。有时候是成对地积累近义词、反义词;有时候是积累形近字,比如:竣工、骏马、险峻、俊俏;也有的时候,会积累多音字,比如:重量、重复、重新、重要;还有的时候,会积累八字成语,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后),或者名言警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习《春蚕》后)。
“我经常对前面积累的词语进行复习,比如到第6周的时候,听写1、2周的词语,然后照此进行滚动听写。我以造句的方式听写,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比如听写‘怜悯时,我会说:‘那个盲人无助地站在马路中央,叫人一看就生怜悯之心。”
现在,史彩平总结出了她独一无二的听写“三字经”,即“改”(将正确的词语写在所错词语旁边)、“抄”(在草稿本上把所错词语抄写4遍)、“默”(在听写本上把所错词语再默写一遍,如果错误较多可以请同学帮忙听写并签名)。“等‘改‘抄‘默全部完成,我在听写本上打上‘OK,一次听写才算真正完成。”
如今,“开心词典”已坚持了8年。史彩平发现,它不仅省去了学生期末在短期内复习大量生字词任务繁重、效益不高的麻烦,而且培养了学生做事持之以恒的习惯。关键是,随着积累的词语不断增多,学生书写自动化的程度也水涨船高,为思维、表达丰富了语言材料,提升了学力。
“学生的学力在四年级时逐步显现,我所教班级的书写正确率、理解力、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不仅语文成绩好,数学成绩也明显优于平行班。”史彩平由衷地为此感到满足和骄傲。
竹篮打水也不空
阅读是史彩平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
不过,这项工作的开展经常受到质疑,比如,孩子读过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读书有多大好处?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一次,在开学典礼上,史彩平讲了一个故事:农场里住着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早晨,爷爷都诵读《圣经》。孙子也照样学样在一旁模仿。一天,孙子问:“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经》,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有用吗?”爷爷没有回答,转身把盛煤的篮子递给他,要他用篮子到河边打一篮水回来。一连三次,男孩越跑越快,可是篮子里依然没水存下来。他喘着粗气对老人说:“您看,一点用也没有啊!”老人说:“看看这篮子。”原来篮子跟他刚拿的时候大不一样了,它已不是那个盛过煤炭的脏篮子,它从里到外变得干干净净。爷爷这时候说:“孩子,你也许读不懂或者记不住圣经里讲的东西,但是在你诵读它的时候,从内心到外表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啊。”
史彩平说:“这就像每一场雨水都滋养了树木,你能说哪一场雨白下了呢?那曾经的雨水,不也照样杳无踪迹了吗?我相信,曾经储藏的一切都将构成我们的知识背景,一旦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情形,这些东西就会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心中产生温暖的回应。”
起初,学校没有较完善的诵读教材,史彩平自主精心编写了8本《诵读手册》。《诵读手册》分三部分,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是每册教材上要求掌握的词语。二是国学经典,一年级以《三字经》(节选)为主,二、三年级以丁慈矿编写的《小学对课》中的晨读对韵为主。三是经典诗歌,古典诗歌为主,现代诗歌为辅,古典诗歌低段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力求字数少,语言朴实通俗,反映儿童生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等;中段逐步增加律诗、词的分量。现代诗歌有金子美玲、狄金森、谢尔·希尔弗斯坦等的童诗,泰戈尔的《飞鸟集》、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经典名段等。
《诵读手册》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史彩平是在边编写边与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了编写思路,完善了诵读内容。
为什么要选国学经典?史彩平说,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他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国学经典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特别适合孩子背诵。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说:‘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我在《诵读手册》中编排了较多篇幅的诗歌经典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在、面向儿童的。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我要让学生阅读大量儿童文学经典,从而获得精神滋养,丰富心灵,发展个性。”在《诵读手册》之外,史彩平用儿童文学经典丰盈孩子的心灵。
“语文素养不是做作业做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我的语文素养三字经就是:‘读‘背‘写,‘读‘背是‘输入,‘写是‘输出,学生在读写熏陶中自然而然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史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