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在左 运动在右

2017-05-19黄雪霜祝传海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敏血管研究

黄雪霜 祝传海

在获得终身教授及耶鲁大学名誉学位仪式上与耶鲁大学校长合影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没有专业的体操运动学校,如果不是当一名科学家,王敏或许会跟他的仙桃同乡李大/小双一样,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体操健儿。也许会星光熠熠,但不会像现在这样厚重坚实。

然而,从偏僻农村里一个肆意玩耍的“孩子王”,到摇身一跃成为挤过千军万马的“天之骄子”;从武汉大学生物系一名优秀的学子,到跻身“当时科研水平最高的”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生;从置身国际科研殿堂——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的一名博士后,再到最终通过努力成为那里唯——名华裔病理系终身教授……王敏的人生,在走向另一个与最初设想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之后,依然充满不断挑战自我的光芒。

对他来说,不论是在竞技场上挑战人类体能极限,还是在实验室里挑战人类认知极限,两者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唯敢于拼搏、持之以恒、勇于超越者胜。

逐浪搏击勇立潮头——一名生物科学家的“科研运动哲学观”

2016年8月22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敏教授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CCM3功能缺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胞外分泌血管生成素-2的增强有助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进展”。

该论文提出了全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CCMs)发病机理,对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新靶点药物、实施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工作对治疗隐匿性难治性人类脑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开发药物治疗的前景。它有望解决目前该病只能依靠手术切除或激光消融但复发率极高这一难题,因而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王敏自2014年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被引进为附属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之后,带领团队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进展。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这支团队取得的另一科研成果:“证实了在脂肪细胞中SENPl介導的NEMO去SUMO化限制了炎症反应及I型糖尿病进展”同样广获赞誉。他的团队又有一个关于卵巢癌的重大发现发表在临床研究期刊(JCI)上并以封面突出介绍。

“我们致力于走这样一条路:充分利用中山一院临床学科的优势,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打造国际一流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王敏如是阐述了他所在这支团队的愿景。

事实上,早在回国任职之前,他就对中心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规划,包括建立血管研究核心技术,同时借助多种先进研究手段以及多学科间的互补,以期突破研究上的难关;搭建中心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平台——动物中心、斑马鱼模型平台、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平台,从整体、细胞和分子角度分析血管发育、生理和病理机制,为转化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和完善医院生物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规范化收集患者及健康人的生物样本、人口学和临床信息,为开展高水平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和支撑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方向的选择上,王敏及其团队给人的是一种立足前沿,结合自身优势帷幄运筹步步实践的布局感。但不管如何把握,王敏直言归根到底源于“需求”二字。

“感谢中山大学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加入这个富有朝气、充满希望的团队,并着手组建起心中的转化医学‘王国。在这个一步步组建起来的,王国,里,我和我的团队将针对我国广东地区心、脑、肾等血管疾病高发的情形,结合本人多年来在炎症、血管发生信号传导通路与血管疾病的病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立志于研究心、脑、肾等器官血管病变深层次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旨在探寻心、脑、肾等器官血管疾病的分子干预和防治的新方法。我们将以基础研究为基石,本着,基础源之于临床,基础用之于临床,的宗旨,多层次全面地推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务求取得理想的疗效,造福广大患者。”一字一句,王敏发自肺腑,却真实朴质。同时也引出了他在国外发展顺风顺水之时却毅然回国服务的心声:“目前在中国做转化医学和最近兴起的精准医学研究更具有优势,也更能服务于中国,这是我为什么回国服务的原因及动力。”

对王敏来说,前方的路充满机遇和挑战,他愿意与祖国,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感受在科学前沿浪潮中翻滚、搏击,从而收获站在浪潮之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而这,也是他毕生都在追索的——科研运动哲学观。

承接底蕴激扬青春——一名教授中的“运动员”、“运动员”中的教授

在美丽的江汉平原腹地,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仙桃市毛嘴镇。它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镇”的称号,是辐射仙桃、天门、潜江三市最大的商贸重镇。但在多年以前那里的横口村很偏僻,也很贫穷。

王敏就出生这样一个地方。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受父亲(村小民办教师)的影响,他5岁即上学,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村小的戴帽初中),14岁即从毛嘴高中毕业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

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的王敏是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体操运动。只苦于当时没有专业的体操运动学校,他投身体操事业的愿望才没有实现。

在那段青春成长最容易叛逆的时期,王敏称自己的兄长对他的影响极为关键。长兄如父,是哥哥在任自己初中班主任期间激发了他的学习自主性;也是哥哥在他人生最重要的岔路口帮他选定了当时并不热门的生物方向,从而让他有机会在这一学科浪潮汹涌之时成为引领潮流的弄潮儿。

