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研服务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地图
2017-05-18王晓湘
王晓湘
〔摘要〕作为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手段,战略地图是指导图书馆转型过程,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整体推进的行动指南。在“重在转型,直指用户需求”指导思想下,构建面向科研服务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地图,由成为研究服务型图书馆的愿景,面向问题的导向,实现知识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注重利益相关者等关系协调,成为新型知识服务与管理者的功能定位,能力建设的关键主题,复杂现代性条件下发展张力解决方案的促动因子和提供用户感知的卓越服务的价值观,8个相辅相成的部分构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图书馆;转型发展;战略地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6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108-06
The Strategic Map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Transition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ServicesWang Xiaoxiang
(Library,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050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ducted the strategic map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transition.The strategic maps included eight supplement each other components,they were the vision of research and services libraries,oriented-questions,the object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new knowledg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the subject based on ability building,enabler of development tension and value based on oriented-user perception outstanding service.
〔Key words〕academic libraries;research libraries;transition development;strategic maps
面对新兴资源建设与服务商竞争以及用户复杂性需求,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原有的管理与服务已明显滞后,实施图书馆转型已不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环境的“倒逼”结果。90年代开始,图书馆转型问题便受到关注,但任何一个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均比不上现阶段更为艰巨、来得更为猛烈。图书馆界已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以陈传夫[1]、张晓林[2]、初景利[3]、朱强[4]等学者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均提出了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方向、策略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论证。显然,现阶段图书馆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距离图书馆发展新常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转型之路如何走?结果导向的战略规划制定在策略性、操作性和反馈性等方面对于指导图书馆转型发展存在显著局限。面对“倒逼”和巨大挑战的压力,图书馆转型更需要一种行动指南,引导转型过程沿着科学的方向渐渐深入。战略地图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和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简练清晰的表达图书馆转型发展规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了各发展规划内容的结构關系,从而有助于平衡图书馆发展中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推进。
1相关研究与启示
战略地图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表达、沟通、管理、实施和评估战略规划的手段,由卡普兰和诺顿在平衡计分卡基础上发展而来[5]。战略地图在商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已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但图书馆领域中的战略地图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战略地图与战略规划的密切关系,以及战略地图构建的目标是为图书馆转型的发展规划提供行动指南,因此,在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相关研究作为密切相关文献。为获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以EBSCO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为例,检索同时含有高校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和战略规划或者发展规划相关的期刊论文,共获得外文文献15篇,中文文献106篇,中文文献中去除对国外介绍的57篇文献,共有49篇文献研究了图书馆(重点是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
1国内外相关论述
在15篇外文文献中,真正从战略规划角度的研究不足10篇。虽然文献量不多,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得到些许启示。再结合英美一些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分析发现,国外战略规划比较集中的研究主题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员研究中,试图通过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将馆员打造成业务能手、学科功能专家[6]。也有对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研究,如Linda M等提出通过一定的条件供给和激励机制的战略规划设计,有效管理健康科学学术图书馆员的个人成长[7]。还有从图书馆员的行为角度进行的战略规划研究,如David J等提出潜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影响下的用户创建和使用学术材料的变化,使得馆员之间在服务与设备使用中的共享意识应成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8];在图书馆管理中,一方面是馆藏资源建设管理,通过纸质与数字化馆藏的不断丰富,打造世界级的馆藏地[9]。另一方面是空间的管理,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组与建设,使图书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场所[10];在图书馆服务中,通过服务外延的拓展和用户体验的提高,使图书馆成为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图书馆[11]。此外,还有一部分成果对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Sarah通过对英国学术图书馆馆长和高级管理者调研发现,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关键要素包括图书馆员的参与、图书馆目标与规划的匹配、各部门的积极参与、目标设置和评估等[12];Edwin Ellis Badu通过加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研究认为,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信仰和组织行为等)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13]。
