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创业研究文献引文耦合分析
2017-05-18许振亮刘冬潇刘喜美
许振亮+刘冬潇+刘喜美
〔摘要〕以三大国际顶尖创业研究专业期刊(JBV、ETP和JSBM)为样本,利用科学学研究工具Sci2工具包对所采集的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引文耦合分析,绘制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对施引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对该领域不同时间段的代表作者、重要文献及其主要研究主题进行梳理,深入解读国际创业研究文献引文耦合图谱的特点,总结国际创业研究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创业研究;知识图谱;Sci2工具包;文献引文耦合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23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144-07
Cited Reference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ci2 ToolXu ZhenliangLiu DongxiaoLiu Ximei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2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ample of 3 international magazines(JBV、ETP & JSBM)of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this paper took Sci2 Tool to present cited reference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all publications in these 3 magazines,and then to visualize 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By deeply exploring the typical authors,important references and major research topics in 3 time slicing through the clusters of predecessors references,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ed reference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network,and finally co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knowledge mapping;Sci2 Tool;cited reference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全球创業活动如火如荼之时,关于创业活动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被称为 “创业教育之父”的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一直致力于研究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创业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1996年,Harrison等[1]发现,在所有已经发表的有关创业研究的论文中,1987-1993年间发表在管理类期刊上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文章是发表在专注于创业、企业家精神和小企业的期刊上。JBV、JSBM、ETP等专门讨论创业议题的学术期刊的迅速发展,显示出创业研究越来越受到管理学术研究界的重视。2001年,Denis等[2]通过百森创业研究中心上1981-1999年发表的752篇文献所引用的13 593篇参考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归纳了创业研究的主题以及学者们对创业研究文献的引用情况。2003年,Denis等[3]利用1985-2001年6个主要的管理期刊中的104篇文章为样本,对这些关于创业研究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2005年,Busenitz等[4]利用1985-1999年发表在管理学顶尖期刊上的97篇创业研究的文献为样本,对创业研究过去的趋势和未来的方向进行研究。在国内,2001年,林强等[5]对创业理论及其架构进行深入分析。2003年,张健等[6]对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进行深入分析。2004年,蔡莉等[7]对国内外有关创业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2004年,朱仁宏等[8]对创业研究前沿理论的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进行深入研究。2007年,蔡莉等[9]继续对创业环境的研究框架进行深入研究。2008年,王立志等[10]利用对创业学者的调查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对创业研究前沿进行总结。2009年,陆园园等[11]以三大国际顶尖创业研究专业期刊(JBV、ETP和JSBM)上的48篇有关中国创业问题的学术文章为样本,分析了中国创业问题研究的发展现状。
本文从科学计量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出发,以1987-2016年三大国际顶尖创业研究专业期刊(JBV、ETP 和JSBM)上的有关国际创业研究的文章为样本,从文献引文耦合的视角,借助最新的科学学研究工具Sci2工具包,对国际创业研究的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发表在三大国际顶尖创业研究专业期刊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SB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与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上的有关创业研究的学术论文,来深入分析国际创业研究的发展现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来源出版物名称: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OR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87-2016年,检索语言选择“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选择SCI-EXPANDED、SSCI、CPCI-S、CPCI-SSH四大数据库,下载文章数为2 475篇,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16年7月4日。考虑到网络图谱的可视化效果,将所有数据分为1987-1996年、1997-2006年、2007-2016年3个时间段进行文献引文耦合分析。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具体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国际创业研究的动态演化。
