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巩固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017-05-19胡岱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途径。要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党中央要求步调一致;关注民意,贴近民生。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和强化;途径
国内高等院校肩负着宣传马列思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在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时代性的课题,必须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推进过程中切忌冒进,须循序渐进。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和理论实质进行阐述;然后从挑战和重要性层面分析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措施。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以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自由竞争而得到的地位,强调产生认同力的非强制性,即社会成员自愿选择该意识形态,认同这种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并且在行动中受该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指引。”[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接受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从属者占据绝对角色,而是对于统治阶级的意识领导权形成了一种“自由式的赞同”。这种群体性的“自由式赞同”也可称之为“共识”或“普遍”。正因如此,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实质则是两个阶层之间观念上的认同。而实现“认同”的过程包括谈判、协商、体谅和顾及等。
一、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有助于深化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就有助于深化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而言,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任务的重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科学化的坚实基础,是履行国家、党赋予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研究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的高效助力;就有助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而言,意识形态构建一直是我党的工作重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工作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发展情况产生直接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其更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势产生影响。高校通过研究如何加强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路径,将有助于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
2、现实意义
巩固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于高校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面临的挑战。高校历经多年意识形态的构建,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且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学校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环境,师生均存在意识形态观念弱的问题,以至于容易放弃马克思意识形态阵地;从宏观层面来分析,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从国外涌入了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对大学生现有意识形态形成了持续性的影响和冲击。在此环境下,研究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议题,能够有效帮助高校应对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其次,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总结了国家几十年发展经验指出,“我们必须一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这些思想正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构建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的。因此,研究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执行与落实,更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地位的过程。
二、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观念上的认同,其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凝聚力等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众接触到的不同思想、言论、制度等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对国人的思想渗透亦随之增加,其中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最大。因而高校便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防范西方糟粕思想对学生形成持续性腐蚀,在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则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构建过程中亦将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大众思想意识和观念多元化的发展,高校内部逐渐出现了新旧是非观冲突、意识传承断层等问题,从而使得高校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增强了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难度。具体可从内外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国内环境带来的挑战
内部层面主要是国内因素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具体来看,内部层面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为高校意识形态构建带来的挑战;微观方面,主要是指高校内部思想教育方式和认识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国内经济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民众对传统“三观”的认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产生了质疑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社会性的多元化的评判方式和标准。社会整体性的意识变化必然对高校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这使得本就处于意识形态构成阶段的学生,模糊化程度越加明显,甚至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构建产生了排斥心理。通过对比不同时代大学生谈论“马列主義”能最直观反映出这一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即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学生普遍认可马列主义是先进的思想,并潜意识认为“谁谈马列谁‘洋气”;九十年代,高校学生“谈论马列”逐渐减少,开始更多关注经济相关资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谈论马列主义的高校学生锐减,甚至一些学生对此嗤之以鼻,反而更关注出国留学、韩流明星等。这一切都为高校意识形态的构建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滞后所带来的挑战。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滞后而言,目前高校对马列、毛概、邓论等理论知识的宣讲,仍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或“填鸭式”的道德思想教育。然而,这些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列思想起到了普及作用,但对于强调自由的高校学生而言,无疑是逼迫其逆向而行。尤其一些高校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缺乏活力、形式固化、脱离现实,使得学生对这些意识形态层面的知识产生了潜意识的轻视和抗拒;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缺位而言,除学生外,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意识形态的竞争与构建与自身相距甚远,对于这些“摸不着、看不到”的思想,大多持有“不知道、不想多知道、关我何事”的观点。
2、国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
外部层面主要是国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对国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提出的挑战。随着国内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通过各种网络、社交、书籍、影视等途径来大肆宣扬其所谓的西方民主、生活和消费观念等,对国内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此外,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思想,从国际舆论层面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构建设置障碍。这些言论不断对国内形成思想冲击,且辐射面和影响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国内意识形态构建环境的复杂化。高校作为社会构成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内部意识形态构建亦随之受到影响。
三、新形势下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途径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虽然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由于高校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必须思索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新途径
1、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教师是与学生直接对接的群体,亦是高校意识形态思想的一线传导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将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直接的作用。因此,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是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生态圈的重要环节。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丰富教师自身理论知识。教师要对学生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其本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首要任务应进一步充实其相关理论知识。实现方式可采用定期培训、知识问答、演讲竞赛等方式;其次,实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元化。教师虽学富五车,并不意味着学生爱学。要想学生“好”学,教师必须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传达的知识产生共鸣。要达到这一程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如,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的辩论赛、游戏制作等;最后,建立配套的考评体系。有效的奖惩制度是激励教师持续性提升自我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可以团队为考评对象,构建符合其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的考评体系,从而形成促进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长效发展。
2、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在于,强调思想理论价值与自我认知、个人“三观”之间的统一,能将其应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并使之内化成为自我价值观的部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材大多主要阐述理论体系,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并不多。因而,从内容上无法吸引学生学习;而学生对内容缺乏兴趣,产生厌学心理,也将对空洞的理论“敬而远之”。如此一来,学生甚至连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更况论使之内化成为价值观的一部分。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如通过改革教材,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何为理论,又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3、保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党中央要求步调一致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构建将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学生,而学生亦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未来。以此推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各层面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观点,从而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引领。具体而言,首先,彻底贯彻落实领导责任制。由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指挥,并带领下属各院系部门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需张弛有度。对于教师課堂教学要进行严格管理,如禁止教师在课堂上传播或教授不健康、不积极的言论;对于学生的思想则要采取包容、引导的管理方式。
4、关注民意,贴近民生
高校师生对传统意识形态文化表现出来的兴致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将马列主义等思想过度理论化和崇高化。不可否认,马列主义等思想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构建核心思想的先进性。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思想过度的被拔高和理论化,让人们逐渐对其产生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认识。一旦理论脱离了实际,则势必会显得“假、大、空”,被应用到的可能性亦随之锐减,久而久之,便被大众所遗弃。
正如“言传身教”所体现的内涵,从形式上传承思想,不如从行为上做到。换言之,高校要实现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构建,不能仅从空洞的理论着手,还需要“身体力行”,从贴近师生的真实生活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高校教师和学生是劳动群体的组成部分,亦是意识形态的构建者和传承者,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来完成科学研究,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用科研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掌握着绝大部分资源的高校管理者是否可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保障,让其真正从生活中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一句空头口号。
【注 释】
[1] 王洪哲,高云龙.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和强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参考文献】
[1] 郭燕莱.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征[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14(6).
[2] 卢旭东.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三题[J].理论导刊,2015(2).
[3] 陈斌辉.从政治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J].厦门大学学报,2013(10).
[4] 张晓红.基于“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5] 杨建军.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
胡岱霖(1988.1-)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