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7-05-18赵静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竞赛指导老师学科

赵静云

面临日益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亟待解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推动就业工作良性发展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文章以我校管理工程学院学生为例,总结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科竞赛对提升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史上最难就业季”再创新高,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能力不足是关键因素。就业能力,不仅体现在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更体现在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以及重新获取岗位的能力,笔者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近几年我校管理工程学院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专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薄弱。企业选拔人才,看重的是专业基础和工作能力,毕业生缺少任何一个筹码,都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分析,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滋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不能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加之目前多采取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只注重课本知识讲授,忽略专业特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极大的制约了其求职需求。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多数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仅依赖课堂时间的学习,远远不能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学校虽开设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競赛等实践活动,但主动积极参与者甚少,不能实现专业知识与其应用的融会贯通,进而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顺利就业。

就业目标模糊,主动就业意识欠缺。在与近200名大学生进行交流后发现,约40%的同学对未来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主动就业意识不强。首先,由于没有根据学生特色进行针对性培养,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了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尚缺乏经验,对自己未来定位不明确,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其次,“象牙塔”环境中形成的依赖性人格,使很多学生缺少自我决策,自我分析,自我推销的能力,面临毕业季,他们选择退缩,更有甚者被动选择考研逃避、依赖“找关系”就业,部分同学对自身定位偏高,找不到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单位;再次,多数同学对大学四年没有明确的规划,未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剖析,发掘职业兴趣,培养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社会适应能力差,保持工作能力不足。我院学生就业岗位多为销售、管理相关类,为实现企业与高校人才输送的无缝对接,学院安排了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多数周期短暂,基本是观摩的形式,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对企业工作模式形成明确的认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锻炼;走向工作岗位之后,面临角色转换适应问题,部分同学因人格特点缺乏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内在品质,导致工作发展后劲不足,就业极不稳定。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着力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层次思考能力,遇到问题常常不加探索,即使新兴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也不肯深入挖掘;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创意新颖,有创新兴趣和热情,但多停留在口号,少数付诸行动者,却因为经不起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考验和磨练半途而废。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我院共开设有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科学、工业工程5个系,与之对应的相关学科竞赛有: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十余个比赛项目(图一)。开展学科竞赛类的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补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竞赛与专业紧密衔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专业认同感,对自身进行定位,明确自身差距,完善专业知识相关应用技能,迅速提升就业能力。目前我院学科竞赛体系覆盖所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需求。学科竞赛对提升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畴的考试,是由学生组成团队,以专业知识为背景,把第一课堂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融合,不断拓展学习,改进优化参赛方案,实现知识、技能和理念的整合,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其本质是旧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融合。学科竞赛能够在相应时间内考察学生的知识基本功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赛的过程,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运用的双赢过程。很多同学在参与学科竞赛后,都表示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后期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勇于探索。

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就业能动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整个备赛参赛的过程,能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功底,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找到专业知识短板,有针对的查漏补缺,是提高个人知识水平的快捷途径。而整个竞赛中与团队的协作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评估自身能力,分析自己在整个团队份工作处于何种位置,合理进行自身定位,在今后有意识培养自己欠缺的各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有了认同感和对自身的定位,就能够对自己大学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一步步落实,明确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提高主动就业意识。

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职业胜任力。学科竞赛多以组队的方式参加,团队分工和合作在整个参赛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参赛过程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压力应对能力,参赛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性格缺陷等问题,及时修正改进,进而达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的目标,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职业胜任力奠定了基础。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仅仅依赖课堂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达到明确收效。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参与,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冒险精神,并将之转化為创业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间接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在常规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引入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毅力,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完善学科竞赛的保障体系的部分构想

学科竞赛体系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相关运行机制尚有待优化,比如师资队伍配备不到位,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多方合力尚未形成等。笔者对与其运行保障机制有如下四点构想:

配备专门师资队伍。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但其参与度与参赛效果与指导老师密切相关,如果指导老师投入过少,学生很可能缺乏动力知难而退,因此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形成专业的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是确保学科竞赛良性发展的人力保障。调动老师的参与度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在评定职称时,对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加分,或在学科竞赛经费上给予支持等。其次是为指导老师提供相关培训,增强知识技能和指导水平。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扎实的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定能提高指导效率,提升各项学科竞赛中的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数量。

完善相关制度保障。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学科竞赛走向持续化、规范化的前提,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科竞赛纳入该管理体制,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学科竞赛学分,使参与学科竞赛成为大学生涯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将社会责任培养设学分开始认定,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科竞赛也可以效仿此机制。

组建学科竞赛协会,实现各年级联动机制。学科竞赛可以参考学生会组织形式,形成协会或社团,实现传帮带。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论坛,聘请有资质的指导老师对整个参赛流程和备赛方法做介绍,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在校园网页、校园内对学科竞赛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造参赛文化氛围。我院商道协会已形成稳定的工作体系,该协会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全国管理模拟决策大赛整个赛事的承办。协会每年换届更新,吸收有参赛经验的学生加入,对管理决策大赛赛事进行宣传直播,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大一新生主要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大二大三学生作为主力军参赛,大四学生以经验传承为主,向低年级分享参赛心得。稳定的各年级联动机制的形成,极大地锻炼了我校大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全国管理模拟决策大赛多次获奖。

完善竞赛成果转化机制。学科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往往会进发新知识、新成果,如果能将这些金点子以论文发表,专利申报等形式实现转化,能更好服务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科竞赛,实现良性循环。目前多数高校都有创业孵化基地,对学科竞赛中有价值的创业灵感加以孵化,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途径。

总之,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要高校、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对学科竞赛机制进行传承和创新,定能实现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竞赛指导老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看竞赛
“超学科”来啦
就差半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Me
Where?
Mrs Lu’s Week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