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

2017-05-19吴卓

青苹果·高一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

吴卓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的散文。對于文本本身的解读,以及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很值得探究的。本文梳理了20个课例,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述评,并对此进行评议。

郁达夫的散文很多,同他写的小说一样,都是人生的“自叙状”,颇多自怜自哀与愤世嫉俗的思想。《故都的秋》历年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原因无他,就在于最合乎散文的特点,是郁达夫写得最精致、最平和、最有况味的一篇“秋之声”。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这篇散文中,则将秋写得像一首交响曲,显得多姿多彩、悲壮而崇高,故而作者最后宁可舍弃三分之二的生命去留住这“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庄严灿烂的时节。在用笔上,十分流利自然,透露出充沛、渊博的知识与细致入微的体验。本文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例,针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综述以及对此做出评议。

1 文本解读述评

《故都的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解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写景抒情散文。2.“散文是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式的自叙传抒情散文。而在这两种文本解读过程中,又相互交叉,彼此渗透。

1.1 写景抒情散文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教学,层层扣住文本,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了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完美的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心境。”使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解读多集中在忧郁、孤独的心境方面,有的教师认为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陈晓翠老师在《<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内心的孤独、彷徨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大多数教师认为作品反映出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这篇文章重在表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作者用简洁清雅、精到细腻的语言展现出自己欢喜的故都的样子。李政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思考》以及郭熠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都持这种观点。

1.2 自叙传抒情散文

这方面的解读只有极个别的老师,如王针桂老师《<故都的秋>的教学实录及反思》她解读这篇散文为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故都的“古”“旧”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秋”的情结。作者将自我投射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从而展现出作者的心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大多数教师围绕着作品的背景,认为作者通过文章传达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从而减少了作者对于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从而掩盖了作者文本中细致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故都之秋的魅力,使课堂一直围绕已定好的基调,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是作品的解读片面化。

1.3 《故都的秋》的不同主题

《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也是许多教师探讨的重点,大致都是围绕文本运行。多数教师围绕着“秋”作为主题,探讨作者绘制了怎样的秋景图,以“秋”作为主线,再结合其他作品,来探讨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天的韵味。如有些老师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以及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作对比,分析“秋”这个主题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作者不同视角下的秋的特点。

还有些教师针对课文语言进行系列讲解,对于重点语言段落进行细致讲解,精细地分析作者的艺术手法,品味作者语言的特点,感受文字散发出的魅力。如王闽红老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以赏析语言细读文本为主,感受文字传达出的韵律美、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让学生学会从平凡事物、平淡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传达出的美好,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散文,学会本文的艺术手法,并可以摹写散文。不少教师将《荷塘月色》、《绿》与《故都的秋》相联系,感受散文的艺术手法,散文本身具有的文字美。让学生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也有教师以散文“形散神不散”作为主线,来细解文章。如聂明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以“形散神不散”为主要论点,结合文章“情”与“景”的关系,层层嵌套,让学生了解散文这一特点,结合文章文本,找到关键段落,分解找到这些景物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还有的教师以“故都”“秋”作为主要论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受文章传达出的感请。这种感情有白色恐怖下的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悲凉;也有旧的文化传统与旧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在内外交困下,对祖国的热爱和心的忧思与落寞的情怀;还有中国文人固有的“秋”的情结,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孤独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虽然以上的讲解涉及的角度不同,侧重的方面不同,但都是围绕文本做出的不同注解,对文章多角度解读,多方面理解大有益处,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 教学内容述评

《故都的秋》的主要教学目标有:1.培养朗读及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语言特点的能力。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内容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通过具体字词句的把握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2.将文章当做读写知识与方法实践的范文进行操作。3.将《故都的秋》与其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2.1 梳理文本品味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这一类型的教学案例在其中占大多数。从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入手,先整体感知郁达夫笔下秋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故都之秋展现出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接着一起探究问题,如:1.文章中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具体分布在那些段落?2.这些段落主要描绘了哪些主要景物?3.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虽然所涉及的问题差不多,但是每个教师设计的引导方法有少许不同。如:王洁辉教师的《<故都的秋>课例赏鉴》是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再进行内容梳理,最后赏读画面,在赏读画面的过程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再提问学生“这幅画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的深入了解五幅秋景图,再层层推进,依次对五幅图进行宏观掌握。

有些教师以鉴赏文章的画面美为主体,让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让学生自己找到作者描写了那几幅图画,探知作者写出的心境。如陈晓翠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以此为主题,并提出相应问题: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以此为主要引线,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故都的秋看作一幅水墨画有哪几部分组成?接着层层深入段落,从中找出具体意象,细致地进行分析,在结合作者生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心境。

王闽红老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中,从文章找出关于秋的具体字词句相关段落,从不同细节入手,赏析语言传达出的韵律美、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点出作者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从四对喻体出发,找出四对喻体的本体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绘制秋景图。最后从文本本身出发,指出本文是抒情性散文,作者借景抒情,让学生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情感。

冯春艳老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让学生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意,让学生了解情、景是如何交融的。品味意境,解读手法,了解故都秋的景物特点,然后与毛泽东笔下的“秋”进行对比。在情感表达方面,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让学生体会郁达夫的心境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孤独”的差异。

大多数教师以“秋”为切入点,步步引导,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感知作者笔下的意象所传达出的情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师将“秋景图”作为文章的解读对象,让学生了解体会作者细致清丽的笔法,串联式的教学,使学生层层领略作者描绘的图景,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感请。这些作品虽手法不一,但最终殊途同归,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掌握。

2.2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小组合作探究、对比、找中心等读写方法

此类案例不多,但各有特点。如袁文老师《<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中,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体会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将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的体会郁达夫独特的笔触。

黄琼老师《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中,以文本为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讨论。黄琼老师将学生分成学习组,每组突出中心发言人,明确学习任务。比如第一组,使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秋”为主,标出文中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然后小组交流成果,互相促进,相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教师参与,平等交流。整个过程都围绕着文本进行,由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解析文本,从中体会作者传达出的感情,学习作者的艺术手法。

黎翰烈老师的《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故都的秋>为例》中,在以《故都的秋》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字词句中发现探究的要点,从而理解文章的特点,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细读文本,从具体的细节出发,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心境。

总之,这些老师选取课文的一個角度充分利用,深度解析,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深入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一系列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 将《故都的秋》与其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故都的秋》作为可深入解读的文本,他所能表达的“秋”本身以及如何写出“故都的秋”都是可探究的要点,所以结合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肖家芸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以《荷塘月色》和《绿》为对比对象,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以及构思手法,开宗明义的艺术手法,展现作品的特点。体会不同文本如何对文本进行处理,感受不同文本里对于意象的刻画。

如李艳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要求大家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一首关于郁达夫笔下秋景的小令,并全班进行交流。而刘高伟老师则让学生把握文章后写一篇“我故乡的秋(春、夏、冬)”。这些案例都把《故都的秋》当作经典范文让学生去理解,并据此体会作者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

3 我的教学建议

多数教师都会针对文本里秋景图、南方与北方的秋天的对比以及对作者的表达的感情付出大量精力,而忽略了作者细腻的笔法,文风细腻清丽。应该从细节处发见作者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优美的文笔。大多数教师针对于个别意象的解读,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生平背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作者传达的感情。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说细腻到了极点,这细腻的写法必然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才能达到。比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下转第132页)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棵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些细腻的笔触、及其隐微的心境皆是作者静下心来在生活中沉淀下来得到的。所以在教授过程中,这是一大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细腻文笔,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散发出的美,感悟人生的美丽,体会散文带来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