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金钥匙” 打开“百姓家”
2017-05-18唐余方
唐余方
周培全是九龙坡区民安华福社区党委书记。从他的办公室里望出去,正好能看见一片林立的居民楼。
2017年4月6日下午,春日阳光铺满了办公室的地面。透过落地窗,一转头就能看到暖阳下悠悠散步的老人,背着书包放学的小孩。
这是一个入住居民超过4万人的公租房小区。眼前温馨宜居的景象,是周培全和同事们持续努力的成果。
这几年,公租房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拔地而起,惠及群众超过90万。随着大量人口入住,公租房小区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为了让公租房真正成为“百姓家”,重庆已在这条路上探索了五年。
管理之惑
——入驻社区的每个单位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系统,大家各自行事、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治理社区的合力,仅凭社区“两委”,很难将这些单位凑在一起。
对公租房了解不多的人,很难想象管理一个公租房小区的难度。
周培全最初就是如此。
2012年,时任华岩镇半山二村党委书记的周培全接到通知,出任民安华福社区党委书记。
对这个经验丰富、头脑灵光的社区干部来说,“公租房”还是一个新词。
周培全曾在网上查阅公租房社区治理的相关内容,结果发现,当时公租房在全国也是一个新鲜事物。
“公租房小区究竟该如何管理,能不能管理好?”周培全心里没底。
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周培全顶着压力上任了。
2012年8月,重庆异常炎热,民安华福小区配套设施还没到位,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也腾不出来。在施工单位还未撤走的活动板房内,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组建了。
同时,民安华福小区也迎来了第一批居民。随着办理接房的居民接踵而至,板房内拥挤不堪,热得像个烤箱。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被迫把办公场地转移到地下车库。
克服了种种困难,第一批居民总算成功入住。但谁也没想到,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入住民安华福小区的41561人里,仅8人户籍在华岩镇。辖区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人口,加之人口结构多元化、流动频繁、利益诉求复杂、管理主体多元等,让社区治理困难重重。”华岩镇副镇长杨正群说。
周培全很快就深有体会。
居民入住后,社區工作人员开始挨家挨户采集信息。有的居民不耐烦,质问工作人员:“你们到底要采集多少次?”
原来,除了社区,房管中心、物业和警务室,都去采集过相同的信息。
那时,入驻民安华福社区的单位多,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内容虽有交叉,却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的体系,更没有形成治理社区的合力。
2012年夏天,杨正群和周培全带领十几名同事,像开疆拓土的战士一般,成功在民安华福扎下根。但没过多久,大家就被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困难绊住了脚。
大党委之桥
——社区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既要积极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的社区治理模式,更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要让其扎根群众、扎根社区,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带动社区治理的稳固发展。
杨正群分管社区治理,也是民安华福社区筹备小组组长。
凭借多年的社区治理经验,杨正群和周培全很快意识到:管理公租房小区的关键,是要将参与治理的各个单位凝聚起来。
对此,杨正群曾向九龙坡区政府反映,希望在政府主导下,能有一个部门将民安华福辖区内的各单位统一起来。
与此同时,随着多个公租房小区投入使用,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也逐渐发现了许多共性问题。
作为全国公租房体量最大的区域,重庆解决公租房社区治理难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租房是一个新型社区的典型样本,它的治理,具有非常大的探索意义。”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说。
经过多次研究,市委组织部与市公租房管理局达成一致:只有紧紧抓住党建这个龙头,才能统领各方形成合力,推动公租房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2013年3月,市委组织部、市国土房管局、市公租房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公租房小区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全覆盖的党组织体系,设立社区大党委,将进驻社区的各个单位纳入大党委,其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大党委委员;同时要求符合条件的驻社区单位要全部建立党组织。
2014年9月,民安华福社区大党委成立,杨正群兼任大党委书记。房管中心、物业、华福小学等四家单位党组织在第一时间加入到社区大党委中。
“社区大党委主要起组织核心和统揽协调的作用,横向是把社区里的各个单位聚集到一起,形成党在基层发挥作用的战斗堡垒;纵向是发挥各个单位的优势,让管理服务工作进家入户,延伸到基层末梢。”郭唐勇说。
在随后的大党委联席会上,华福小学校长牟春涛将困扰学校许久的安全问题提了出来。
