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要“活”,更要有“货”
2017-05-18杨守菊
杨守菊
学习活动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源泉,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设计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活动耗时费力过多,以教授灌输代之;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活动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以实在的记忆背诵取代;有的教师为活动而活动,忽视活动的实际价值;有的活动设计偏离教学重难点,以热闹新异取胜。如何让学习活动灵活多样、趣味横生,又直击学生学习的重点要害,生动有效地帮助沉重理解建构?什么样的学生活动简单实用方便易行,又深刻影响学习者的情感态度?
下面以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赵老师执教的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物质运输的管道”一课进行观察分析。
1 走进教学现场
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感悟、理解,共设计了8个学生活动。具体观察记录见表1。
2 悉心分析思考
2.1 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赵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在感知血管搏动的小体验中,全体学生认真投入,凝聚了学习心智,激发了探究欲望;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分组实验中,学生积极主动,在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增加情感;“我来当医生”学以致用,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生物学知识有用实用。
2.2 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赵老师设计的多个活动,始终围绕“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目标,从直观感受到实验观察,从动画模拟到图片示意,从列表比较到学以致用,都紧紧指向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从达标练习的情况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2.3 注重學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细节决定成效。习惯的养成从点滴的细处开始,赵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尤其突出。分组实验开始前,利用30 s时间同桌检查实验器材,一学生说名称,另一学生检查。实验过程用时在1 min55 s,赵老师启发学生:观察结束后,实验用的小鱼怎样办?学生在观察流动的小鱼血液活动中,自然对小鱼产生了感激、敬畏之情,很自然地想到了,实验后将小鱼放回水中,还小鱼自由的生活。于是,关爱生命的情感润物无声地滋生起来。
2.4 活动设计有所创新
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观察实验,赵老师没有照搬教材的方法步骤,而是创造性地采用了用白酒麻醉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小鱼的剧烈活动而影响观察效果。但是,如何将学生的观察结果呈现并交流呢?赵老师只是让学生起来回答,这对那些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是一个遗憾。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数码显微镜,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加以直观呈现,还可以播放提前拍摄实验的视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2.5 有的活动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1) 活动指示不够清晰。在小体验活动中,教师在课件上呈现了切脉的图片,让学生将手放到腕部,体验感觉。提问后,学生回答:随着心脏的跳动,血管中的血液在搏动。显然,这样的回答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其实,教师可以清晰地示范,明确指令,把食指和中指放到另一只手腕的拇指一侧,感受血管的上下跳动。待学生感受到后,为检验学生体验结果,全班学生同时计数15 s;然后,再感受颈部动脉的搏动。这样,在学生亲身感受的兴奋中,顺利引入眼见为实的观察。
(2) 活动参与人数有限。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敞开心扉说收获”活动,并将活动分为了两部分,历时5min25s之久。一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为板书;3名学生谈学习的收获,教师给予评价。最后的板书由两名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只是简单重复并进行了表扬。其实,知识梳理与谈收获是一致的,与其让5名学生分享收获占用整节课12%的时间,不如让全体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本节课学习的自我总结,可以是图示,可以是列表,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歌诀,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这样的活动既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所得,又尊重差异,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3) 教师不能大胆放手给学生。学习了3种血管后,教师自己用手势进行了模拟:十指交叉示毛细血管,左右臂表示动脉和静脉,并总结出血液按照一定方向流动的规律。此时,在教师演示后,可以让学生同座之间进行手势模拟并讲述。也许由于模拟时左右臂的指代随意确定,学生对于血液流向会产生争议或分歧,但是正是在争论中,可得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了。
3 用心反思——怎样的活动更有效?
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不能随心所欲,在什么时间、哪个环节、哪个知识点上展开探究、体验、实践活动,以什么形式来开展活动等都是很有学问的。
(1) 学习活动要注重教学效益。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应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力于落实教学目标。不能为了追求活动形式,挑选一些容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或者增加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因为对徒有形式的活动,学生未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教学效益。真正具有教学效益的学生活动一定是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是围绕核心内容和重要概念的。
(2) 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能为了新颖,过于低幼化;或者为了深刻,过于无趣味。学习活动要利于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3) 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全体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生物教学应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人。课堂上活动的设计,也应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不能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只充当观众的角色。如果只能部分学生参与,其他学生也应带着任务观看,并进行一定的互动和交流。
(4) 学生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一次学习活动之后要有充分的交流和展示,或者一次学习活动要尽可能多地对多个学习内容有益。比如,观察小鱼尾鳍的毛细血管,应尽可能展示学生显微镜下的镜像,成功的给与肯定,失败的让其分析原因。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提前示范或者拍摄实验现象,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观察。也可以在第一次观察后,经过教师的点拨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带着问题再进行第二次的观察。这样,将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一并完成。
(5) 活动设计要注意节奏合理。课堂上有效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兴趣,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加之初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强,如果教师控制不好课堂活动的节奏,往往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匆忙急赶。因此,教师应适时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收”“放”,特别在“收”时,要做到合适巧妙,遵循“自然而然,承上启下”的原则。
当“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理念真正深入了每位生物学教师的内心,每堂课上都可以设计出精彩的学习活动。当然,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的有效实施为核心,活动设计在于精,不在于多;在于有效,不在于形式。活动要“活”,更要有“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