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来了专业社工
2017-05-18赵廷虎
赵廷虎
2017年4月1日下午,渝北区回兴街道双湖路社区木鱼石小区。
专职社工方小梅拿着档案本,敲响了住户王雪珍的家门。
门一开,方小梅就看到了王雪珍慈祥的笑容:“小方,你来啦,快进来坐。”
进门后,方小梅和王雪珍随意攀谈起来,话题无外乎“有没有给女儿打电话”,“平时在家里都喜欢做些啥”之类的家长里短。
王雪珍笑着一一对答。
走出王家大门,方小梅在档案本上写下四个大字:“情况良好。”
这是方小梅经过专业观察,对王雪珍作出的科学评价。
如今乐观开朗的王雪珍,曾经是一名性格孤僻的空巢老人。
幸好,社区及时引入了专职社工,为王雪珍和街坊们提供专业服务。
几年下来,王雪珍的性格变得开朗了,生活也有滋有味起来。
和王雪珍的心情一起变好的,还有整个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供需脱节
对这样的转变,双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涵深有感触。
2009年,张涵来到双湖路社区,成为了一名居委会干部。
一上任,张涵就感到“压力山大”——双湖路社区是典型的“农转城”社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对社会服务需求量大,而且需求极其专业。
张涵和同事们进社区走访,常会有居民拉着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诉求。
面对这些诉求,张涵和同事们常常觉得无能为力。
“社区干部不是万能的,对于居民们一些很专业的需求,如家政、心理咨询、保健服务等,我们这些‘门外汉也爱莫能助。”张涵说。
对这个问题,张涵也琢磨过解决之策。
“在城镇化过程中,社区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应由专业团队来提供,比如专业社工。”张涵说。
就在张涵郁闷之际,王衍鹏也在头疼。
2014年以前,作为重庆市渝北区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衍鹏和团队一直在为“找下家”发愁。
“中心成立之初,因为缺乏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和社工机构对接不上,我们只能自主拓展服务对象,发展较为缓慢。”王衍鹏说。
一面是专业社工需求缺口大,一面是已有社工资源对接不足——社工服务供需脱节的困境,怎么破?
平台为基
2014年8月1日一大早,王衍鹏来到了双湖路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在这里,他见到了张涵。
对他们而言,今天可是一个大日子。
上午9点,王衍鹏和张涵一同为社区新开张的“益群社会工作站”揭牌。
这个工作站揭牌前后,回兴街道下属其他社区也建立了益群社会工作站。
“终于对接上了。”张涵和王衍鹏相视而笑。
从供需脱节到“喜结良缘”,“幸福”为何来得这样突然?
4个月前,重庆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申报2014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市内民办社工机构可作为申报主体之一,参与部分社会治理项目。
《通知》下发后,益群社工中心主动与回兴街道办事处接洽,双方一拍即合。
在渝北区民政局支持下,《回兴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示范项目》成功获批,回兴街道也由此成为全市5个社工试点街道之一。
试点的第一步,就是搭建社工服务进社区的平台。
“平台有‘软‘硬两种——‘硬的是在社区完善社工工作站体系,‘软的是为民办社工机构打造诸如利益保障、活动推广等政策支持平台。”回兴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华美凌说。
随着一系列平台迅速建立,专业社工的身影开始遍布当地社区。
人才固本
2014年6月的一天,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场特殊招录会即将开始。
会议室外,70余名来自该校社工专业的学生正紧张等候。
会议室内,由行业专家组成的社工人才招录组已入席就座。
招录会开始。学生们一个个走进会议室。
招录组以专业知识、職业技能、品德素质等为考核依据,对学生进行一一选拔,最终有20余人入选。
当天下午,益群社工中心就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签订合同,将入选者吸收进入为回兴街道定向培养的“专职社工订单培养班”。
“引进和培养社工人才,是社工进社区的基础和核心。为此,我们正在探索社工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渝北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干部范尚勇说。
目前,这场探索已经迈出了三步——
第一步:由益群社工中心为主体,会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相关高校,建立“专业社工订单培养班”,实施定向培养。
第二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以扩大社工专业人才覆盖面。
第三步:制订并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提高社工队伍实战能力。
“我们多次组织社工骨干赴广州、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同时依托西部民政社工工作培训中心等平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专职社工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范尚勇说。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让渝北社工专业服务聚了“才”气、有了底气。
精准服务
2015年初,双湖路社区木鱼石小区。
这天一大早,方小梅和社区干部就开始一起入户走访。
方小梅到社区益群社会工作站工作不久。这些天,她一直在完成“精准服务”的第一步——填写《渝北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清单》。
“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视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服务需求,再分门别类列出《清单》,以指导社工服务精准开展。”范尚勇说。
《清单》涵盖老年人、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众三大类群体,共设置服务项目几十个,通过入户调查进行充实。
走访当天,方小梅见到了王雪珍。
面对社工和社区干部,这个老人表现冷漠——这引起了方小梅的注意。
原来,王雪珍的老伴几个月前去世,两个女儿也不在身边,剩下她孤零零一个人生活。
走访结束时,方小梅打开《清单》,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一栏里,记下了王雪珍的名字。
回到工作站,方小梅旋即着手启动“精准服务”第二步——为王雪珍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按照精准服务标准,我们从亲人关系缝合、社会关系重构、心理辅导治疗等方面,为王雪珍制订了服务计划。”方小梅说。
方案确定后,方小梅与王雪珍的女儿取得了联系,动员她们主动多与老人联系,多回家陪伴老人。
同时,方小梅定期到王雪珍家,陪她一起做家务,为她开展心理治疗。
渐渐地,王雪珍脸上有了笑容。
看到服务对象情况好转,方小梅找准时机,拉着王雪珍参加社区老年人集体活动。
…………
几番走访下来,王雪珍终于摆脱丧偶之痛。
因帮助王雪珍等对象效果较明显,方小梅当年考核得了高分。
“社工机构会对社工服务进行实时考核,政府部门也会对社工机构进行阶段和汇总评估,以确保服务质量。”范尚勇说。
至此,“社工进社区”各环节被全部打通。
(文中王雪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