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5-19房芳
房芳
摘 要:该文介绍了青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茶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扩大名优茶叶面积,提高茶叶单产;改善茶叶加工设施,提高茶叶初制加工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等。
关键词:茶叶产业;现状;对策;青阳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20-02
青阳县是安徽省重要的名优茶产区之一。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特别是环九华山坡地,四季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宜人,自然气候条件适合茶叶生长,所产茶叶品质也十分优异。青阳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传统历史名茶“黄石溪毛峰”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九华佛茶”品牌现已成为池州市地理标志产品。青阳县作为九华佛茶的原产地,所生产的佛茶系列品种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因此,发展茶产业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栽培制作和历史人文基础。
茶业是个一次投入,常年管理,多年受益的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可加工性强、产业链长、涉及到茶饮食、茶文化、茶旅游、茶医药、茶化工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茶产业将有利于发展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有利于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作物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1 青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青阳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县域面积1206km2,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7万人,耕地面积1.6万km2,林地面积7.02万km2。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0.12万km2,其中开采面积0.11万km2,主要分布在陵阳、朱备、杜村等环九华山乡镇,茶园大多地处高山坡地,陵阳、朱备2个乡镇是青阳县高品质茶叶的主产区。茶叶总产量265t,产值6500万元,产量和产值的85%以上是高档名优茶。全县环九华山麓适宜茶叶种植的旱地和林地至少0.13万km2以上。本县茶叶品种资源丰富,其中陵阳镇黄石溪村本地茶树品种—黄石天云种适应性广,品种优良,陵阳镇茶农已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该品种的扦插扩繁工作。20世纪以来,茶农通过自繁和利用扦插苗扩繁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达240hm2;陵阳九华白茶场引进浙江安吉白茶茶苗到本地种植,该白茶品种生育期短,较本地品种能提早上市,争取价格优势,同时引进的品种较安吉本地白茶品种的品质更好,所以市场售价较高,2013年该茶叶在浙江和上海销售均价1000元左右/kg,较本地高档茶叶售价高出1倍。
近年来,青阳县对发展茶产业也十分重视,2013年出台了《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阳县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和《青阳县茶产业专项资金考核管理办法》,当年首次拿出近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茶产业,产业扶持政策极大地提振了茶农发展茶叶的信心,促使茶农在新建高产茶园、购置大型茶叶加工机械、建设标准加工厂厂房、改造低产茶园等方面增加投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发展水平,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具体表现在:一是2013年全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42.4hm2;二是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02.47hm2。通过低产老茶园改造,使疏于管理的50、60年代的老茶园焕发新机,低产茶园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三是无性系良种苗圃建设有突破。新建0.51hm2茶苗,培育扦插苗120万株,可提供66.67hm2新建茶园所需的茶苗;四是标准化清洁化茶场建设和茶叶加工设备有突破。2013年新建标准化厂房4座,厂房面积1450m2,新购置茶叶制作机械60台套达34万元。青阳县原有茶场的厂房多数达不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要求,或加工设备落后,多以作坊式生产为主,通过加大对新建厂房和购置大型加工设备的补助,鼓勵企业积极投资改造厂房,购置高档加工设备,提高生产档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茶叶的制作工艺和质量;五是品牌建设有突破,“黄石溪毛峰”品牌回归青阳,陵阳九华白茶场引进的安吉白茶在本地注册了“九华白”商标,朱备江南青龙茶场“九华青”商标获有机茶认证。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产业发展进程缓慢 青阳县发展茶产业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近些年由于受市场的影响,同时政府的推动力度有限,茶产业发展迟缓。青阳黄石溪名茶曾与太平猴魁齐名,位列安徽十大名茶之一,但太平猴魁市场价格1kg在2000元以上,品牌市场价值达20多亿元,而青阳茶叶无论在价格、品牌还是产量等方面明显滞后,市场占有率低,合肥等大中型城市很难见到青阳茶叶的踪迹;现有的茶产业发展水平与我县优越的茶叶自然资源是不相适应的,现有有效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基本维持在50、60年代的水平,少数茶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荒芜严重;部分茶园生产资金投入少,单产水平低,全县平均水平247.5kg/hm2,远低于全省平均63.75kg/hm2(2012年)的产量水平,茶叶总量小,产值低,全县茶园平均产值仅4.5万/hm2,而名茶区平均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茶叶加工虽然机制茶占比较高,但采用的多数是较低级的加工机械,厂房简陋,达不到标准化、清洁化厂房的生产要求,手工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对整体品质影响较大。2012年前,全县仅有个别上档次的茶叶加工厂,加工设备总体落后。