国内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柯平教授为代表的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主题大体包括三方面:①战略规划制定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如贾东琴等提出了增强图书馆战略规划意识、持续推进图书馆战略规划创新、加强战略规划研究、重视专项规划的制定等7个关键问题[14];邵军辉提出建立实施专门组织、分解战略目标、制定行动措施和适时调整的组织结构建设等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问题[15];熊军洁等认为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是战略规划制定的灵魂核心[16]。②战略规划制定方法问题。如柯平等从外部特征、体例结构、内容要素3个方面提出了战略规划文本建构模式[17];并另文提出了包含准备、分析、制定发布3个阶段在内的战略规划流程模型[18]。③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如李廷翰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宏观环境、读者、社会因素3类外部影响因素和资源、服务、资产、组织状况4类内部影响因素[19]。遗憾的是,我们没办法获取较全面、系统的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文本内容。
1.2启示与思考
战略规划指導着图书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管理与服务实践,在图书馆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略规划制定应有助于整合与凝聚力量,激发工作活力,并通过实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性推进。因此,战略规划设计应鼓励图书馆员的广泛参与,获得馆员的深度认知与理解;内容不宜过于具体或量化,应在前瞻性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努力空间;各部分内容之间应具有有机的结构关系。同时,在转型期,图书馆战略规划并不是以往工作的简单延续、拓展和叠加,而应充分建立在转型背景之上,并借助转型的力量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甚至颠覆性变革,从而使图书馆在复杂现代性的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下,为用户提供高体验性的卓越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地图构建
2.1战略地图构建的指导思想:重在“转型”,直指用户需求何为“转型”?百度百科中如是定义:转型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20]。图书馆转型实际上是图书馆发展中具有方向性的变迁与演进,是现代图书馆与既往图书馆在结构、运行与理念等方面的“断裂”中的联系。它既是用发展性的眼光,对现代图书馆因适应生存环境变化所做的认知、理解与预测;又是从历史的维度,对现代图书馆发展态势中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所做的描述与分析。图书馆转型的向度应直指用户需求,即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管理理念的构建应以理解用户、满足用户甚至引领用户为核心线索而展开。因此,战略地图的构建并不是既往图书馆发展形态的简单延续和功能的重复叠加,而是打破以往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用户需求是引导变革方向的核心要素。
2.2战略地图构建
“十三五”开局之年,众多学者提出了图书馆发展规划,各图书馆也纷纷制定自身的5年规划。然而以往经验表明: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不衔接性,发展规划并未有效改变图书馆原来的惯性运行方式,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形如纸上谈兵,在实践中对于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指导性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同时,以管理者为核心的规划制定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对规划内容缺乏广泛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规划的有效性。战略地图能将冗长的战略规划以清晰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且将规划中重要要素的内在关系描述出来[5],有助于其内容在全馆范围内的沟通和深度共识,促进其在实践中的操作。同时,战略地图也是图书馆对外形象宣传,对内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
2.2.1愿景:成为“图书馆+”理念与服务新常态驱动下的研究服务型图书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21]。笔者认为,这里的“或”替换为“与”更为贴切,即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与目标”。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精神上的,即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就开始探讨图书馆精神的内涵与维度,程焕文[22]、蒋永福[23]和黄俊贵[24]等学者均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图书馆精神的内容。图书馆精神不应被过多地概括性表达,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相应地被具体化强调,从而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它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与社会充分互动,并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的一种服务精神,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是图书馆精神萌发与成长的沃土。图书馆应是在科研范式转变而带来的科研服务需求这片沃土中,将“无处不在的图书馆”理念(即图书馆+)和实现服务新常态作为图书馆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的美好愿景,从而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另外一层是图书馆的努力方向,这与下文中的“目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愿景中所表达的目标更具宏观性、框架性,而并非具体到任何细节工作,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也正因如此,将“目标”与“愿望”、“理想”相结合,使愿景更具想象空间和拓展与延续的余地。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不同,研究型图书馆面向的用户群体大多为科研人员,面向这些群体的科研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服务需要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总结等研究性工作的支撑。因此,研究型图书馆不仅是面向科研服务的图书馆,同时也是“研究性的图书馆”,以科研来支撑服务,借助服务来输出科研成果。
2.2.2导向: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25],一定时期内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影响图书馆发展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并解决它,是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问题为导向的图书馆发展战略是以承认图书馆面临着时代变迁、科研范式转变等共同问题为前提的,并希望识别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与过去面临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实践中的时代焦点。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资源管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隐私保护问题?管理组织问题?)显然在时代变迁和科研范式转变这种不断生长着的生存土壤中,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因为问题具有动态发展性。但我们需要探索问题发现的思路,如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与管理;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研中的信息环境;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技创新等。