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课堂实践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7-05-19梁蕊

教师·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转型人才

梁蕊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内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日趋成熟,面对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各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地构建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院校亟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课程结构,对课堂实践体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课堂实践体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改变,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高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转型,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的各个专业也在面临转型,英语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转型给英语专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生源结构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等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向多元化、异质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国家计划已经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纳入其中。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制订特色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推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堂结构-课堂实践体系的转型?对此,笔者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1]。

二、地方高校的转型背景

1.转型原因

二十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的激烈竞争。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纲的修改、教材的编写和测试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以知识为主的外语教学变为以方法、能力和素质为主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既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人才,又要使学生成为能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营销和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等学校把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使这些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音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既注重培养基本功,又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强盛的国家的教育事业都极其发达。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国家也制定了地方高校转型相关策略和计划,从人才培养的模式、目标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改革,而最终目的就是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地方高校的转型也是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帮助自身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根据了解,当前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着如学生实践能力弱、学生毕业就业率不高、对社会的贡献较低等问题,地方高校的转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办法。

2.面对转型,地方高校该怎么做

地方高校的转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始终坚持问题所具备的导向作用。地方高校转型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自身存在问题已经无法解决,需要寻求新的方式方法解决,因此,只有“对症下药”,围绕当前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完成转型。

(2)牢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基本特性,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真正做到服务地方。在当今社会人才短缺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更应该将服务地方的使命牢记于心。地方高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结构,将地方高校的教育和企业相結合,坚持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这样,高校能够开设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

(3)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地方高校转型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以培养具备极高专业能力的人才为培养核心,在培养过程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掌握专业的职业技能。

(4)师资队伍的建设需加强。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影响,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不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因此,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之具备职业素养就尤为重要。同时,地方高校也要引入新鲜血液,不断引进优秀教师,扩大师资队伍,强大队伍力量。地方高校的转型过程十分复杂,除了学校自身的提高、转型优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以及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配合也是帮助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工程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健全相应的办学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并且政府应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借鉴教育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的相关经验。此外,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影响着地方高校转型[2]。

3.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改革和转型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大多数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符合国内、国外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IT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使得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些方面无法适应新的行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人才需求变化上,对人才的质量与结构也在变化之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时要研究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及结构的需求,顺应市场变化。

4.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市场对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有偏差

课程体系的逐级实施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过程,如果将人才培养的宏观体系看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的微观机制就是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实施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在借鉴国内其他英语专业排行在前列的大学(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再与学校自身具体情况结合建立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存在着符合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显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甚至出现了与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的现象。

三、企业对英语专业的人才要求对课程作出调整

1.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呈下滑趋势,从而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这一点从英语专业中就不难看出,英语专业就业率近几年来持续走低,使之成为高风险的“失业专业”,也成了学生在报考时不愿意选择的专业。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英语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人才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向、规格、素质等各方面要求均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精准的数据支持。以陕西省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对比后可发现,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985”“211”等重点高校的英语专业极为相似,目标仅局限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在教育、文化、经贸、科技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诸如此类的高级专门人才[3]。此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主导地位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在语言基本功、专业素质等方面往往不如一流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又要比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弱,导致在就业的时候没有竞争力,所以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英语专业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根据教育部新《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4]。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具体指“与英语专业有相关的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外交、经济、法律、新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都应被纳入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范围之内”。与新《大纲》中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许多地方高校在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第二、第三专业”的培养,比如,金融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增设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必然会使得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教学受到影响。地方高校生源的素质与重点大学相比本就较弱,地方高校应该加强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但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时间,英语专业的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课时被迫减少。在地方高校,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的教师只是精通英语语言技能和英美文学文化知识,这样无法保证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比如,贸易、经济等所需要的业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不是教师擅长的,教学效果最后往往是事与愿违。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在转型过程中急于求成,就会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增设新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基本功越来越差,学生不仅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学好,英语专业的基本素养也会急剧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大幅下降。

2.课堂教学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化

受到语言环境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讲授与英语专业的相关知识课程,如商务、科技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词汇学习+段落分析+翻译”。这种教学方法与基础英语课文的学习没有区别,课堂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无法呈现出经典的教学案例,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使得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四年大学课程安排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度过的,这种方式仅仅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环节并没有渗入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由于没有学校和实习单位相互合作制度的保障和制约,大多数的学生实习最后只是“走过场”,实习内容和效果得不到保障,学习成果也无法被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本无法得到锻炼。

