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啤酒上市公司怪象 仅一家增收增利之谜
2017-05-18向劲静
向劲静
从刚刚公布的年报业绩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7家啤酒类上市公司中,仅一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其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五一”假期结束后,又到了吃宵夜的季节,而啤酒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我国,啤酒是仅次于茶的第二大饮品,其消费量目前占据全球啤酒产量的四分之一。
根据战略市场信息提供商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啤酒市场的零售额已经翻了一番,年销售额高达5500亿元。既然如此,那么A股啤酒类上市公司2016年的经营情况如何?
在A股市场,有7家啤酒类上市公司。根据其2016年业绩情况来看,仅珠江啤酒一家靠政府补贴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其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为什么啤酒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惨淡?在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啤酒类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如何?各个公司到底都是怎么经营的?
带着这些疑问,《投资者报》记者试图联系采访部分啤酒类上市公司,或许由于业绩惨淡,这些公司都未予作答。
啤酒市场:外强内弱
种种迹象表明,啤酒开始不好卖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全年啤酒行业产量为4506万千升,同比下降0.1%;2017年第一季度啤酒行业产量974万千升,同比下降0.9%。
此外,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如何把握双速前行中的中国购物者——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主要针对国内各种快消品渗透率做了调查,其中显示,26个品类的平均渗透率为83%,其中10个品类超过90%;但从2012年到2015年,只有酸奶、彩妆、面巾纸和功能性饮料这4个品类的渗透率出现明显上升,其余快消品大多渗透率持平或下降。
所谓的渗透率,指代的含义是在便利店渠道的占有度以及平均家庭的消费量,是快消商品市场行情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该报告内容显示,啤酒的渗透率偏低,刚刚超过70%,并且近年来一直都处于不升反降的情况。针对快消品渗透率普遍下降的状况,贝恩分析称,当前面临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传统依靠稳定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已经很难维持发展,需要在产品的质量、性能、设计上进行突破,如投资并销售高端产品等。
也正由于国产啤酒“万年不变”的传统,使得不少啤酒爱好者都对其失去了兴趣,从而让进口啤酒能够“强势”抢夺市场。
数据显示,进口啤酒的增量近年来一直持续上扬。自2012年开始,进口啤酒市场持续4年超50%增长。2016年,全年进口啤酒总量为65万千升,同比增长约20%,金额为44亿元,同比增长23亿元。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2016年,国产啤酒的产量在经过长期的增长后,近3年出现持续下滑趋势。
据尼尔森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啤酒市场基本由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五大品牌占据,其中华润雪花(占比近23%)、青岛(18%)和燕京(11%)均是本土品牌。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中国的啤酒市场呈现梯形格局。国内啤酒企业只占到整个市场的塔腰与塔基部分,塔尖部分全部由进口啤酒市场份额占领。
两大巨头:净利润同比锐减
具体到啤酒企业个体,A股的7家啤酒上市公司的情况又是如何?让我们从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这两大巨头2016年的业绩情况说起。
根据青岛啤酒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其去年的啤酒销量为792万千升;营业收入为261亿元,同比下降5.5%;净利润为10亿元,同比下降39%。
回顾青岛啤酒过去5年间的业绩情况来看,其营业收入增速自2012年便开始出现下滑,2013年营收增速跌破二位数增速放缓至10%,2014年增速再度大幅下降至3%。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青岛啤酒的营收开始出现下滑,分别下滑5%和5.5%。
而净利润也在2012年出现一次大幅度增速下滑,其增速从2011年的14%降至1.2%,2013年净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增速为12%,2014年起青岛啤酒的净利润增速再次进入断崖式下跌。2014年至2016年其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0.8%、-13.9%、-39%。青岛啤酒2016年近四成的净利润下滑,使其盈利能力不及公司2009年(净利润12.5亿元)的水平。
另外,从2016年的业务分区情况来看,青岛啤酒在华南华东等南方市场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其中华南市场营收32亿元相较于2015年下降15%,东南市场营收14亿元相较于2015年下降39%。
而作为另一个巨头的燕京啤酒,其情况又如何?
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燕京啤酒的营业收入为116亿元,同比下滑7.7%,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锐减47%。这已经不是燕京啤酒首次出现业绩下滑,Wind数据显示,燕京啤酒在2013年的营业收入曾达到最高点(137亿元),此后从2014年开始便出现连续下滑的情况。
记者研究财报数据发现,燕京啤酒2014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5亿元、125亿元和11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8%、7%和7.7%;期间,2014年的净利润为7.9亿元,同比增长7%。而2015年的净利润则开始锐减,其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滑19%。2016年的净利润则是创下近10年来新低,仅与2006年的3亿元水平相当。
从销售方面看,占燕京啤酒营业收入比重近94%的啤酒销售额减少8%。分地区看,燕京啤酒的“大本营”——华北地区去年营收下滑1.6%;而在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北地区,营收都有较为明显的缩水,分别减少14%、10%、16%和15.6%。
地方诸侯:情形相比更惨
近年来,啤酒行業也出现了类似白酒的“地域性弄断”,那么啤酒行业的地方诸侯们业绩情况又如何?