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及自小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小王敏虽然“调皮”,但注定不平凡。在经历过一段风雨飘摇岁月的肆意“胡闹”之后,当学习体制恢复,他自然而然地就展露出了优良的潜质,一路脱颖于众多比他还年长几岁的同学之中成为优等生,高中时还获得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些都为他小小年纪即获得全国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扎实的基础,大学里的王敏依旧表现优异且开始展露出过人的科研潜质,这为他之后持续攀爬象牙塔埋下了坚实伏笔。1984年,王敏不出众人所料,应届考入当时科研水平最高的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师从刚从美国回国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郭礼和,郭先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公派留美人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尚处在恢复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正是因为深受恩师影响,让王敏感受到了科学前沿在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里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使自己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眼界和见识,在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1989年8月,王敏便也踏上了出国留学的征程,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多年。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王敏来说,在国外的这2。多年时间不仅仅是“长了见识”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有培养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科研哲学和方法理念。

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完成博士求学之旅之后,他先后到耶鲁大学、基因医学公司和罗彻斯特大学等相关领域里的知名学府和机构从事科研工作,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导师Jordan Pober。他是世界著名血管生物学家,也是美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先驱。对王敏来说,Jordan Pober是二十多年的良师益友及长期的合作者,更是他走入血管转化医学研究的引路人。

成长沐浴在崇尚自由独立又不失科学严谨认真作风的氛围下,王敏很快完成了从一名学习者到独立科研人的转变。期间他曾作为资深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首次研发了肌肉特异性表达抗新生血管基因技术,并证实了“肌肉内给予抗End。statin基因药物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文章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肯定。而这一成果的取得为他今后坚持从事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在血管发育、重塑和修复过程中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研究等前沿领域获得不少“首创式”发现,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首次揭示Endostatin、Bmx、TNFR2、AlPl、SOCSl、CCM3等信号分子在血管发育、重塑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新的针对病理性新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腫瘤血管转移等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因为表现优异,从2003年起王敏到耶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任助理教授,2013年荣任该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华裔病理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耶鲁大学病理学研讨会主任,继续从事炎症及血管生物的信号传导通路及转化方面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踏入海外求学征程的头几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对王敏最终走向生物医学转化研究的道路影响至深。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读博士期间,他的母亲因为罹患胃癌去世,当时年仅51岁。因为远在国外,王敏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加之在出国前曾亲眼看到病痛对母亲的折磨,他笃定要走一条可以与疾病抗争的研究之路,而当时普遍认为癌症的攻克依赖于生物学的突破。当研究越是深入,他越能深刻地感觉到前沿基础研究与医院临床科学之间的鸿沟,亟需与临床医疗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一在基础研究一线总结的实践感悟,成为他最终走上转化医学研究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在海外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既有科研上总结,也有生活上的领悟,即做科研不仅需要态度严谨、思维敏锐、意志坚强和持之以恒。选对方向也是重要一步:不仅要看到科学研究的滚滚潮流,更要想象到潮流上激起的浪花,这些都是我在国外学习和科研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而生活上,我深感时间与精力的有效管理会让我拥有更高的效率,坚持健身使我精力更加充沛,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时隔近30年,王敏骨子里对运动的喜好和崇尚,依然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他。虽然不能圓自己的体操运动员梦,但多年来,他一直想办法通过各种运动来继续活跃自己体内的”运动分子“,譬如打乒乓球、壁球、网球或踢足球等,且样样在行。这么多年来,他先后作为主力和队长,曾带领团队获上海市科技杯冠军(1986),全英五人制足球赛冠军(1991),美东杯(美国东部中国学联)足球赛冠军(2004,2005)。加入耶鲁大学以来,他也一直担任该校中国足球队的队长和组织者。所以经常有人笑称他是”教授中的运动员,运动员中的教授”。

将运动提倡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自己如今从事的科研事业中,王敏收获了一个永远充满激情和挑战乐趣的“不一样的科研运动人生”。

立足转医向“球门”冲刺——一名“千人计划”专家的激情与梦想

细丝边框眼镜、直挺短发……无论是在正式场合穿着笔挺的西装和打着蝴蝶结;还是在运动场上一身干脆利落的运动装,或许是因为在国外呆久了,王敏给人的一直是一种充满“洋气”的神采奕奕的感觉。年纪轻轻,成绩斐然。和很多与他有着同样背景经历的“优千海归”一样,回国后,王敏一直致力于将他多年在外积累的扎实而前沿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技术带回国。虽然短短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很多让同行为之钦羡的成果,但他深知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又开始向着新的目标奔跑。

