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享是彰显“一带一路”文化自信的内核
2017-05-19范玉刚
价值共享是彰显“一带一路”文化自信的内核
2015年6月8日,米兰世博会举行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志愿者们手持中意两国国旗在中国馆外合影。(新华社 供图)
以价值共享彰显“一带一路”文化自信,诉求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既要依托中国“软权力”的吸引力,体现大国心态和文化包容特质;更要依赖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支撑,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意创新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 文化自信 软权力 价值共享 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倡议是2 1世纪中国最有前瞻性、主动性、外向性的重大布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征,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主动设置议题、提升全球话语权、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的互联相通最终落实于民心相通,价值共享是通达民心的桥梁,是建构“一路一带”文化空间的着力点。以价值共享彰显“一带一路”文化自信,诉求的是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既要依托中国“软权力”的吸引力,体现大国心态和文化包容特质;更要依赖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支撑,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意创新能力。
一、价值共享是“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的内核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有助于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使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惟此,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称《愿景与行动》)提出:全方位提升我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秉承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中,中国文化传播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不追求文化制作的宏大豪华,而是展示文化的可人与亲近感,坚持以价值共享为内核,以互为主体的文化间性的包容态度对待异质文化,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遵循世界共同价值,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的实质,是价值共享,价值共享要以中国的“软力量”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尽可能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的人群。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中,文化表达可以多元化,尊重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感召力来自于价值的共享和人心的浸润;但在文化传播中价值诉求一定要明确化,国家形象一定要清晰化。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在题材、艺术表达及其表现方式上,要普遍遵循国际惯例,不能太过狭隘化和局限性,当然也不能以西方的审美标准裁剪中国人的审美观,要着重传达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阐述清楚“中国特色”之所在。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化价值共享就是向世界尤其是沿线国家表明,中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底色的现代国家,中国的崛起是以德(文化)为主,以力为辅(经济军事实力),中国道路是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和平之路。
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中,要对“软权力(软力量)”与“软实力”这两个概念有所区分和侧重。在现实语境中,人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当作同一性概念使用。其实,就词源学和语义而言,二者的语义内涵有所分别,而且价值指向殊异。“软权力”主要偏于自身的文化魅力,价值内敛、反求诸己,与文化吸引力、价值感召力相关联,类似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圣”思想;“软实力”多指文化力量的外显与展示,更多地与文化的现实力量相关联,在现实语境中多用于外交领域,在博弈中更多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展,强调通过“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被世界所认可。就历史而言,“软权力”秉承中国的“内圣”传统;就现实而言,当前国际交往多借重的是“软实力”。在《愿景与行动》实施中,我们要学会两种资源和手段并用。首先要发掘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软权力”资源,与现实结合中形成一种“巧实力”;其次积极发展现实中的“软实力”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以文化助推《愿景与行动》的深入,要求在理念上既要守护中华民族的“软权力”思想,也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力量,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中既要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也要凸显中国现实文化的力量,特别是文化价值的自信。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包容使其“不排外”,即使偏远地区的民众也不排外,对奇风异俗,能够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这种历史的渊源和传统,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播中最能理解和追求价值共享,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现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因此,价值共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民心相通的可持续基础。只有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传统,以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科技手段,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多元文化深度融合。
对内,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权力”资源,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也是对外传播实现价值共享的基础。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使之更好更多地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如中国古代优秀戏剧经典剧目多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软力量资源,在当前“向经典致敬”的活动中,对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特别是建构当代文化及其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表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有根的,在时空转换或者漂移中,都要与现实文化因子相结合,以鲜活的形态成为当代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这就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双创”方法论,它是发掘中国软力量资源的重要指南。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传承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里的关键词是“当代文化”,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流价值观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蕴蓄于文化现实中,中国的现实文化不是“空中楼阁”的无根臆造,更不是西方强势文化的“洋化”产物,而是有着灵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根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着现实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创新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中国的确越来越现代化了,并在杂糅斑驳中显露后现代色彩,却越来越不是西方化(美国化、欧洲化),更不是“另一个西方”,而是走出一条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诉求的“中国特色”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越来越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发展起来了,“睡狮醒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有感召力,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响应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世界越来越愿意倾听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需要一个清晰的中国形象和明确的价值诉求。
承认文化的差异,保护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价值共享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差异、呵护文化的尊严,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中,以价值共享为内核,就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走出去,不是所有文化都能成为文化软实力,主流文化价值观才是软实力的核心。今天,“一带一路”沿线面对的是众多伙伴关系和独立平等的主权国家,合作共赢,就要以文化价值共享在文化上亲近、打消其顾虑,使其在心理上能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以消费中国文化自豪。在文化空间建构中,不仅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汉唐故事,也要讲好“一带一路”国家的故事,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融、交流与互动。就像汉唐气象形成的文化高地,现在我们要打出“中国风”,借助中国道路的感召力,让中国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空间的主色调。
二、文化产业是实现“一带一路”价值共享的抓手
“一带一路”愿景,需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引导,需要沿线国家的文化价值共享。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共享越发依赖文化贸易,文化产品卖出去的效果比送出去效果好得多,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产业链制高点,也是文化价值观传播的舆论优势的高位态。在此观念的转变中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发展与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一种主导方式,是文化价值传播的主导方式。只有文化产业的强势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
《“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遵循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将文化与外交、经贸密切结合,形成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互利共赢。围绕演艺、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漫、游戏、游艺、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科技装备、艺术品及授权产品等领域,开拓完善国际合作渠道。推广民族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联动整合、融合创新,带动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鼓励国内“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发挥动漫游戏产业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中的先导作用,面向“一带一路”各国,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交流推广活动,促进互联互通,发挥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的优势,培育重点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中国动漫游戏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规模显著扩展、水平显著提升,为青少年民心相通发挥独特作用。
相对于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和民间自发的文化交往,文化产业更具有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易于实现文化价值共享。市场是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市场选择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主动性和文化价值观建构的历史性,从而发挥文化柔和性的特点。对此,要积极正视中外文化贸易逆差,尤其是巨大的思想落差现实,采取积极的文化贸易政策。只有以积极的而非被动的文化贸易政策,把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增强文化战略意识,才能在“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塑造中打上中国文化底色。
中国文化艺术早已实现“走出去”的第一步,大国的崛起、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道路的感召力,不必再借助“花钱买吆喝”的“送钱模式”输出文化,而是依靠文化艺术内容的魅力、文艺制作的精良、文艺作品的精湛,特别是文化价值的共享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洞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百老汇的音乐剧,还是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剧集,无一不是该国的文化精品,这些产品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胜出,在价值诉求上往往呈现某种普适性,从而能够辐射或俘获更多的消费者。
中国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空间建构的主色调意味着:一是中国文化产品能经受世界市场的检验,拥有国际竞争力;二是中国文化获得世界的认可甚至认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可以世界共享。文化价值获得普遍认同,就必须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融合包容、尊重、共存、共生等重要价值,这样的文化才会更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才会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同。因此,对内要依托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 “软权力”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能力;对外以价值共享彰显“一带一路”文化自信,建构与世界共在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编:李卉嫔
范玉刚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