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教育专家谈“早期阅读”
2017-05-18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资深教育践行者)
(语言学家)
7位教育专家谈“早期阅读”
洪兰:新加坡要求家长给18月大的孩子念书
曾经有家长在讲座上问我:“为什么新加坡要求父母在孩子18个月的时候,就念书给孩子听,他们又听不懂,念了不是白念么?”其实很多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惑。
从脑神经科学角度来说,大脑并不会直接演化阅读。自从文字被发明后,大脑被赋予处理信息的任务,于是大脑就召集了原来处理脸型、外界物体形象等的部位,勉为其难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大脑中没有阅读中心,阅读时需要很多区域抽离原来的工作,合力完成。
但是说话却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开始两脚直立行走时,站起来的力量将喉头拉下来一些,增加了共鸣腔的长度后,人就慢慢开始说话。因此,我们会发现,把一个孩子放到一个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特意教他说话,他潜移默化后也会说;但是把一个孩子放在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教他阅读,他就是文盲。
总之,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既然是习惯,就需要从小培养。而新加坡倡导的并不是说在18个月的时候就教他认字、写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兴趣,慢慢培养他的阅读能力。
林文宝:读书是一个选书、阅读、回应的循环过程
阅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阅读古书是跟古人的互动,阅读现代书是和现代作家的互动。而对于刚刚开始阅读的孩子,让他知道哪里有书是第一步。在台湾阅读推广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会放很多书。有书可供选择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看作一个成熟可信任的读者,让他们自主地选择他们想要读的书。
儿童阅读跟成人不一样,他们可能需要矮桌子或是沙发,而不一定是端端正正地坐好。不用要求孩子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因为这样对孩子太“残忍”了。在台湾,教室的桌椅可能会摆得非常乱,孩子上课有时就像在做游戏。成人不要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所谓正确的答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台湾首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
孩子往往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他们会想再看一遍,会渴望和别人分享。这时我们绝对不能要求孩子学到单一的答案,因为每一种事情都有多种答案,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样,都是局部的正确。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否则就在变相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学习中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我们的阅读应该从知识权力的桎梏中解放,成为一种互动,一种休闲,甚至是一种游戏。
周兢: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认字
早期教育要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培养一个终身热爱学习的孩子。一定注意不要让他在早期就对阅读感到厌倦。如果一个孩子在早期学会了几千个字,但他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那么我们的阅读教育就是失败的。
幼儿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孩子学习语言有两大任务:一是学习掌握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将语言作为学习的对象来专门学习;二是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流,这是指孩子运用语言,锻炼交际能力。
在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儿童语言学习和早期阅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是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用识字来代替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和做法。我们强调的是,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更不等于把大量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学习。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判断各种“早期阅读教育”产品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时,要注意辨别这种“早期阅读”是以指引孩子阅读图书养成阅读能力为目标,还是以让孩子识字为终极目的。不管以什么名义打什么旗号的东西,如果将阅读重点导向识字,我们都应谨慎对待。
陈鲁:绘本阅读,孩子看图的兴趣,大于认字
(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
一些老师家长认为,亲子阅读有一个好处是帮助孩子识字。“大人孩子面对绘本里图文并茂的一页页,孩子怎能不去注意白纸上面的黑字?”“孩子要是不去注意,我们就指着字给孩子读,不就保证孩子注意了?”