无论哪种思路,其最终目的均指向从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帮助图书馆人更好地识别、设置和研究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有助于增强图书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26],对于更好地把握历史上的图书馆问题的现在价值和时代性的图书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提出问题导向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因为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是按社会发展现实的要求来设定的,学科先验的划分不可能解决图书馆在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综合性问题。但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并非否定学科在图书馆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当然不能以单纯的面向问题的研究来取代图书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两者是完全可以结合的,通过问题的研究来解决学科研究对象的局部化问题,并通过问题的研究来拓展和推进学科研究,从而使学科能够更有效地反作用于图书馆实践。因此,在学科研究精细化、界限化和图书馆现象综合化、复杂化矛盾面前,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图书馆事业无疑是明智之举。
2.2.3目标:“图书馆+”思维下的知识协同创新平台
“图书馆+”并非完全是“互联网+”理念的炒作套用,而确确实实是图书馆确立自身地位、提升其在知识服务环境中竞争力的重要思维理念。“图书馆+”代表着图书馆服务在科研中的全面嵌入,这里的“全面”至少包含3层含义:
1)从时空维度嵌入到用户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这已获得广泛共识。
2)图书馆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分析服务的提供者,还应该起到媒介性的作用,如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吸引和聚集对同一科研课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为他们提供网络交流社区;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与图书馆内外部资源、服务,以及技术和资源提供商等整个科研链建立无缝联接;除网络平台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其物理空间的再造与重组,为用户提供科研交流所需的研讨室、沙龙、实验室和报告厅等[2]。
3)嵌入的内容应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面向专业知识的学科服务。我们所面临的服务对象多是具有较深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图书馆员作为非专业人士或工作重点已发生转移的专业人士,对服务对象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会多么高深,专业知识是我们的短板,我们也无法替代专业学者的专业研究。而我们的长处是利用图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学科或科研问题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知识组织、数据管理、态势识别与情报分析等相关服务。
总体而言,图书馆的战略目标是在“图书馆+”理念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与用户的协同,提供平台化、全过程、虚拟结合的服务,使图书馆在用户的科研活动中无处不在。
2.2.4厘清关系:加强转型发展中的关系协调
处理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保障图书馆转型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具体而言,这些关系主要包括:
1)发展目标与条件约束的关系。目标制定既要有前瞻性,以使图书馆能够为了美好愿景的实现而激发潜力;又要有一定的约束性,使图书馆的发展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规范性[27],避免因盲目扩张带来的违背图书馆本应遵循的核心价值。
2)长、中与短期规划的关系。为避免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操之过急,或踌躇不前,必须处理好长、中与短期规划之间的关系问题。长期规划关注的是愿景与宏观的目标,中期规划重在阶段性目标与策略的制定,短期规划则是图书馆近期行动指南。中长期规划侧重于战略的制定,而短期规划是战术的执行。
3)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图书馆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3類: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维系图书馆运行的图书馆员,作为转型效果监督者、转型成果享用者和转型方向引导者的服务对象,提供资源与基础设施保障的数据库与设备提供商。图书馆员的利益是获得自身发展空间,服务对象的利益是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服务,数据库与设备提供商的利益是获取经济报酬。在图书馆转型中必须厘清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可持续的、能够互相约束的发展链条,在满足三者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同时,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促进,促进图书馆转型的协调发展[28]。
2.2.5核心功能定位:成为科技创新智慧型解决方案的新型知识服务与管理者
科技创新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现成答案和机械的模仿与跟踪,他们更期待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多个学科领域的关联性知识,发现这些知识碰撞中可能出现的新知识,并寻求包括技术、设施、方法、流程、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和相关政策等在内的最佳知识架构模式和解决路径[2]。为完成复杂性、综合性知识的相互激励与创新、创造,研究者十分需要与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度的合作交互。同时,在科技对象数字化与海量化存在、广泛化与迅速化传播背景下,科技发现已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知识创新需要借助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技术和能力的支撑。图书馆以往的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已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创新服务需求,基于新型知识服务的科技创新智慧型解决方案无疑是图书馆面向科研服务的核心策略。知识服务的“新型”体现在:
1)大数据知识发现服务。大数据时代,知识发现所依赖的数据源不仅仅是文献资源,也包括网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实时变化的数据,甚至还要包括一些“灰色信息”;知识发现的过程也不再是通过实验数据因果机理的探寻,而是通过数据表象本身进行相似性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技术去猜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来发现知识[29];知识发现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现有数据资源分析而得出的关联性、异常性和空白性知识,还十分注重通过对动态知识的监测与评估,来发现知识可能的演化趋势,由此获得前瞻性、探索性知识。
2)全谱段知识管理服务。全谱段意味着知识管理服务不仅纵向深入到科技创新整个流程中(从科技课题提出前的综述性分析,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管理与实时的数据分析,再到最后的科技成果的保存与传播),同时还要在横向上广纳知识资源来源(不仅包括文献资源,还包括各种无线资源、网络资源和灰色资源等),对科技创新所需知识进行全面的管理。
3)支持科技协作的网络与物理平台。平台化服务应成为新型知识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平台化服务使灌输性、推送性知识服务转变为吸引性、依赖性知识服务。协作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体现,提供协作平台与协作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新型知识服务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可建立科技协作网络社区和通过空间重组再造提供物理性的协作平台,来为研究者提供可以协作科研、合作学习的平台。
2.2.6关键主题:创新需求驱动与新兴信息服务商竞争中的图书馆能力建设
