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思维障碍的消除策略
2017-05-19黄耀忠
黄耀忠
[摘要]生物是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各种生命现象,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及知识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出现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基于此,根据生物学习中常见的三种思维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消除策略,以指导高中生的生物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 思维障碍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117
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1)由概念不清而引起的思维障碍;(2)由于思维定式而引起的思维障碍;(3)由错误前概念而引起的思维障碍。那么,如何有效消除这些思维障碍呢?
一、准确分析核心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
高中生物涉及较多的概念,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透,从而在概念的学习上出现思维障碍。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加强生物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为学生准确分析核心概念,同时让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使学生明晰概念的形成过程,熟练掌握概念的深刻内涵。例如,“减数分裂”是一个比较抽象、深奥的概念,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减数分裂的适用对象: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二是减数分裂的范畴: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三是减数分裂的特点:细胞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进行一次复制;四是减数分裂的结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从以上四点对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可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运用设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生物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人的性别取决于父亲还是母亲?性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的?动物的性别是否会因其他因素产生变化?等等。这样,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而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高中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习中受思维定式影响严重。而由于思维定式,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套用经验或公式去解决问题,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非常不利于高中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師应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克服思维定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时,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就难以彻底掌握抽象概念,而教师若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然后再结合人体的细胞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人体细胞中包含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染色体分裂后,精子和卵细胞数目各为46条,那么受精卵的数目则是92条,如果这样一直传递下去,人体的染色体数目就会急剧增多,但实际上,人体染色体在前后代生殖过程中数目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可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迷惑点,而且能有效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纠正错误前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处于偌大的生物世界里,对生物方面的常识和经验有着一定的认知,我们称之为“前概念”。这些生活常识或经验,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对于生物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有一部分却是错误的,这使得学生对生物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呼吸作用时,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概括,并形成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网络,以便学生记忆、理解并运用知识。这样,不但能解决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而且也能在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特约编辑 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