2.2 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品牌带动力不强 青阳县近年来的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周边县区,突出表现在本地没有象石台天方集团、贵池国润那样的大型茶企,缺乏象“天方茶叶”、“润思祁红”迅速走红的知名品牌。本县生产兼销售的茶企年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品牌建设仍未见大的起色,大多数茶农茶园面积在6.67hm2以下,属自产自销的中小散户。茶农分散经营,各自为阵,无品牌,无包装,茶叶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性大,茶农收入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
2.3 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茶农发展信心不足 经测算:新建1hm2高标准茶园需投入6万~7.5万元,新建一座标准化加工厂房需要4万元以上,购置一台大型茶叶加工设备2万元以上,改造低产茶园需要大量地投工投劳,多数茶农资本基础薄弱,加上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市场变化大,从而信心不足,不愿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
2.4 人才缺乏,技术落后,深加工空白 全县大多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茶叶专业管理及相关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多数是临时聘请的农民季节工,缺乏茶叶生产的专门知识,仅凭经验和习惯对茶叶进行初加工。茶产业深加工基本空白,只采春茶,夏秋茶基本不采摘。
3 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扩大名优茶区茶叶面积,提高茶叶单产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茶文化、茶旅游资源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掘。名优茶市场潜力巨大,要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茶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提高茶农收入。具体做法:一是在缓坡地、空闲田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有计划地每年新建33.33hm2以下的茶园;二是彻底改造老茶园,加强茶园管理,切实提高单产。对坡度15°以下,缺棵多、单产低、病虫害多发、交通便利的老茶园,采取改植换种发展无性系茶园;对坡度大于15°的老茶园,因园制宜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对立地条件差,坡度过陡的老茶园采取改茶置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培育无性系良种苗圃,确保无性系茶苗供应,同时积极与省茶科所合作,开展茶叶品种试验,选育成国家级良种,做到名茶名种相得益彰。四是加强茶叶深加工技术探索,试采夏秋茶,制作袋泡茶或红茶,或茶叶提取物等深加工产业。
3.2 改善茶叶加工设施,提高茶叶初制加工能力 采取大户联合,或合作社模式,或外来资本独资或联营,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建立加工中心和销售联盟,彻底改变家庭作坊式分散经营局面,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3.3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 一是营造发展茶产业良好氛围,鼓励本地茶企做大做强;二是引进境外发达地区投资商,利用先进资本运作模式,创新营销理念,焕发茶叶发展生机与活力;三是注重品牌建設和培育,催生龙头企业。在“九华佛茶”市级地理商标品牌下,充分发挥青阳九华佛茶原产地、核心产区优势,主推青阳产九华佛茶和黄石溪毛峰: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组织茶企参加“中茶杯”“中绿杯”国家级名优茶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县茶叶的知名度。
3.4 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步伐,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 创建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普及名优茶质量制作标准;建立茶叶生产质量追塑体系,严控农药残留,加快“三品”认证,力争5a时间确保全部获得绿色认证,提高茶叶品质和竞争力。
3.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茶产业技术含量 提高茶产业技术支撑力度,从生产、采摘、制作、销售等环节层层把关,规范技术标准,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切实提高茶叶品质,提高茶农生产和制作水平,提高茶产业整体生产能力。
3.6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县农委牵头,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提振茶产业整体发展态势,使政府扶持与民间投资形成合力,整体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