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进区域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2017-05-18汪波
汪波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师培训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师资建设重要环节的教师培训工作,需要从现有问题和需求分析入手,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以及采取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等策略,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和應用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互联网+”行业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应用以其大规模、低成本、智能化、个性化、突破时空限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教师培训工作中,从而为推动区域师资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如何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等新技术手段的优势,逐步普及推广网络研修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教育培训管理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背景研究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方,其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有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资队伍,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由此,作为师资建设重要环节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纷纷采取措施将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工作相融合,建立教师培训网站,开展网络培训,但效果始终不太明显。究其原因,除了技术方面的因素外,管理体制不顺、思想观念陈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等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务必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知识,并不是单纯地从书面上获取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总结而形成的[1]。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模式未兼顾教师个体差异
教师培训针对的是全体教师,由于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传统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样便很难体现个性化和适切性,这样的培训也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师培训主要由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或其他教师培训机构集中组织开展,有时对一线教师的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方面更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应用层面的训练,与工作实际有距离。
3.集中培训给经费和教学工作造成压力
传统的培训活动往往需要集中进行,这样必然会给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带来诸多困难,如外出培训需要调课,外出培训产生的交通、住宿费用也会产生额外的经费负担。
4.教师发展管理体制不完善
南京市目前市级层面教研、教科、培训、电教部门独立设置,而在区级层面,除个别区以外均已整合建成区级教师发展中心,这样的管理部门设置以及市区不对接等情况,容易造成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造成教师发展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5.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功能不完善
现有南京市教师培训平台是建立在省教师培训平台基础上的,虽然具备了打通省市两级平台功能、实现数据互通的优势,但也存在操作不简便、使用不方便、交互评价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现有平台更侧重于培训项目的管理,而不是网络培训的实施。
三、改进的策略及举措
1.建设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常态的网络研修为主要形式[2]。要建立依托南京智慧教育云技术服务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整合已有的教师培训平台、名师网络工作室、校园电视网、名师课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系统和平台,形成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上研修与网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使研修活动常态化、网络化。网络研修社区功能要包括资源汇聚、研修活动、研修评价、个人空间等模块[3]。
加强“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维护,积极依托实体的名师工作室构建由名教师领衔的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网络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采取视频直播、在线交互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工作室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网络工作室要达到较大规模的网络参与度,并作为对“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针对目前南京市在市级层面的现状,市级教研、教科、培训、电教部门的协调配合显得十分重要,各方要根据自身职能,积极参与到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和运作中去。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要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相关工作,纳入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中进行顶层设计、实施与考核。各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切实整合内部教研、教科、培训和电教部门的资源,形成教研、教科、培训部门依托网络开展相关活动,电教部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工作局面。城乡间、区域间要通过“手拉手”结对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名优教师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地区辐射,以提高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师资水平。
2.开展全员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区域性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成常态,对于推进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将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提高教师、教科研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促使他们主动利用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科研活动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要形成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化专项培训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常态化,纳入学校校长、教科研人员、新教师、学科教师的常规继续教育工作中,对每位学科教师每年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应达到一定的学时数,网络管理、资源研发、信息化建设等电教教师专业培训的学时数要求应该更高。
要正确认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是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以及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等。
为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探索创新针对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教育数据分析师等新型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训试点。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开展网络菜单式培训,也要通过与教科研活动、校本研修、竞赛活动等相关应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形式,应用导向,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性。
3.开展教师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
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适切的和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资源。坚持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理念,采取市区校三级协同实施策略,建立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平台互联对接的工作架构,形成分工明确、层次合理、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格局。
要采取汇聚、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教师培训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结构并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内容方面要通识与特色相结合,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要整合并加工教研、教科、培训、电教等部门所生成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共同参与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局面,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要探索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新机制,通过制定教师教育资源规范标准以及质量评价办法,实现市场化的教师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
应用是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托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同时将培训和研修活动成果形成新的资源,促进资源与应用的良性互动。
4.完善相关的组织和政策保障
要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作用,整合教研、教科、培训、电教各部门的力量,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探索开展“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活动示范区建设,指导、扶持有条件的区先行先试,为全市工作推进积累经验。
要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政策引导,将“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相关内容列入教育督导内容,研究制定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推进工作的评估。制定扶持引导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参与到教师教育的资源开发服务、平台运行维护、培训研修活动。
要完善经费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教师培训经费的统筹和管理,突破现有经费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制约因素,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数字资源以及培训平台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基本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资金和日常运维服务经费,确保满足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6):21-24.
[2]汪文华,韩宣文.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与常态研修实施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6):32-35.
[3]王瑞龙.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4):91-93.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