1963年美国学者Kessler[12]首次提出了引文耦合(Bibliographic Coupling)的概念。引文耦合指的是,如果两篇文献(施引文献)具有一篇或多篇相同参考文献,那么这两篇文献之间存在引文耦合关系,这种关系强度可以用耦合单位或(引文耦)来衡量。如果引文耦的权重越大,则两篇文献耦合关系的强度越大,说明这两篇文献的联系越紧密。
Sci2科学学工具包(又称Sci2 Tool)[13]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发的一个专门为科学学研究而设计的工具包。Sci2工具包可以进行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分析,如共现分析、引文分析、耦合分析和突现检测分析等,而且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本文借助Sci2工具包中的引文耦合分析功能,对国际创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更加直观地呈现国际创业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2国际创业研究知识图谱呈现和解读
2.11987-1996年创业研究文献引文耦合图谱
1987-1996年JSBM、JBV、ETP刊载了364篇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通过绘制引文耦合网络图谱,得到7 970个结点,其中有7 647个孤立结点,结点间的连线有7 355条,为了网络优化,利用MST-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算法对删除孤立结点的引文耦合网络进行缩减,结果显示7 355条边被缩减为320条,缩减率为22.984,缩减后的网络中有323个顶点。显示耦合强度为12的文献有11组,如图1所示。
耦合强度前7的文献分别为第1组47、第2组18、第3组18、第4组15、第5组12、第6组15、第7组14。
1)第1组的两篇文献是Shane研究了文化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它们的耦合强度在这个时期内最大,体现出关于文化与国家创业能力之间的研究是这個时期重要的前沿主题。1992年,Shane[14]发表文章探讨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发明创造会多于其他地区。1993年,Shane[15]研究发现文化的确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率。
2)第2组的两篇文献是Zahra研究了技术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它们共同引用的参考文献有18篇。1996年,Zahra[16]研究技术战略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并检验了环境的调节作用。同年,Zahra[17]以企业赞助的与独立创建的生物技术企业为例研究了技术战略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
3)第3组和第4组的3篇文献以1994年Mcgrath发表的文章为中心,研究了公司内部创业活动的有关问题。它们之所以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是因为他们都从组织的战略与运营角度出发,去研究公司内部创业活动问题,因此许多参考文献都相同。1994年,Mcgrath等[18]认为资源观理论关于战略的观点有利于了解公司创业。1996年,Nerkar等[19]证明了工作在团队熟练程度与团队综合性和项目团队的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1995年,Mcgrath[20]从组织的战略和运营两个水平,分析企业内部创业中如何从逆境中获取优势。
4)第5组的两篇文献也是Zahra在不同时期去研究公司创业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参考文献是相关知识基础,而且同一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具有趋同性,这可能和他们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知识储备有关。1991年,Zahra[21]对公司创业的预测因素和财务成果做了探索性分析。1995年,Zahra等[22]接着研究了公司创业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环境对公司创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5)第6组的两篇文献是Shane与Fladmoe-Lindquist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型特许经营企业要想国际化经营应该所具备的能力。他们的研究主题相似,所以共同参考文献较多,耦合强度较大。1996年,Shane[23]以815家美国大型特许经营企业为样本,探究其进行海外扩张的原因以及所具备的能力。同年,Fladmoe-Lindquist[24]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建立一个国际特许经营类型的二维概念模型,具体探究进行国际特许经营所具备的能力。
6)第7组的两篇文献研究了创业过程中影响小企业管理者追求增长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前面几组文献相似,同一作者的研究方向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大,知识储备几乎相同,所以很多耦合较大的文献是同一作者撰写的文章。1989年,Davidsson[25]利用瑞典400多个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小企业管理者追求企业增长意愿的影响因素。1991年,Davidsson[26]探讨继续创业过程中影响小企业追求增长意愿的主要因素——能力,需求和机会,并建立模型将其分为客观和主观因素。
2.21997-2006年创业研究文献引文耦合图谱
1987-1996年,JSBM、JBV、ETP刊载了790篇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通过进行引文耦合网络分析,得到21 590个结点,其中有20 860个是孤立结点,结点间的连线41 321条,为了网络优化,利用MST-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算法对删除孤立结点的引文耦合网络进行缩减,结果显示41 321条边被缩减为728条,缩减率为56.76,缩减后的网络中有730个顶点。显示耦合强度为25的文献共有10组,如图2所示。
耦合强度前7的文献为第1组41、第2组35、第3组34、第4组32、第5组30、第6组25、第7组30。
1)第1组的两篇文献研究了创业活动中技术战略的重要性。2002年,Kelley等[27]对67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公司分析技术组合与联盟的关系。同年,Kelley等[28]继续利用67家公司的专利和联盟活动来检验新创企业的技术组合和联盟形成比率的关系。