四、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当前适用于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英语专业的转型提供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应用型、实干型的人才

根据当前地方高校的自身情况,根据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所长按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务外贸方向等进行分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培养。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以英语语言知识培养为主,当培养达到教育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后,地方高校在第三年可根据学生自身所长和喜好进行不同方向的方向性岗位对接的相关课程培养。比如,以教育方向为例,可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方面的培养;对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可针对翻译方向的学生增设翻译技巧、翻译事务、导游等课程 ;对选择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可增設外贸函电、市场事务、外贸单证等课程。地方高校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地方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企业进行校内以及校外的协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保障,确保学生上岗后有独立执行的能力。

2.培养复合型人才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入学时和学期过后的英语成绩以及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倡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时除自己所学专业外,进行跨学科的辅修专业学习,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导师之间的辅导对接工作,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可以从入学开始,选拔优秀学生,鼓励学生在达到英语专业本科语言知识要求后,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由此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双学位,这也正是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拔尖型人才

在学生毕业阶段,学校可以鼓励优秀学生考研继续留校深造,指派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进行对接,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以及拔尖型英语人才。学校根据学生意向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和表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学校指派专门负责人与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人才培养的对接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国家输送拔尖型人才。

4.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地方高校对有胆识、敢创新、对自主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可进行集中的培训,为学生讲解目前市场所需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将通过自主创业取得成功的优秀代表请至学校,与学生分享其创业历程并传授经验,从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比如,开办英语培训机构﹑幼儿园﹑民办学校﹑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旅行社等,为社会培养“涉外”型人才。

5.科学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拒绝盲目性

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遵循英语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场对专业的要求,设置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的英语专业课程。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语言交流能力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处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教师可根据英语专业的主要特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 + 平台”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学校为学生辅以适当比例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发展途径和空间。

6.灵活设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目前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这种“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对英语专业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要求显然是不符合的。因此,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与当前专业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以英语专业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基于英语专业的职业导向以及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等三类学习情境课堂,采用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方法、课堂讨论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操作法等,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深入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能力的纯熟度是其专业能力的学习以及掌握情况的唯一衡量标准,与此同时,以英语为专业的学生对其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掌握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故而在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比如,对于商务英语、英语口语等的教学,需要英语专业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式的教学。教师在完成大一年级第一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后,布置有关实践的课后作业,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邀请外籍友人进行一单元相关词汇场景模拟,在场景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根据学生表现,教师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计划。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科系统的基础知识储备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开设中加入以对象、内容、方式、组织等为要素的工作过程系统的行动体系,开设基于知识的应用课程教学,将学生培养为英语专业水平高、具备英语专业资格的学员。在此过程中,教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综合社会应用英语以及国际通用英语,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保证英语专业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就业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结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英语的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广,故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英语专业的教学就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英语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主题导向课程结构、学科整合课程结构、行动体系课程结构四种课程结构类型以及时代发展趋势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调整。上述四种课程类型结构,既保证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也保证了课程的实践性;而实践性课程的及时引进,能够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不仅大大强化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更大大激发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也可对学生在工作实践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对学生的表现作阶段性总结,针对学生特点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将学科知识体系解构、行动知识体系重构,将二者进行重新结合和划分。这样做不会导致理论知识力量的丢失,重新排序会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随着学生自身特点的定型,会出现更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技术的时候,可与当下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的定型,使用“微课堂”进行教学,扩大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实际学习内容。同时,还可倡导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虚拟教学软件广泛运用到课堂当中,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笔者认为多元化、异质化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精神。除此之外,适应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特点。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也正在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层次的多元化。地方高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带有的自身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地方高校适当控制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保证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建设也是加快英语专业转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地方高校应明确,高等院校不是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时候不能过分看重英语的“工具性”。英语专业教师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等手段,注重对英语专业人才人文修养的培养,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思辨、创新能力。这是保证应用型英语人才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事业发展的后劲。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能够适应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专业人。

参考文献:

[1]汪金凤,叶 恒.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43-144.

[2]张保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4):120-124.

[3]辛春雨,李 伟,杨晓翠.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8):86-88.

[4]肖忠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转型人才
人才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沣芝转型记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