图书馆转型是超越传统功能和能力在管理模式与机制上的颠覆性变革[30]。图书馆服务能力是确立其在科技创新支撑中重要地位的基础,并因此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声誉和用户的依赖性。多年来,图书馆界一直提倡和实践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除个别图书馆外,大多数夭折于思想理论或服务实践的最初阶段,这不仅宣告学科服务的失败,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造成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不良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能力不足,能力不仅与服务质量直接相关,也显著地影响着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而后者是图书馆与用户达成较强合作与建立互相依赖和对等性关系,从而顺利开展服务的基础。同时,一些老牌学术资源建设商(如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提供的新兴资源与信息服务,以及一些新兴的学术资源建设商(如百度学术等)提供的智能化检索与分析服务等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如何在这些信息服务机构中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提升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和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仅如此,大多数图书馆已经离不开这些资源建设商提供的学术资源服务了[31],这种对资源建设商的强烈依赖,严重威胁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在上述背景下,图书馆转型不仅要注重服务的纵向深化,通过提高对多类型、多角度的全面信息解析能力,对组织、提炼和链接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和支持科研过程的嵌入能力等,真正发挥图书馆在科技创新支撑中的重要价值(这其中,尤其需重视满足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动态探索来构建知识框架的“弱信息”需求[32],支持科研人员梳理科技发展结构与趋势的“战略性阅读”需求[33]等。),同时,还要努力拓展服务的外延,这些外延涉及开展支持专业知识层面的服务,以及开展知识以外的战略层面的服务,如竞争力与合作战略分析、政策分析等,开展成果转化服务研究等。
2.2.7促动因子:构建复杂现代性条件下图书馆转型发展张力的解决方案
图书馆发展已进入现代性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这种现代性具有显著的复杂特征,表现为:图书馆所赖以生存的现代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在时间、空间及其两者之间结构关系中具有诸多特殊性和多样性。同时,图书馆在实现自身竞争力提升和用户信息需求满足过程中具有显著不确定性。这个复杂特征主要源于各因素碰撞中的协调、图书馆功能实现的难度(如实现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图书馆现象的动态更新。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张力是通过自身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外界推动力的借用,发现发展空间和潜力并创造各种条件使它们变为现实可操作,从而拓展图书馆发展范畴,深入服务内涵。图书馆转型发展张力解决方案,应沿着“方案筹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这一逻辑线索展开。这其中既要注重图书馆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和用户需求的适配性,整体目标等宏观层面的分析,也需关注具体的目标设计、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推进机制的构建等;不仅重视方案实施前的预测性分析、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也需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助于方案的优化。解决方案应是一个系统性、渐进性的体系,其中涉及的重要工作包括:
1)机构重组。机构重组是组织生存、发展与创新的一个永恒主题[34],现代图书馆机构重组应改变以文献处理为线索的分工,将职能转变作为机构重组的核心和关键,强化在复杂现代性条件下的图书馆职能发挥,鼓励为充分利用“外力”和修炼“内力”以满足用户复杂化、动态化的需求而组建新的机构组织。
2)人才资源开发。着重考虑如何将原有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注重人才资源动态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侧重于以能力为本的制度创新和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机制创新,鼓励馆员大胆试错,为人才资源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个宽松与积极的支持性组织文化和氛围。
3)技术驱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理念与方法,预测与挖掘用户现实与潜在的信息需求,在技术驱动下,满足重点用户的个性化科研服务需求。
4)跨界合作。吴建中先生认为,合作是激活社会资源的关键[35]。2014年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第3份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概括为“更深度地合作”[36]。合作已成为图书馆应对复杂现代性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挑战的重要策略,跨界合作意味着图书馆应积极与图书馆界以外的其他任何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机构产生合作,这些机构既可以是专注于技术的公司或企业、数据存储与保存机构以及信息资源出版与服务商等盈利性组织,也可以是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等事业性组织。
2.2.8价值: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面向用户感知的卓越服务
图书馆价值是指导图书馆转型的顶层理念问题[37],范并思先生提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应从两个维度来加以表述:一方面面向的是现代图书馆理念,包括开放、平等、包容、隐私;另一方面侧重于图书馆行业特征,包括服务、阅读、管理、合作[38]。这是图书馆界应普遍遵循的价值,任何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均应遵循这一价值体系框架。除此之外,在转型中,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注重用户感知,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建立对等与协同关系,推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将用户作为服务质量的惟一监督与评估者。在此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技术系统的有用性体验和交互合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9]。二是提供卓越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持续性、创新性和个性化之间的有机融合。
3结语
不同于以往战略地图在特定对象(如某一特定高校、特定企业等)中的应用,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这一“行业”的战略地图构建,除为图书馆转型提供行动指南外,还希望能从图书馆合作与联盟角度,凝聚图书馆界共识,推动图书馆的整体转型,使图书馆行业在整个信息服务行业中确立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各图书馆均步调一致地按战略地图的解决方案行动,各图书馆应在调研、趋势分析与战略分析等方法基础上,以历史为镜鉴,以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为线索,在行业战略地图基础上,进行匹配性和特色化借鉴采用。此外,转型的复杂性,提高了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难度,战略地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宏观维度的精神激励和策略指导,而没有给出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条件和方案,某些具体问题可能是转型中基础性甚至瓶颈性因素,这需要我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战略地图提出的宏观指导框架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找到相应的破解之道。
参考文献
[1]陈传夫,冯昌扬,陈一.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4-20.
