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分析及研究

2017-05-18王炜翰卢文枫谢涵霖

四川水泥 2017年5期
关键词:型钢剪力墙抗震

王炜翰 卢文枫 赵 鑫 谢涵霖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210)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分析及研究

王炜翰 卢文枫 赵 鑫 谢涵霖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210)

针对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基本结构,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采取了模型分析的基本方式,对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进行了总结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建立墙抗震性能的提升,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型钢混凝;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在建筑行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逐渐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使建筑的功能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该种结构形式分析中,其结构形式呈现出不连续以及结构底部刚度较小的现象,当其侧向刚度的框支以及相邻层处于突变的现象,会对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造成一定的制约。通过研究发现,在结构变形集中以及能量聚集分析中,其容易发生侧移机制,从而为建筑的安全性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析,提升建筑企业的抗震性能,提出建筑设计的抗震设计项目,从而为建筑工程的稳定运提供支持。

一、工程概述

选择140.5m的型钢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的高层建筑,其楼层总数为38层,平面长度为47.5m宽度为16.9m,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该工程项目设计的使用年限在50年内,设计之初将其抗震防烈度设计为7度。研究中设基本的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而场地分组为第二组,其中场地的特定周期(Tg)为0.35s,该工程中的抗震设计主要为丙类工程,工程项目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计人员将建筑的第十六层设计为避难场所,而且,在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以及型钢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有限元程序(ADINA)对不同剪跨比的型钢混凝土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分析模型参数的选择

由于ADINA作为一种分离式的钢筋结构模型,在技术运用中是对原有TRUSS单元模拟技术的改进及创新,通过该种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科学判断,满足抗震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需求,为建筑工程稳定性的设计提供良好依据。当在应用ADINA技术形式时,可以实现建筑工程文件系统的自动性生成,同时也能够在求解文化使用中,保证钢筋单元程序的自动化生成,并实现对剪力墙抗震系统结构的优化分析,为钢筋单元的自动化生成提供有效以及。而且,在TRUSS单元结构运用中,可以自动生成程序系统,并通过模块的合理划分,实现对混凝土分单元的分离,在该种背景下,可以合理选择钢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图的模块设计。

在分析模型参数选择及分析的过程中,会使用 Line Searches工程项目方法,进行辅助性的数据验收,而且,计算中会采用Full Newton方法,充分保证数据运用的合理性。同时,在钢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图模型构建中,混凝土的峰值数据为0.002,极限压力则为0.04,通过这些计算方式、数据验收、基础数据内容的分析,可以实现轴向压力布面的均匀性分布,完成轴向压力的均匀分布方法,满足一次性施加剪力墙顶面设计的基本需求。在对计算机处理功能分析的过程中,计算机对于数据内容的收敛、收敛精度等较为敏感,所以,在工程数据内容计算中,需要对墙面工程进行稳定计算,保证对三种墙面位移计算的准确性。但是,在剪力墙洁面设计算中,需要进行收敛结构的计算,完善对曲线或是平均值的计算。具体的曲线图如图一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求解以及误差分析中,需要为0.01。通过对图一曲线变化分析可以发现,当数据分析中的模拟效果越好,也就意味着其参数信息与该系统存在着一定的适用性[1]。

三、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分析

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中,其剪力墙的截面宽度需要保持在3m状态,其中的厚度主要为300mm,在边缘构件长度取值分析中,其所选择的长度主要为450mm,通过对模型分析,需要将其剪力跨度按照λ =1,2,3 的状态进行分类。

图一 算例荷载-位移曲线图

通过对型钢混凝土构件状态的分析,需要通过对剪力墙边缘构件钢绿反应状况的分析,实现对剪力墙承载力、变形能力等内容的综合性分析,但是,在含钢率状态相对较小时,需要使用型钢混凝土构件,并通过对我国钢结构发展状态的分析,进行混凝土构架浇筑的性能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型钢混凝土构建确立中,需要通过对我国钢结构发展状态的分析,确认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其中混凝土构建的总含钢率需要小于8%,对于一些常用的钢结构材料,其含钢量需要维持在4%。而且,剪力墙中的构建尺寸的截面较小,所以,需要相关工程设计人员在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中,进行含钢量变化问题的分析,提升工程项目的设计理论,从而为混凝土、钢筋以及型钢单元模块的设计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ADINA的处理方式,实现对边缘构件中型钢离散钢筋的科学处理,满足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确定的合理性[2]。

四、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通过对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参数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在研究中,对不同跨度比状态下,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进行了分析,其内容如图二所示。

