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奥斯丁作品中的“灰姑娘”情结的成因

2017-05-18郭耕延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性本能奥斯丁荣格

郭耕延

【摘 要】简·奥斯丁一生虽然只留下了短短的6部小说,但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她深深的“灰姑娘”情结,无論是从叙事结构还是从人物形象方面,都被打上了“灰姑娘”的烙印。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奥斯丁 “灰姑娘”情结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利用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去论析,将英国文学固有的传统、奥斯丁的生平与其作品联系起来,深入剖析奥斯丁“灰姑娘”情结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灰姑娘”情结;“匮乏”与“满足”;集体无意识;原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62-01

灰姑娘情结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其揭示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特征,即女性渴望被保护、照顾和拯救。那么,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完成创作,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主要利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文艺心理学理论,结合奥斯丁平凡又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入探讨奥斯丁“灰姑娘”情结形成的原因。

一、弗洛伊德:匮乏感与满足、幻想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自由联想的运用,以及他对梦的重要性的重新发现,鼓励了画家、雕塑家、文学作家去实验偶然的和非理性的东西,去认真对待他们的梦境与白日梦的内在世界,去发现他们之前可能会斥为荒诞或非逻辑性的思想和意象中的重大意义。”艺术家创造性活动的背后驱动力量是表现为逃避现实的幻想的未满足原欲。

(一)匮乏感与满足。弗洛伊德相信,未得到满足的性本能(原欲)的升华造就了艺术和文学。人的性本能是指被压抑、被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对于性本能的压抑和阻碍会导致满足感的缺乏,人要释放被压抑的性本能有三条渠道: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第二条是倒流或者固着,形成病态的情结或者说受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这是一种调和折衷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释放。创造文学艺术便是这种活动之一。因此,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是将他们的性欲转化成非本能的形式而释放出来,他们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创造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同时也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赞扬。

(二)幻想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就像是艺术家的“经过改装的白日梦”。艺术家也在自己虚构的艺术世界中赢得其从前的梦想——金钱、荣誉和地位。在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匮乏下所形成的强烈欲望和追求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时候,便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弥补,于是奥斯丁的“白日梦”就这样开始了。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匮乏彻底激发了奥斯丁有关“灰姑娘”的幻想。在奥斯丁的6部小说中,每一部都是以男女主人公收获了幸福美满的婚姻为结局,这样的婚姻不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爱情的滋润。例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虽然在物质和情感上比较匮乏,但最终她和达西的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更有物质上的保障;《理智与情感》中的达仕伍德姐妹与各自的王子结合,同样使她们远离了物质和情感上的匮乏。

二、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荣格把文学创作动机的关注点从作家、艺术家个人心理转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心理,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中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每个个体的无意识,因为它的存在不能简单概括成每个个体的经验,它是要依靠遗传而获得的,并不能被每个个体所意识到,但却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个人也只能是集体无意识控制下的工具,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

灰姑娘故事原型中蕴含的集体无意识。首先,灰姑娘作为被压迫的弱势群体的代表,她的身上有着人类与生俱来的软弱和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洪荒时代的人类,面对宇宙和大自然的神秘和变化无常,常常会感觉到自身的软弱和无能为力,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巨大而神秘的宇宙和大自然仍旧还是心存畏惧。在宇宙和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都是渺小的,这种无能为力和软弱感世代遗传,并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心里,这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匮乏感”。

其次,面对“匮乏感”人类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外界力量去拯救自己,克服匮乏,这是人类的精神本能需求。灰姑娘原型中所包含的集体无意识就是人类面对与生俱来的无能为力和软弱,感到自身力量的匮乏,从而积极寻求一种超自然的外界力量去克服匮乏,拯救自己,即依靠幻想去克服匮乏,满足自身的精神本能的需要。奥斯丁每部小说中王子式的人物的出现,拯救了女主角的命运,帮助她们克服了生存匮乏与情感匮乏,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和彬哥利先生;《爱玛》中的弗兰克·邱吉尔;《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埃德蒙,这些王子式的人物无异于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满足了女主角的所有需求。

参考文献:

[1]Anthony Storr.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尹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兰州:甘肃美术出版社,2008.

[3](奥)弗洛伊德.论无意识与艺术[A].弗洛伊德文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性本能奥斯丁荣格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荣格 厚积薄发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