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奥培,脸谱与动态的视觉冲击
2017-05-19墨羽
文/图:墨羽
朱利安·奥培,脸谱与动态的视觉冲击
文/图:墨羽
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是英国当代艺术圈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当代艺术中以标定身份的符号化作品著称,他的作品结合古埃及浮雕、罗马半身像、波普艺术和日本漫画,造型元素被他进行了极简处理,只留下一些线条和色块,洗练而又别具深意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展览现场2楼
朱利安·奥培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于2017年3月28日开幕,并将持续至2017年6月10日。这是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自开馆以来的第二个展览。此次展出的50件作品结合了艺术家不同的创作媒介,以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奥培的经典作品,当中还包括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作品,重点呈现奥培艺术创作生涯的两个方向:艺术家对肖像绘制的持续探索及对建造环境与自然景观主题的兴趣。通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两层展厅被划分为10个项目空间。
以肖像特写诠释都市众生相
二楼展厅以诠释“都市”主题的大楼装置为核心,环绕分布着“肖像”“群众”“头像”“慢跑”等四个主题空间。
奥培标志性的肖像作品,展示了人物包罗万象的构造与姿态。从出生起,人们天生就善于通过辨认彼此脸部的不同特征来对每个个体的身份进行确认。因此,艺术家希望可以为每一个遇见的人,制作一张独属于他的脸部特写——一个宛若图章印记般的标志。在这些肖像中,奥培使用最原始的线条和平坦均匀的色块传达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受古埃及浮雕、罗马半身像、波普艺术和日本漫画的影响,奥培的肖像捕捉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元素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点滴。
“群众”是奥培颇为热爱的母题,他认为一个完全没有意识到你的存在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其实拥有很多值得留心的个人特色。艺术家曾在工作室画下朋友和同事们在跑步机上的形象,然后拿着相机在街头各处拍摄来往的路人。公园里的人看起来跟金融区或时尚街里购物的人很不一样,速度、目的、穿戴都变化很大,体现了不同的心情和色彩,他还画过雨中行走的人。为了创作展览作品中行走群众的画面,艺术家从马路上随机选择行人,邀请他们来工作室拍摄一段在跑步机上走路的视频。群体中的每个人不论着装、动作还是步态都是随意而为,其中丰富多样的细节绝非可以提前构思安排。
展览现场3楼
朱利安·奥培 自画像
“头像”部分的创作,艺术家想摆脱使用多年的平面和黑色线条。为了创作此系列的作品,奥培在模特头部打上强光,进行三维扫描。电脑简化处理后,再以圆雕形式打印出来。最后在上面画人像,这些打印出来的头部形状就成为了创作用的画布。
以动态带给观者催眠体验
三楼空间展示户外主题的作品。核心区是一群绵羊雕塑,四周是“森林”“驾驶”“电影”“速度”等四个主题空间,作品是由轻薄的背光液晶屏幕制作的挂毯呈现。无论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河床或是海港,只呈现景观自身的本质。而动画中微妙、重复的动作,为观赏者带来催眠般的体验。
“森林”主题的创作,源于奥培对“万物皆动”的思考,他认为静止是不自然的,就连观众的眼睛也不曾停止转动。奥培的绘画和雕塑并不会真的移动,但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观众的眼睛很自然地追随作品的运动,进入到构图中去。不断变化的图片可以看做是一种叙事,但因为并没有真正发生什么或产生什么变化,形成了真正的无始无终。
“驾车”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艺术家驾驶环游欧洲,拍摄各地风光,而后陷入犹疑不决,不知该何时停车拍照——担心错过最美丽的景色,也担心即使找到了它们,那时也可能天公不作美或者时机不对。所以奥培决定一直开,并且直接在驾驶座上拍照。拍摄结果提供了一个有着无限延伸可能的系列,称为“道路景观”,平坦的乡村组成了一段移动且连续的平行线和汇聚线。每一张风景都和别的风景相连,它们都是同样的风景,只不过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了。
“电影”主题,艺术家强调的是观众的参与、互动。奥培坚信,让事物移动起来——就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才更为自然。画面是一扇窗。当你投入其中而不再把画面看做是屏障,你便可以在画中自由移动,如同画面是可以进入的空间。随着眼球转动,你可以穿过陆地,沿着平原前行。在许多风景画中,一条道路或者一条小径将你的视线带入画面,或者引导你扫视画面。波浪、小鸟或者一个走动的人物可能又将你的视线带回到树林或山脉。通过转动眼球,扫视画面,我们可以在原本的画面中创造出另一幅画。
当你在一场展览中到处走动的时候,你在创造一种叙述和一种动态——移动、观看、阅读、识别。作品自己就会回应你,这就像一场互动游戏,作品先是藏起来,然后被找到,引导你进入画面,而后再从中走出来。画面本身并不那么重要,或者至少可以互换。每部电影都诞生于一种对世界的观察,需要一种可行的解读方法,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