这个结论要成立,我们必须假设孩子在听大人读书的时候,眼睛确实会看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加拿大心理学家玛丽安伊万斯博士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个实验结果,她利用一套眼扫描仪器,精确捕捉到孩子读书时在视野范围内,目光具体落在其中的何处。最终发现,幼儿在看绘本的时候,会主要去看插图而不是文字。这种倾向不受插图和文字在页面上相对位置的影响,哪怕文字被大大突出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孩子在听大人读故事的过程中,被口语表达的故事引导去看插图,再借助插图对故事形成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了新的口语词汇,巩固了已有的口语词汇。孩子也形成越来越强的语篇感。当日后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庞大的口语词汇量和优秀的语篇感让孩子阅读的任务减轻很多。而口语词汇量贫乏的孩子,该认字阅读的时候,则需要把一个词的意思、发音、书写同时全部学习,任务会重很多。已有研究发现,孩子三、四年级开始,阅读能力和兴趣开始拉大,而主要的因素竟是学前的口语能力。
总之,亲子阅读的时候,如果过多去对文字指指点点,就违背了学龄前儿童看书的自然规律,会降低孩子对书的兴趣,丧失一个增强孩子口语能力、通过口语能力为日后阅读打基础的黄金方法。
曾庆兰:认识符号、折纸、话剧表演等,都是阅读
(资深教育践行者)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坐在一个地方安静看书,对各种符号的认识、折纸、做简报、表演故事等,都是阅读的一部分。
儿童最初通过听和说,理解词汇词义,然后把兴趣引向书籍,再通过图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之后,学会把图画与文字配对,实现从具象到抽象,再进入纸读。这个过程对儿童来说不可省略。
此外,儿童的阅读故事一定要跟生活相接近,如此,他们才更容易理解,兴趣才更持久。幼儿园孩子在兴趣过程中进入表演,如戏剧表演、童话表演,这都是一种辅助,也是阅读的多种手段。这种多渠道、多层次、丰富性强的阅读奠定了儿童早期对词汇词义的理解,明白了文字的意义。因此,小班阅读,要多听多说,会正确拿书、翻书;中班阅读,要有图有字,能把图画文字符号配对;大班阅读要图画文字准确配对,能简短阅读,能说能编能表演,能把图画和文字交叉使用。
阅读是一个持续而耐心的过程。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爱读书,娃娃才爱读书。
安子介:书画同源,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
(语言学家)
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象形文字。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这种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文字和图像可以连接,也就是古人说的“书画同源”。
汉字是方块图像而不是拼音类的线形文字。人如果从小看惯了物的形象,以后眼睛一接触它就完全理解它叫什么,以及它的用途,这是因为人已把物的形象、名称与意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而人如果从小看惯了汉字图像,同样也能与它的意义融合为一,只要一见到字的图形,就容易理解它的意义。
在幼儿的认知观念里,识汉字就像是识图。比如,在儿童识字过程中,实物的具体形象和含义都潜移默化在脑海中。如“田”字,犹如交叉重叠山河间的阡陌交通。因此,对他们来说,认字的过程更像是认一幅画,而对于图形摄入,直接认记图形,他们并无难易之分。
汉字使我们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的演变是合乎逻辑、富于联想,启发思考、易懂易记。它也是有规律的,便于通过推理,能判断出字音,联想出字义,引发儿童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使儿童变得聪明起来。
TIPS
支招儿: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
给孩子一个专门的“读书领地"
给孩子留出一块专门的读书领地,面积大小不重要,尽量是干净舒适、采光好的地方,放上孩子能轻易够得着的低矮书柜,准备一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书籍,平放着而不是竖放以方便孩子能够看到。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书",让孩子建立对书的归属感,同时也学会保护和整理自己的东西。
不要用录音机代替父母的声音
实际上,亲子阅读的关键点并不在于你是不是读得足够好,而在于亲子之间的一种交流,它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父母一定要亲自为孩子讲故事,哪怕每天只有15分钟,孩子们听到他们最信赖的人的声音,会喜欢上这种充满爱的、轻松的阅读氛围。值得提醒的是,不只是妈妈,爸爸也应该参与到亲子阅读中来。
“缠着"孩子给你讲故事
当孩子养成了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以后,为了强化孩子的读书兴趣,家长要有意地“缠着",请他讲故事或书中的知识。这会使孩子以后看书更加细心,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
让孩子来影响孩子
让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效又有趣的引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参加幼儿园或者小区的读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相互换书。
不要看完一本书就算了
如果要激发孩子持久的阅读兴趣,就需要特别关注延伸阅读。比如说孩子在读某本书时会对某个地方产生疑问,家长可能抓住这次机会,提供相关图书;在读完某本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自己动手来制作故事中的道具、人物玩偶、自创故事书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自己角色扮演,把书中的故事重现或者延伸为另外一个故事。
朱永新:亲子共读,找到与子女的共同语言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当下,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在鼓励孩子阅读上却经常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比如有家长告诉我,他们会用看电视、打游戏、吃肯德基麦当劳等为“诱饵”,鼓励孩子读书。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合适。
没有孩子是天生不喜欢阅读的。恰恰相反,绝大部分孩子是喜欢阅读的,喜欢听故事的,喜欢翻阅他们喜欢的书籍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图书,以及培养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亲子共读便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有效的路径。新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父母和孩子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愿景,才能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也就是说,阅读的大门,是需要父母的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进入的。
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为孩子做表率,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我一直认为,只要真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总能逐步地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成年人如此,儿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