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7-05-18范升军
范升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43—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在开拓智力、净化情感、构建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上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慢慢培养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审美,能及时地、敏锐地感受美、发现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感知心理,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验人物形象美、自然景色美、人物情怀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阶段,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如,教学李白《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拓展、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文章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教师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應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课文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美的鉴赏是经常发生的,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例如读《三国演义》,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都很喜欢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面比较窄,所以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学生知识资料本的关注,就会激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