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平扫与增强对胃粘膜下肿瘤诊断的比较

2017-05-18薛贞龙徐建华牛宏图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源性扬州异位

王 韦,薛贞龙,徐建华,牛宏图,王 苇*

(1.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2.扬州大学医学院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CT平扫与增强对胃粘膜下肿瘤诊断的比较

王 韦1,2,薛贞龙1,徐建华2,牛宏图2,王 苇1*

(1.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2.扬州大学医学院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目的通过探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效果的对照,评价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均进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临床确诊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45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中,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84.44%(38/45)明显高于CT平扫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扫描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胃黏膜下病变;CT;比较

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SMTs)是指来源于胃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主要包括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与一些肿瘤样病变,如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异位胰腺等[1]。CT检查操作简便,是临床上用于胃黏膜下肿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在胃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中CT既能发现肿块,又可以发现肿块对胃壁及邻近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保障[2]。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CT平扫与增强在胃粘膜下肿瘤诊断中所起的作用,为胃粘膜下肿瘤的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来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5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1±10)岁。患者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腹痛。术后病理示间质源性肿瘤3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息肉4例,炎症2例,异位胰腺2例。入组标准:(1)CT检查前未经治疗;(2)胃黏膜下肿瘤手术并取病理的患者;排除标准:(1)对碘剂过敏;(2)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和甲状腺毒症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和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要求患者在CT检查前一天晚餐后禁食,并于扫描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扫描时、扫描后相关注意事项,并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扫描前15~30分钟,口服温开水800~1000 mL。造影剂采用优维显(370 mgI/mL)。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髂嵴水平。采用用双盲法读片,由2位具有七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分析原始横轴位及薄层图像。意见不统一时再次分析,协商一致后作出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

2 结 果

45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中,男29例(64.4%),女16例(35.6%),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1±10)岁。以上均经相应治疗后治愈或好转,无未愈、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示间质源性肿瘤3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息肉4例,炎症2例,异位胰腺2例。

45例胃黏膜下肿瘤,28例CT平扫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10例CT平扫表现为扁平状肿块。这38例肿块CT增强实性部分表现为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且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7例CT平扫、增强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肿大淋巴结。CT平扫检测出28例,诊断准确率为62.22%。CT增强扫描检测出38例,诊断准确率84.44%。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高于CT平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平扫与增强诊断结果 交叉制表

3 讨 论

3.1 CT成像技术的发展

二十年来,CT技术快速发展。1998年,首个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开发应用,成为CT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MSCT扩大了扫描范围,显著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和体轴分辨率。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尤其在Z轴方向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对微小病变的诊断能力。MSCT不仅改进数据处理系统和探测器结构,还增加多种图像技术,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技术、容积漫游技术、仿真内镜及曲面重建等。此外,还可进行功能成像,如肺功能成像、心功能成像、脑灌注成像、腹部灌注成像等[3]。

3.2 胃粘膜下肿瘤CT特征

有学者研究发现,胃黏膜下肿瘤常见病理类型为为间叶源性肿瘤、异位胰腺、囊性病变等[4]。本研究中间叶源性肿瘤37例、异位胰腺2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息肉4例,炎症2例。

据文献报道,胃肠道间质瘤源于间充质细胞,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5]。CT既能够显示GST的部位、形态、大小,同时能够显示其生长方式、局部浸润、远处转移情况[6]。CT平扫多表现为腔内或腔外团块影,边缘光滑,增强呈明显强化,血供丰富。

异位胰腺位于正常胰腺以外,为发育异常胰腺组织,可见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近段。异位胰腺影像学常表现为等密度灶,密度相对均匀,强化明显,特征性表现为“边缘脐凹征”或“中央导管征”[7],CT未出现特征性表现时,易被误诊。

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胃肠道时,CT平扫为等、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外周时,CT平扫为境界清楚的肿块,常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肿块多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病变部位不同,影像表现有较大不同[8]。有研究显示,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有时可见“凹陷征”,CT常表现为腔内面浅表溃疡。推测原因可能与两种情况有关,一、缺乏血供致肿瘤坏死;二、胃自身机械及胃液化学性损伤肿瘤胃腔面。

3.3 胃黏膜下肿瘤CT平扫和增强的检测率比较

本研究发现,CT平扫检测出28例,诊断准确率为62.22%,CT增强扫描检测出38例,诊断准确率84.44%。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高于CT平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有10例是CT增强扫描检测出,而平扫未检测出,这10例都是等密度病变,且病灶较小;而CT增强能更好地区分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同时患者胃扩张欠佳,蠕动波均会对判别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CT扫描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CT增强的诊断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1] Polkowski M.Endoscopic ultrasound and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biopsy for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submucosal tumors.Endoscopy,2005,37(7):635–645..

[2] Kim JY,Lee JM,Kim KW,et al.Ectopic pancreas:CT fnding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tion from 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nd leiomyoma.Radiology,2009,252(1):92–100..

[3] 刘玉清.多层螺旋CT技术和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01).

[4] Lee MJ,Lim JS,Kwon JE,et al.Gastric true leiomyoma:computed tomographic fndings and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7,31(2):204–208..

[5] 毕建威,经 纬,魏 国,等.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84-685..

[6] Wang D,Wei XE,Yan L,et al.Enhanced CT and CT virtual endoscopy in diagnosis of heterotopic pancreas[J].World J Gastroe nterol,2011,17(33):3850-3855.

[7] Fujiwara S,Nakajima K,Nishida T,et al.Gastric schwan-nomas revisited:has precis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be-come feasible?[J]. Gastric Cancer,2013,16(3):318-323..

[8] 许尚文,张雪林,彭旭红,等.胃神经鞘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48-15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735.2

B

ISSN.2095-8242.2017.010.1918.02

王 苇

猜你喜欢

源性扬州异位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扬州的秋日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