目前,王敏主持的项目主要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广东省、广州市重大专项各1项,集中在血管稳态和心脏干细胞研究方面。炎症、血管生物学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一如既往是团队的研究重点。而近年来,他所在团队及其他实验室的研究证实了心脏干细胞的存在及其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潜能。为此他们计划用1-2年时间组建起一个干细胞研究平台,借此培养和招募一批优秀的干细胞科研工作者,通过体外培养诱导心脏干细胞的形成,潜心研究心脏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和功能学,探索心脏干细胞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肌梗死号称“第一杀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介入等可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但是不能挽救坏死的心肌细胞。近几年,王敏带领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们研究阐明了丁NFF2-Bmx在缺血心肌的修复中,促进CSC增殖和存活的功能及其机制,为治疗人类心脏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有了前期的积累,王敏及其团队在相关领域的推进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按照原来的目标,本着基础结合临床的宗旨,王敏及其团队还将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临床工作者合作,继续开展代谢性疾病研究,如糖尿病、肥胖等,这是他们前期工作的继续深入及延续。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关于TNFR2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祖细胞中的作用,如果成功,将为治疗人类心脏疾病提供一个新颖且简单有效的方法;第二个是线粒体功能和心脏的关系;第三个是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对工作计划和安排,王敏一直都是那么富有条理。

“脑小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56%,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慢病。”亦如当年投身生物医学转化事业所持的初衷一样,王敏一直在努力拉近基础研究和临床之间的距离,帮助解决普通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令他感到欣喜的是,这一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地靠近。最近,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重大慢病研发计划的脑小血管病研究的申请刚立项,该研究包括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全国11家单位参与。上文提到的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成果为该重大慢病项目的申请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下一步他们开展转化研究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脑小血管病的机制、生物标志物及进行临床评估。

科研之外,王敏同样还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他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他会将自己多年科研中积累的学识系统化,如果学生因此能受到一些启发,他就会很开心。但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时常需要国内外两边跑,有时一个月飞几个来回,成了“空中飞人”。实在没办法跟学生当面探讨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以视频和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虽然因此变得更加繁忙,但在王敏内心深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绝不允许有丝毫敷衍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自己的那种高要求的品质已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他所带领的这支团队身上。

“就拿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成果来说,这个工作从开始着手到发表整整历时四余年的时间,特别是投稿至正式接收发表这一年时间其中有3次修回建议补实验,每一次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都以细心严谨的态度对待,全面思考,尽最大努力丰富完善,最终不但在质量上趋于完美,而且在内涵上深入升华。这其实就是整个团队协作的成果,是由能细心、高质量完美完成工作的人负责的。”无论在什么时候,王敏都一直在强调团队协作和科研品质之于科研的重要作用。对他来说,科研与他所热爱的运动无异,“其实是需要持之以恒、严谨细心、不断创新且勇于突破,最终趋于完美的工作过程。”

“充满国际范儿”“术业各有专攻、各有所长”这些都是外界对他们这支团队一致的评价。而王敏身在其中发挥了“灵魂”作用。凭借自己多年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里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广阔的人脉,他一直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为目标,不断推进相关工作,包括学科发展与科研团队的建设都参考国际标准进行规划和考核;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加强现有的研究队伍,并利用自己在国外工作的优势,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等。

“同行专家们之间的交流对话,通常会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也是了解行业内最新的研究进展的最有效手段。”王敏坚信强强联手的效果一般都是1+1>2,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使科研工作更高效的开展。

工作之外,王敏依然会坚持他最爱的运动。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过后,傍晚他常会和家人或朋友出去运动,对他而言,相伴家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幸好一路走来都得到了他们理解和支持,而这是他陪伴他们和减压放松的最好的方式。

回国后,他加入了中山医“手术刀”足球队,广阔的足球场任人驰骋,有失败、有成功、有奔跑、有摔倒、有合作、也有拥抱……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动。王敏最喜欢和队友一起挥汗如雨带球奔向球门的感觉,就算早已精疲力竭,但所有队友都会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前进,亦如他和团队定下的新目标:保持并強化自己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以辐射的形式带动国内其他团队的发展,推动我国血管生物学国际化进程以及提升整体实力。

猜你喜欢

王敏血管研究
睡前花6分钟做血管操血管通畅对身体大有好处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School Guided by Schema Theory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Electricity supplier era of packaging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睡前6分钟,血管保畅通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你的血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