[2]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1-20.
[3]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0-16,69.
[4]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感受变革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12,17.
[5]韩双淼,钟周.大学战略地图的发展:一项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64-71.
[6]Library Job Family Functional Specialist[EB/OL].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901233.files/Access-Circulation-Reserves%20benchmark%20grid.pdf,2016-04-22.
[7]Hartman,Linda M;Abromitis,Rebecca A;Kuller,Alice B;et al.Staff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an academic health sciences library[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5,(2):271-277.
[8]Staley,David J;Seaman,Scott;Theodore-Shusta,Eileen.Futuring,Strategic Planning and Shared Awareness:An Ohio University Libraries Case Study[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2,(1):1-5.
[9]Cambridge aims to become the worlds library[EB].http:∥www.lib.cam.ac.uk/newspublishing/detail.php?news=200,2016-04-23.
[10]Fisher E.Makerspaces Move into Academic Libraries[EB/OL].http:∥acrl.ala.org/techconnect/post/makerspaces- move-into-academic-libraries,2016-05-06.
[11]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EB/OL].http:∥www.ucl.ac.uk/library/about/strategy,2016-05-06.
[12]McNicol,Sarah.The challeng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J].New Library World,2005,(11):496-509.
[13]Edwin Ellis Badu.The African corporate culture:an obstacle to effective strategic planning in Ghanaia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Management,2001,(5):212-220.
[14]贾东琴,柯平,邹金汇.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2015,(10):1-8.
[15]邵军辉.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10):79-81,86.
[16]熊军洁,邢杰.试论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6):65-67.
[17]柯平,李健,贾东琴.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模型的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1,(4):24-31.
[18]柯平,陈昊琳,陆晓红.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4):4-10.
[19]李廷翰,柯平,赵益民,等.图书馆战略规划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4):19-23.
[20]百度百科.“转型”词条[EB].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jLtruWu8ijVEwJSN7Wv7bPHwshOxHQ6fBrO4EHnRrCMA mnHpZq0o8Rn5roCrOi8t5Zsc37CA6Q92zkLwr,2016-04-02.
[21]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26.
[22]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3-9.
[23]蒋永福,王丽云.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J].图书馆杂志,2003,(1):7-10.
[24]黃俊贵.看图书馆现状要客观 讲图书馆精神要科学——对《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一文的商榷[J].图书情报知识,2005,(6):36-39.
[25]何明.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特征、来源与应答[J].学术月刊,2008,(10):20-27.
[26]白君礼.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115-125.
[27]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6-25,203.
[28]科学网博客.里瑟琦智库[EB].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3646&do=blog&id=959277,2016-05-10.
[29]段伟文.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J].哲学研究,2015,(11):114-119.
[30]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9):4-11.
[31]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32]Research practice and research libraries:working toward high-impact information services[EB/OL].http:∥www.powershow.com/view/13b18d-NIzGmO/Research Practice and Research-libraries-working-toward-impact-information Services-ash-ppt-presentation,2016-04-10.
[33]A H Renear,C L Palmer.Strategic reading,Ontologies,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J].Science,2009,325(5942):828-832.
[34]贾东琴.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历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2):28-36.
[35]吴建中.开放交流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8.
[36]王春生.更深度的合作:美国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解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5,(1):107-112.
[37]汤利光.主体性原则下的图书馆价值关系辨析[J].图书馆,2015,(10):67-70.
[38]范并思.构建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之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3):50-55,140.
[39]郑德俊,轩双霞,沈军威.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