2)第2组的两篇文献分别是Hornsby与Kurakto研究了创业活动中的教育和认知问题,它们共同参考文献高达35篇,因此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学术界共同的关注,而且他们俩的研究主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2002年,Hornsby等[29]对中层管理者对内部环境认知的影响因素的量表进行检验。2005年,Kurakto[30]对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
3)第3组的两篇文献是Zacharakis在不同时期研究了风险投资家如何做出风险投资决定的相关问题。从耦合强度较大的几组文献可以看出,许多学者的研究具有延续性,他们一直关注并思考这些问题,甚至在以后好几年还利用不用的方法,从不同维度出发去解决之前的问题。1998年,Zacharakis[31]捕捉风险投资家的实际决策过程,并对实际过程和他们认为的决策过程进行对比。2002年,Zacharakis[32]对53个风险投资家进行政策捕捉实验,探究他们决策的实际过程模型,判断他们在进行风险投资时决策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第4组的两篇文献是Bamford在不同时期研究了新创企业的创始时间与该时期的决策行为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2000年,Bamford等[33]调查了影响新创银行企业绩效的初创环境和决策因素。2004年,Bamford等[34]从时间维度上对新创银行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5)第5组和第6组的3篇文献以Stewart为中心,主要的研究主题是创业者。第5组文献的耦合强度高达30,是因为Stewart等一直致力于创业者与创业导向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有关创业者的问题。而两年之后Verheul等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创业者形象的有关问题。1995年,Stewart等[35]对创业者、小企业所有者和公司管理者的区别进行对比,重点研究创业导向。2003年,Stewart等[36]在创业导向基础上增加了目标导向,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创业者进行创业导向扩展研究。2005年,Verheul等[37]通过建立模型检验商业成就和性别对创业者形象的影响。
6)第7组的两篇文献是Castrogiovanni等整合资源稀缺观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有关特许经营的问题。这两篇同一个作者的文献之所以耦合强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同一作者研究方向的趋同性。2006年,Castrogiovanni等[38],利用102位特许经营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公司进行特许经营的原因。同年,Castrogiovanni等[39]利用439家特许经营企业为样本,来识别他们特许经营的影响因素。
2.32007-2016年创业研究文献引文耦合图谱
2007-2016年JSBM、JBV、ETP刊载了1 321篇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通过进行引文耦合网络分析,得到47 989个结点,其中有46 710个是孤立结点,结点间的连线240 226条,为了网络优化,利用MST-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算法对删除孤立结点的引文耦合网络进行缩减,结果显示41 321条边被缩减为1 278条,缩减率为187.97,缩减后的网络中有1 279个顶点。显示耦合强度为35的文献共有11组,如图3所示。
耦合强度前7的文献为第1组60、第2组47、第3组47、第4组44、第5组42、第6组40、第7组39。
1)第1组的两篇文献是Semrau在不同时期研究了维系获取资源的网络和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之前很多组耦合强度较大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随着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可能会有新的解决方法,而很多学者会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样的文献耦合强度较大。2012年,Semrau等[40]解释了投资时间去维系更大的资源网络和新创企业的成功存在倒U形关系。2014年,Semrau等[41]利用379家新创企业为样本继续探讨网络关系如何起作用。
2)第2组的两篇文献是Bell与Moore合作研究了有关国家制度和国外IPO绩效关系的问题。耦合强度较大的文章除了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合作研究,在不同时期共同去研究某个问题。2010年Moore等[42]以美国和英国为例,探讨了国家制度和其对国外IPO绩效的影响。2012年Bell等[43]继续检验了有关制度和公司管制对于国外IPO影響的假设。
3)第3组的两篇文献研究了家族企业的创业行为的有关问题。它们的耦合强度高达47,说明它们的研究方向的知识基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Eddleston等[44]调查了家族企业的创业问题。2013年,Powell等[45]检验了家族领域的经验如何有利于企业领域的经验。
4)第4组的两篇文献研究了新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团队与IPO募集资本有关的问题。前者是2008年Zimmerman[46]检验了异质性和企业IPO募集资本的关系。2011年,Yang Q与Zimmerman[47]对CEO特征对新创企业上市时间(IPO)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主题的延续性使得它们的耦合强度较大,而且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会持续关注某个问题,并利用新的知识和方法重新去解决。
5)第5组和第6组的3篇文献研究了国际创业的有关问题。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解决的都是关于国际创业研究的问题,因此共同参考文献较多。2011年,Jones等[48]对1989-2009年国际创业研究的323篇文献分成51个一级主题。然后将国际创业领域的结构按51个一级主题对应到主题领域,最后将他们匹配到3种类型的主题。这3中类型分别是A类——企业国家化、B类——创业的国际对比和C类——企业国际的比较。2012年,Kiss等[49]梳理了新兴经济体中有关国际创业研究的有关文献。同年,De Clecq等[50]对早期国际创业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重点研究了早期国际创业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的学习和知识。
6)第7组的两篇文献是Covin与Garrett合作研究了公司内部创业的有关问题。团队之间合作研究的方向相同,研究的主题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相似性,所以共同参考文献较多。2015年,Garrett等[51]利用145家公司内部创业产生的新企业为样本,研究了运营独立性如何影响其绩效。同年,Covin等[52]继续研究内部创业企业的价值主张演化和绩效的关系。
