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旭,点砖成金
2017-05-19雨田由受访者提供
文:雨田 图:由受访者提供
黎旭,点砖成金
文:雨田 图:由受访者提供
当走进黎旭的书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架子上、案头上的古砖,它们被层层叠叠地整齐摆放着,俨然如同一本本陶制的古籍典册,这可不是普通的砖头,它们是解密历史的“敲门砖”。当细细观看上面的刻字、图案和对应的拓片,不由得让人惊喜不已,那些曾只在教科书上出现的拓片图片,在这里可以看到一模一样的图案实物。可见,主人的收藏果然非同一般,他还专门给这里起名:大自在山房。
以古砖金石立于学
初听名字,仿佛带着几分佛家的禅意,不过大自在山房是黎旭专注于研究古砖金石的民间机构,平时自己在这里潜心读书、研究,也偶尔有圈中好友来此相聚。而此番,他手中还忙于编纂一本新书——《中国砖铭全集》,作为政府支持的文化项目,这又注定是一本高学术水准的研究专著。
黎旭,自幼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多年来从事我国传统金石学的研究工作,从最初的版本目录研究,自然地过渡到砖瓦陶文、石刻文字、汉画学、宗教艺术以及书法篆刻等领域,他一路走来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并在这些领域有所研究。
黎旭的古砖金石收藏最具特色。
从1993年收藏第一块古砖开始,至今已有24年的收藏经历了。他收藏的古砖已有数千种之多,出土地区涵盖中原、江南、华南、川蜀等地,题材、种类全面,且不少是可以比肩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无怪乎他还身兼着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博物馆特约研究员等职位。他还曾编著古砖研究文化丛书《古砖经眼录》等金石文化著作。并且开展对战国燕下都瓦当文化、齐陶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北朝古邺城陶文、南方地区宋元明时期地券文化以及古代碑帖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多次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秦砖汉瓦,有自己独特的简介
黎旭收藏的古砖大致分成画像砖、文字砖、纪年砖等几类,年代范围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尤其是汉代至六朝的画像砖与文字砖,精彩异常。他所藏汉代画像砖图案题材非常广泛,从车马出行、狩猎耕作、乐舞百戏,再到市井生活,每一方画像砖都忠实记录着汉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历代的文字砖更是研究书法、篆刻、古代民俗的绝好材料,尤其是众多纪年砖,建元、建武、元康、永和等“高古”年号,逐个相连,就是一段完整的历史。
汉画像石 讲学
结合绘画、拓片、题跋等多种形式的吉金书画,别有一番古雅韵味
秦砖汉瓦,曾经是秦汉时期社会文明的显著标志;也是古代金石学的一个代名词。对于秦砖汉瓦,黎旭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精辟见解:在西汉之前大家认识比较多的就是秦砖,我们说秦砖汉瓦,这个概念是从清末开始的,主要指秦始皇当时修长城用的砖,秦朝流传下来比较多。当时秦始皇修长城的砖是用印戳,用印章在上面盖了一个章,等于说是一个印盖在上面,因为我们中国古代从周礼里面规定“物勒工名”这个生产的制度,“物勒工名”的意思就是谁制造了这个东西上面一定要盖自己的章,标上自己的记号,如果这个器物出现了问题,它等于说是一个责任制的管理方法,这从中国古代开始包括青铜器里面都有这个东西。
黎旭坦言,当初收藏这些古砖瓦当时,常被人忽视为图案不美、材质不值钱的东西。但在他眼里,这些其貌不扬的“砖头”自身的图案、铭文就是打开古人日常和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古时的建筑、民俗、经济发展水平都是绝佳的一手材料。
传拓,以弘扬金石文化为己任
传拓艺术在传统中国文化技艺的传承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自明清以来,传拓高手云集,传拓作品往往价值连城。黎旭经数年实践,将这门中国古文化的拓印技艺传承下来,并通过拓印的方法,将古砖上面的文字、图案记载下来,成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艺术欣赏的珍贵文化载体。
黎旭认为金石题跋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第一,我们可以通过金石拓片看到东汉时候真实的一种书法表现,然后结合我们现当代成就比较大的、或者修养比较好的人对这种的解释,这两种东西古今一结合,对这个作品的感染力比单独一个拓片更容易去震撼人,它的艺术魅力也表现得出来。还有一种就是以绘画的形式来结合这个拓片,这种叫吉金书画,其实所谓题跋和描绘的内容,在清末民国的时候非常蓬勃。像吴昌硕、黄牧甫这些当时的金石名家,他们都很热衷这样的创作方式,以画配拓片,在形式上带着几分古雅,又间杂着金石的庄重趣味。
几年来,他相继将自己的许多珍贵收藏捐赠给国内的各大博物馆,推动了国内文物界对于古代砖瓦的收藏、保护与研究。他经常往来于国内各家博物馆参观、讲学,交流古砖收藏知识和经验;还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雅集活动。他以文会友,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扶掖后进、传道授业,弘扬金石文化。使古老的秦砖汉瓦和碑帖艺术焕发出历史的光辉和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