第一,通过对图二(a)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参数分析中,其数据加载初期的各个构建荷载-位移曲线呈现出重合的状态,该阶段主要是剪力墙受到轴压比的影响并不大。当轴压比逐渐增大时,三组不同的建立墙后期的承载能力也就呈现出各自升高的状态,在曲线达到了极限荷载状态时,会在轴压比增大的背景下,剪力墙的承载力逐渐下降。在加载后期,当轴压比逐渐增大时,建立墙的承载力也就不断提高,但是,在该种背景下,其增长的幅度会随着轴压比的增加呈现出缓慢增长的确实。如,当轴压比为0.4时,与之相对应的极限承载力与上一级的承载力相比,提高了12%。其中的建立墙轴压比在之间的0.1增加到了0.2。对于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中,其中混凝土结构主要运用在高层、超高层的状态中,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轴压也就相对较大,因此,在该种背景下,需要通过轴压比提高剪力墙的承载能力,但是,该种承载墙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与此同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当其遇到地震作用时,核心筒体会较早的进入到弹塑性中,在较好塑性形变阶段分析中,实现水平剪力的科学分布,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剪力墙形变的控制是不利的因此,在协同性工作内容分析中,需要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中剪力墙形变力的要求分析,实现对工程项目承载力的系统优化,从而实现对混合结构中轴压比大小的有效控制[3]。

第二,通过对图二(b)曲线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混凝土等级在相对较高的背景下,其剪力墙需要在加载开始达到极限承载力的状态,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该阶段的承载力都相对较好。所以,在现阶段混凝土工程项目设计中,需要通过对墙体裂开荷载、屈服荷载等弹性阶段的项目性能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弹性阶段的结构性能。对于曲线图中的下降阶段而言,混凝土等级相对较低,而且,其墙体的下降段曲线趋于平缓,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变形能力。但是,在实际工程项目结构分析中,其形变能力需要按照位移角进行位移角的确定,通过对混凝土强度位移进行减小分析,并提升工程内容的剪跨比,在剪跨比中,其变化过程相对明显。在混凝土强度提高中,需要对位移角减小程度分析,使剪跨比在加大状态下,需要对剪力承载等级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强化混凝土等级强度的变化,实现对高层混合结构形变空间能力的分析。在综合性混凝土强度以及等级剪力承载力发内线中,需要对其形变能力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在高层结构采用承载力、变形力的有效确定,满足建筑结构的承载效率,从而降低构建轴压比。因此,在该种结构等级确定中,需要对混凝土承载力结构进行形变能力的合理分析,充分保证承载能力的有效确定。

第三,在图二(c)曲线变化分析中,需要在曲线大大极限承载力之前,其曲线集合重合,这也就意味着墙体配筋率对其承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各个曲线的到达极限承载状态之后,就需要增加配筋率对承载力的抑制作用,在配筋率增加时,实现曲线的缓慢下降。在该种剪力墙明显增加的状态下,其中的λ =2 和、λ=3 的剪力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第四,在图二(d),在三组剪力墙曲线在最大水平状态分析中,其剪力墙呈现出下降的状态,其中的边缘约束指标在0.24-0.4之间变化时,其构建承载力以及形变能力的提高指标会在0-0.24的范围内,因此,在对剪跨比不同剪力墙分析中,其承载力以及变形能力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从而对极限位移角的造成造成限制[4]。

图二 不同跨度下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承载力影响以及极限位移角分析中,需要剪力墙采用边缘约束构件的方式,实现对抗震性能的有效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承载力及形变力区域平缓的状态。

1.在对边缘约束指标以及边缘约束条件分析中,需要对钢构件的含钢量进行分析,增加剪力墙位移角的增加作用,保证下降趋势随着剪跨度比的增大不断稳定。

2.在边缘约束构建对剪力墙极限位移角提高的作用下,需要对不利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含钢率对极限位移角的作用提升,从而全面增加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剪跨比增大中的稳定状态。

因此,在现阶段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中,需要有效增加边缘构件的含钢率,提升剪力墙结构形变稳定性提升对剪力墙稳定控制的整体作用。

[1]李东伦,刘坚,潘澎. 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半型钢连接节点弯矩-转角模型及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 华南地震,2014,S1:124-131.

[2]魏翔.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 建筑科学,2014,09:56-60.

[3]白晓红,楚留声.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06:161-164.

[4]赵花丽,米旭峰,周先齐. 型钢混凝土边框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6,01:75-80.

G322

B

1007-6344(2017)05-0340-02

王炜翰,男,1996年7月,学生,华北理工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14级土木工程实验班,研究方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

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6055)

猜你喜欢

型钢剪力墙抗震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莱钢型钢265m2烧结机高效生产实践
古建抗震有绝招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莱钢低成本加铌Q345B热轧型钢的试制开发
莱钢型钢1#~4#转炉铁合金控制系统应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