3结束语
本文以三大国际创业研究顶级期刊为数据样本,利用科学计量学中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立足于文献引文耦合分析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Sci2工具包对国际创业研究文献进行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时间段耦合强度较高的重点文献,研究结论如下:
1)1987-2016年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时间发展,文献引文耦合网络中的结点与连线越来越密集,说明国际创业研究领域中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越来越多,整个研究领域形成一个密集的合作网络。
2)通过比较3个时间段的文献引文耦合网络图谱可知,许多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例如Scott A.Shane;Shaker A.Zahra等一直致力于创业活动方面的研究。
3)通过比较耦合强度较高文献的作者,发现同一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同一主题上关于参考文献的引证存在较强的趋同性。他们在不同的研究中喜欢引用自己或者自己团队的相似文献,导致文献引文耦合网络图谱中耦合强度较高的许多文献都是作者自己或与自己团队文献之间的耦合,这也许是同一主题的研究基础文献的相似性导致的。
4)通过仔细梳理3个时间段的重点文献,发现1987-1996年国际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国家创新、新创企业的技术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创业、公司创业、特许经营、新创企业的成长模式、新创企业与母公司之家的联系、环境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新创企业产生的原因、创业者等;而1997-2006年国际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创业活动中的技术战略、创业教育和认知、风险投资、新创企业的决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创业者、国际化经营、家族企业、新创企业的资源、战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等;2007-2016年国际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新创企业的资源网络、国家制度和国外IPO、家族企业创业、高层管理者团队与IPO募集资本、国际创业、公司内部创业、新创企业的名誉形成等方面。可以看出,3个时间段的研究主题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关于公司内部创业、新创企业的资源与环境、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创业研究中的主要主题。
参考文献
[1]Harrison,R.T.& Leitch,C.M..Discipline emergence in entrepreneurship:accumulative fragmentalism or paradigmatic science[J].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Change,1996,5(2):65-83.
[2]Denis Gregoire,Richard Dery,Jean-Pierre.Evolving conversation:a look at the converge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Kaufma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Jonkoping,Sweden,2001:1-22.
[3]Denis Grégoire,G.Dale Meyer,Julio O.De Castro.The Crystall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nd Methods in Mainstream Management Journals[EB/OL].Babson Frontier of Entrepreneurship,http:∥fusionmx.babson.edu/entrep/fer/Babson2002/XXII/XXII/XXIIP1.htm,2016-10-05.
[4]Busenitz,L.W.,West Ⅲ,G.P.,Shepherd,D.,Nelson,T.,Chandler,G.N.& Zacharakis,A.,2003,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29(3):285-308.
[5]林強,姜彦福.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85-94.
[6]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71-74.
[7]蔡莉,朱秀梅,费宇鹏,等.创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论文集,2004:139-148.
[8]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管理科学,2004,17(4):71-77.
[9]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50-56.
[10]王立志,葛宝山,董保宝.创业研究前沿:基于创业学者的调查及相关文献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3):456-458.
[11]陆园园,张红娟.中国创业问题研究文献回顾[J].管理世界,2009,(6):158-167.
[12]Kessler M M.Bibliographic coupling between scientific papers[J].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3,14(1):10-25.
[13]Sci2 Team,Science of Science(Sci2)Tool[EB/OL].Indiana University and SciTech Strategies,https:∥sci2.cns.iu.edu,2016-06-10.
[14]Shane S A.Why do some societies invent more than oth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1):29-46.
[15]Shane S.Cultural influences on national rate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3,8(1):59-73.
[16]Zahra S A.Technology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he firm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3):189-219.
