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叠音词的使用效果对比
2017-05-18马丽亚
马丽亚
【摘要】泰语和汉语都同属于汉藏语系,于构词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泰语中存在很多的叠音词,如“■”(=■简单)“■”(=■简单)等,但与汉语中叠音词不同的是其多应用于口语之中,而在文学作品中却极少出现。文章通过对汉语和泰语的叠音词的使用效果进行对比,找出汉泰叠音词在使用效果上的异同,帮助泰语学习者了解泰语叠音词,并能准确使用。
【关键词】汉语 泰语 叠音词 使用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25-02
一、汉泰叠音词的使用
1.汉语叠音词的使用
在汉语里,叠音词的使用很广泛,不论是在文学作品中或是日常生活中都会频繁出现,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在唐诗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离离”即繁茂的样子,“迢迢牵牛星”,“迢迢”即遥远之意。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可以使文章念起来更朗朗上口,更具韵味,也利于它的口头传播。除此之外也用于口语中,如“遮遮掩掩”,会用“你有什么就拿出来,别遮遮掩掩的。”“慢吞吞”,我们常说“你走路总这么慢吞吞的。”“斯斯文文”,我们一般会说“你这人一看上去就是斯斯文文的”。
2.泰语叠音词的使用
在泰语里,叠音词的使用不像中文的叠音词那样是书面语比较多,反而在口语中较多,叠词在泰语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对于这个词我还一知半解,“■”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终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泰语里,叠音词比较通俗易懂,而且很多词汇都是从农业活动中发展出来,所以泰语的叠音词几乎都是口语化的。同时在泰语中也有固定搭配,但多是四音格词,如:■。
二、汉泰叠音词的使用效果对比
1.汉泰叠音词在描写人状物时对比
在汉语里使用叠音词描写人状物,有表现喜爱、赞许的感情色彩。
如:她的歌声甜甜的,好似那蜂蜜。
在泰语里使用叠音词描写人状物比较少,多是重叠词描写人状物。
2.汉泰叠音词在描写声音时的对比
用叠音词描写声音,能够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能够听到声音,给人产生遐想。
如:“那些房子都是外头下雨,里头也下雨,外头雨停了好半天,里头还在滴滴嗒嗒”
在清晨的森林里,总是能听到各种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喊声。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
在泰语里,也有很多这样的叠音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哩哩啦啦的下雨■轰隆隆的雷声■小狗嘤嘤的叫声■咕咕的鸡叫
3.汉泰叠音词在表达情感时的对比
在汉语里,通常在文章中使用了叠音词,会使文章更具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特殊听觉感受的感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在读的时候感觉到作品的氛围,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纳兰性德在描写自己的愁绪是写到“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填。”(《赤枣子·风淅淅》)
描写对家乡的愁绪“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对凄凉环境的描写“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清平乐》)
张仲素描写的离别之情“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春闺思》)
“细细”“茫茫”“凄凄切切”“袅袅”“青青”这些叠词的使用都更加凸显了作者的愁绪,使读者感到作者的那深深的愁思。
在泰语里,叠音词的使用基本都还是在口语中,文学作品中还比较少的使用叠音词,但其中使用叠音词,一般是有强调作用或数量的增加。
如:■孩子们正在玩球
■这种鬼话不值得听
■他是那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
在泰语里部分名词重叠起来就变成了复数,形容词的重叠有强调之意。
■ ■(如此清澈的小声,让我想到也只有孩子做得到)。
■ ■(是 什么让我们对生活满意,即使生活里充满了苦难)。
参考文献:
[1]房瑞荣.《汉语叠音词典(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40-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