“学校大门外就是主干道,学生放学后,总是一窝蜂地往马路上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牟春涛说。
华福小学原本想在这里安装人行护栏,但此处属于市政设施,学校不能随便修建。
听完牟春涛的介绍,各成员单位都表示“应该修建人行护栏”。
很快,社区大党委出面推动协调市政部门。一个月后,约160米的灰色护栏修了起来。
后来,民安华福社区“两委”看到人行护栏效果不错,又在小区周围的人行便道上安装了护栏。
在民安华福,凡是入驻社区的单位党组织,都会加入到社区大党委中,社区大党委也从最初的“1+4”发展到现在的“1+N”。
按照“1+N”党建格局,民安华福每月定期召开大党委共建单位联席会,共商共议社區大事、共同解决社区难题、共同跟进问题的落实情况,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工作格局。
服务群众
——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公租房社区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大力开展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创建,建立文明和谐社区。
2015年春天,民安华福小区居民周川国和妻子双双失业。
失业后,周川国和妻子找工作找了三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
正当周川国感到无路可走时,社区工作人员找上门来了。
那天傍晚,周川国一家刚吃过晚饭,门外就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开门一看,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常规入户走访。
“最近工作顺心吗?在这里住得开不开心?”工作人员关切地问。
“我们夫妻两个都失业了,已经三个月没有收入了。”周川国说。
“那你有什么技能吗?”
“我以前一直在厂里搞机械维修。”
“社区这边有许多培训,家电维修你应该也能做,要不你先来参加培训,学一门好找工作的技能?”
在社区工作人员指点下,周川国按时参加了几次家电维修技能培训,上手很快。
同时,周川国还来到民安华福就业创业辅导站,在就业创业服务超市里填写了个人信息。
“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工作。”周川国说。
周川国的期待不无道理。就业创业辅导站是社区“安心创业党支部”针对当地居民就业创业难题而进行的创新探索,集合了100多家用工单位,为失业人员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而“安心创业”,仅是社区大党委服务群众的载体之一。在社区大党委统揽下,民安华福小区相继建立了“贴心办事”“安心创业”“热心公益”“知心邻里”“开心文娱”的“五心”支部,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很快,周川国不仅找到了工作,后来还成功创业,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为回馈社区的帮助,他还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免费为小区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维修电器。
百花齐放
——经过五年的探索,重庆公租房社区党建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各公租房社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6年下半年,大渡口区钓鱼嘴半岛逸景公租房集中接房两次,一万多人聚集于此。
和大量居民一同到来的,还有临街摆摊的商贩。
眼看占道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半岛逸景党支部书记兼社区居委会主任龙成莉心生担忧。
那时,半岛逸景社区大党委尚未成立,仅靠社区居委会,根本无法解决乱摆摊的问题。
参照民安华福社区大党委针对乱摆摊问题的治理经验,龙成莉有了初步的解决路径——她找到八桥镇政府,领着镇领导来到现场,希望能由镇政府出面,协调各单位合力解决这个问题。
对此,八桥镇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专题工作会,研究出方案:划定一块区域让商贩摆摊,同时组织力量加强现场管理。
有了先行者铺路,重庆公租房小区的发展,有了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2017年3月底,半岛逸景社区大党委成立。至此,主城区已入住的14个公租房小区,均建立了社区大党委,并成立了趣缘、业缘和楼栋各类党组织143个。同时,入住小区通过开展寻找流动党员、评议身边党员、发现优秀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四个党员”活动,已将5914名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
在各方积极推动下,通过标准化建设和项目化管理,重庆公租房走出了一条在社区大党委统揽下的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之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康庄美地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和重点人群“色别标识”,点对点为居民办实事;康居西城建立“流动党员红岩志愿服务站”;民心佳园推动实施“幸福来敲门”关爱独居老人项目,两江名居实施“五润家园·和合名居”家文化建设……
几年下来,重庆公租房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国家和市级荣誉59项。
通过将新型城市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重庆找到了破解公租房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