[17]Zahra S A.Technology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 study of corporate-sponsored and independent biotechnology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6(4):289-321.
[18]Mcgrath R G,Venkataraman S,Macmillan I C.The advantage chain:Antecedents to rents from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5):351-369.
[19]Mcgrath R G.Advantage from adversity:Learning from disappointment in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2):121-142.
[20]Nerkar A A,Mcgrath R G,Macmillan I C.Three facets of satisfac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tea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3):167-188.
[21]Zahra S A.Predictors and financial outcome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6(4):259-285.
[22]Zahra S A,Covin J G.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1):43-58.
[23]Fladmoe-Lindquist K.International franchising:cap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96):419-438.
[24]Shane S A.Why franchise companies expand oversea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6,11(2):73-88.
[25]Davidsson P.Entrepreneurship—and after?A study of growth willingness in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4(3):211-226.
[26]Davidsson P.Continued entrepreneurship:ability,need,and opportunity as determinants of small firm growt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6(6):405-429.
[27]Kelley D J,Rice M P.Advantage beyond founding:The strategic use of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41-57.
[28]Kelley D J,Rice M P.Leveraging the value of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2,40(1):1-16.
[29]Hornsby J S,Kuratko D F,Zahra S A.Middle managers perception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ssessing a measurement scal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3):253-273.
[30]Kuratko D F.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and challeng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5,29(5):577-598.
[31]Zacharakis A L,Meyer G D.A lack of insight:do venture capitalists really understand their own decision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1):57-76.
[32]Zacharakis A L,Meyer G D.The potential of actuarial decision models:Can they improve th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4):323-346.
[33]Bamford C E,Dean T J,Mcdougall P P.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itial founding conditions and decisions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bank start-up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3):253-277.
[34]Bamford C E,Dean T J,Douglas T J.The temporal nature of growth determinants in new bank foundings: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research desig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6):899-919.
[35]Stewart W H,Watson W E,Carland J C,et al.A proclivity for entrepreneurship:a comparison of entrepreneurs,small business owners,and corporate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14(2):189-214.
[36]Stewart W H,Carland J A C,Carland J W,et al.Entrepreneurial dispositions and goal orientations:a comparative exploration of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n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3,41(41):27-46.
[37]Verheul I,Uhlaner L,Thurik R.Business accomplishments,gender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imag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4):483-518.
[38]Castrogiovanni G J,Combs J G,Justis R T.Shifting imperatives:an integrative view of resource scarcity and agency reasons for franchising[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6,30(1):23-40.
[39]Castrogiovanni G J,Combs J G,Justis R T.Resource scarcity and agency theory predictions concerning the continued use of franchising in multi-outlet network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1):27-44.
[40]Semrau T,Werner A.The two sides of the story:network investments and new venture cre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1):159-180.
[41]Semrau T,Werner A.How exactly do network relationships pay off?the effects of network siz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on access to start-up resourc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14,38(38):501-525.
[42]Moore C B,Greg B R,Igor F.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IPO firms:the effects of‘Homeand‘Hostcountry institutions on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10,34(3):469-490.
[43]Bell R G,Moore C B,Filatotchev I.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effects on foreign IPO performance: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corporate governance,and host country effect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2):197-216.
[44]Eddleston K A,Kellermanns F W,Zellweger T M.Exploring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family firms:does the stewardship perspective explain differenc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10,36(2):347-367.
[45]Powell G N,Eddleston K A.Linking family-to-business enrichment and support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Do female and male entrepreneurs experience different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2):261-280.
[46]Zimmerman M A.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the capital raised through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8,32(3):391-414.
[47]Yang Q,Zimmerman M,Jiang C.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EO characteristics on new firms time to IPO[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2):163-184.
[48]Jones M V,Coviello N,Tang Y K.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1989-2009):A domain ontology and thematic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32-659.
[49]Clercq D D,Sapienza H J,Yavuz R I,et al.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 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earch: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1):143-165.
[50]Kiss A N,Danis W M,Cavusgil S T.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ing economies:A critical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2):266-290.
[51]Robert P,Garrett Jr,Jeffrey G.Covin.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e operations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a knowledge-based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3,2013(1):10039-10039.
[52]Covin J G,Garrett R P,Kuratko D F,et al.Value proposition evolu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4,2013(1):74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