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其大成,苏博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
2017-05-19雨田
文/图:雨田
集其大成,苏博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
文/图:雨田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进入明末清初后,朝代更迭带来的动荡,南北宗论的提出,以及画家视野、思想表达的多元化,画坛异彩纷呈的格局逐步形成。3月17日-6月18日,“集其大成—苏博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展览在苏州博物馆举行。内容以松江、新安、遗民为主,形制上卷、册、轴兼备,从中观众可以窥见明末清初山水画坛气象万千的局面。
蓝瑛 《松岩观瀑图》轴
戴本孝 《烟波杳霭图》 轴
此次展览特别遴选馆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展品包括戴本孝的《烟波杳霭图》、蓝瑛的《松岩观瀑图》、董其昌的《书画合璧》(卷)、祝昌的《溪山无尽图》(卷)、何适的《林中草亭图》、徐枋的《仿北苑山水》、龚贤的《山水》(卷)、李流芳的《秋山归隐图》等20余件,均是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松江画派的笔墨神韵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固定的题材范围不断被有意识地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相互之间是以笔墨表现形式的不同体系和不同风格作为区别的标准。明末清初,吴门之后,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崛起。他创立了著名的书画南北宗学说,即把李思训和王维作品分别以“青绿”和“水墨”两种山水风格的始祖,以此奠定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董其昌山水以华亭前辈顾正谊、莫是龙为师,又兼得嘉兴天籁阁主人项元汴藏品的滋养,在风格上推崇南宗一脉,博采众长,集其大成。以董其昌为中心,更有“画中九友”圈子,如李流芳、程嘉燧等人,他们不但在诗文上唱和酬酢,而且在艺术上沾溉切磋。松江画派讲究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富于江南清疏情致,对后世的海上画派影响颇深。
董其昌提倡 “笔墨神韵”(古代的“气韵生动”的新解释),用他自己的话,是“虚和萧散”“不食人间烟火”,而时人陈继儒则认为是“清丽媚人”,所以,实际上是一种柔美的趣味,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风格。
新安与遗民画家,借景抒情
而与松江画派仿古面貌形成鲜明对比者则为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由于王朝交替带来的动荡以及徽商的兴盛等多种原因,一些当时在徽州(徽州又称新安)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这一画派的画家以安徽自然山水尤其是黄山风景为灵感源泉,格调新奇,别开生面,代表人物有查士标、弘仁、戴本孝等。而鼎革之际,除了松江、新安两派,还有遗民书画家如傅山、龚贤、徐枋、项圣谟等人,或为专门名家、或为文人寄兴,各自创造了独特的意趣。这些遗民艺术家中,龚贤是较为典型的代表。
龚贤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清兵攻陷南京后,龚贤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随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在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中,他顽强地学习绘画艺术,还写了大量深沉悲壮的诗歌,倾吐民族志士的一腔忠言。 龚贤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买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
观看此次展览,山水的意境中蕴含了不同画家的逸气和情怀,他们或师法古人,或顿悟山林,在各自对笔墨、章法、意境的心领神会后为中国山水画贡献了更多元的维度。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