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不再野蛮生长
2017-05-19彭文斌
文:彭文斌
艺术市场不再野蛮生长
文:彭文斌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广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峡文交所艺术顾问。
野蛮生长,是任何一个市场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然之路。
过往十年,泡沫、假拍、江湖、缩水、非法集资等,一直是中国艺术市场的代名词。近三年,中国艺术市场持续萎缩陷入低谷,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既不是高端稀缺艺术,也不是大众买得起的消费艺术,而是那些没有投资与审美价值的泡沫艺术。
2017年以来,艺术市场的“冷”“暖”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不能用简单的“冷”“暖”来描述,在中国艺术市场调整期的交易中:高端艺术礼品市场断崖式滑坡,但这并不阻碍中低端艺术市场的快速崛起。艺术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正在引领艺术市场走出“阴霾”。
今年3月香港巴塞尔的展馆热度与成交数据,也证明艺术市场在从下跌到上扬的抛物底线爬升。从全球艺术市场来看,收藏结构快速调整,西方波普艺术家沃霍尔、抽象艺术家托姆布雷、毕加索交易额的大幅萎缩。红极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成交下跌近60%,反映出买家趋于理性。在以往信息闭塞的时代,只有那些掌握权力、资源的艺术家才能独霸“江湖”,缺乏判断能力的买家盲目追捧。我们看到,变得理性的买家正从跟风量买几个大师的平庸作品,转向收藏名气稍弱艺术家精品。
当然,艺术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良性艺术生态环境的形成,也需要一个周期。当年,吴冠中面对高涨的作品连他自己都困感了——我的画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画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那是收藏家投资家的事儿,钱并没有进我的口袋,与画家无关,画家重要的是要把画画好。”
我们看到,艺术正在回归本质。从艺术市场的体制建设上来看,随着艺术品产权版权鉴定、价值评估体系、监管退出机制、金融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的完善,艺术市场将快速脱离野蛮生长,面临重新洗牌并从无序调整为有序。“互联网+艺术+金融”的跨界融合模式将启动金融杠杆,让艺术品以新的业态推向市场。
从购买端来看,中国已经处于个人和家庭拥有大量财富的时代。艺术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已经成为可能。中国正真正迎来一个艺术消费的时代。从以往追求投资回报率到追求家庭审美享受,甚至对下一代的教育功能。个人和家庭正携巨大购买力进入艺术品市场,在中短期内不仅会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时会影响着中国收藏的格局。
另一方面,从前几年广汇、万达高调注入艺术资本并尝到巨大甜头,到这几年苏宁、宝龙、华谊兄弟等实力集团的陆续介入,使得中国艺术品价格迅速进入“亿元时代”,推动了一大批中青年潜力艺术家的挖掘与兴起。
尽管未来几年,大众广泛参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越来越火,需求将井喷。但是现实中没有足够的便捷渠道和可靠平台,让人们放心购买。过去八年,全国的艺术博览会热而格外引人关注,已经占据了艺术品市场交易的一定份额,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开始关注,也给画廊主和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交流舞台,它将会成为未来促进中国艺术品交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编辑/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