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探索
2017-05-18梁小红
梁小红
【摘要】语文教学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具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要善于创设疑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思考、富有思想、敢于创新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创设疑境 提问权利交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7-02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把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学生们只是为了追求分数,死记硬背,习惯于模仿和继承,这显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以培养发展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而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首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创设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求异,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其次,教师要充分调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美感,如语文的音韵美、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辞藻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美、人物心灵美、道德的崇尚美……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愉悦感和兴趣。创设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疑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疑境,教师首先要设疑引思。教师的提问要着重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实际价值,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其次要以辩促思,组织学生积极、活跃地争论和辩论。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学生探索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争论和辩论过程中,由于人多知广,相互启迪和触动,常会出现一些新颖的思维方法和独创性的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创新的、开拓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進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疑答难,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析要少而精。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一些提纲契领的知识点拨,对学生掌握不够、运用不好的地方,给以具体的指导,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揣摩品味、讨论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思想意义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课堂不定期给学生,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提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质疑”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中发现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中去,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思考、富有思想、敢于创新的人才。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