在记者统计的4家地域性啤酒上市公司里,分别包括重庆啤酒、惠普啤酒、西藏发展和兰州黄河。这4家上市公司中,仅重庆啤酒盈利大增,其余3家,可谓一家比一家惨。
具体来看,重庆啤酒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32亿元,同比下降3.8%,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增长376%。
事实上,近两年来重庆啤酒的业绩一直不佳,2014年和2015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1.7亿元和33.2亿元,同比下降6%和增长4.9%;净利润分别亏损3150万元和1.5亿元,同比下滑54%和189%。
为何重庆啤酒2016年的净利润突然猛增长?这与其“断臂自救”密不可分。据了解,重庆啤酒自2015年10月开始,便对安徽九华山、贵州六盘水、重庆永川和重庆黔江这4家公司进行终止生产和直接关停。受益于此,重庆啤酒在2016年三季度开始回暖,彼时的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增长53%。
其余3家啤酒上市公司中,西藏發展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3.6亿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为797万元,同比下降52%。对此,公司表示,2016年的业绩下滑与其控股子公司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有关。
具体来看,其子公司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3.6亿元,净利润为6363万元;而在2015年,其营业收入为3.9亿元,净利润为8058万元。
同样净利润以百万计的上市公司是惠泉啤酒,而相对于西藏发展,惠泉啤酒提交了令投资者更加不满意的成绩单。2016年惠泉啤酒的营业收入为6亿元,同比下滑18%;净利润仅为168万元,同比下滑93%。
值得注意的是,惠泉啤酒168万元的净利润也是依靠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获得。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非经常性损益1237.6万元,其中包括政府补助297.4万元,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损益1150.8万元等,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则实现净亏损1069.6万元。此外,惠泉啤酒已连续两年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下滑的现象,根据2015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当时的营收为7.5亿元,同比下滑9%,净利润2301万元,同比下滑29%。由此可见,惠泉啤酒的主业已陷入“苦不堪言”的境地。
而作为昔日的“西北啤酒王”兰州黄河情况也不怎么样。
根据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兰州黄河的营业收入为6.8亿元,同比下降3%;净利润亏损2509万元,同比下降136%。
众所周知,兰州黄河尽管主业不振,但却对资本市场情有独钟。近年来,兰州黄河的业绩并不是受主业影响,而是受股市的影响。针对2016年净利润大幅亏损,兰州黄河在年报中强调,其证券投资是造成2016年度亏损的主要原因,受2015年股灾的影响,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其证券投资亏损2146万元。
此外,作为兰州黄河主业的啤酒和大麦麦芽,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7亿元和1.4亿元,同比下滑16%和增长29%;其营业利润同比下降55%和39%。
唯一幸免:政府补助8.43亿元
珠江啤酒是7家A股啤酒类上市公司中,唯一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增长的公司。根据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珠江啤酒的营业收入为35亿元,同比增长0.74%;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增长逾三成,主要是非经常性收益同比增加所致,但受总部搬迁资产拟处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公司营业利润同比下降逾五成。
引人注意的是,2016年珠江啤酒共有66个项目获得政府补助,其补助金额高达8.43亿元。其中补贴金额最高的项目是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珠江啤酒场地块征储补偿,是由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发送的补助,其金额高达8亿元。其补助性质类型是,因符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等地方性扶持政策而获得的补助。
其实,这并非珠江啤酒首次获得政府补助资金。近四年来,珠江啤酒一直都从当地政府获得补助,而且补助金额一年比一年多。2013年至2015年,珠江啤酒获得政府补助资金分别为2485万元、1.3亿元和1.6亿元。加上2016年的8.43亿元,过去四年间,珠江啤酒共获得政府补助高达11.58亿元。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啤酒行业格局正逐步改变,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前五大啤酒企业市场份额已达 80%,珠江啤酒近年规模未有显著提升,在华润、青啤、百威、嘉士伯、燕啤前五大啤酒企业激烈竞争下,珠江啤酒也面临较大挑战。
研发创新:只投入难产出
业内人士表示,在创新求变的新环境下,面对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其消费空间正在出现新的分层结构。那么,啤酒类上市公司在创新方面做得如何?作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来源,各个公司的研发情况又如何?
研发费用的投入是上市公司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支撑,重视科研投入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性,且能够巩固行业地位。根据啤酒类上市公司的年报,各公司都表示注重研发,但从具体的研发数据来看,呈现出巨大差距。
在7家A股啤酒类上市公司中,燕京啤酒在年报中表示,自上市以来一直注重技术研发,2016年的研发人员为1228个,在研发上投入金额近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的2.59%。
而同为啤酒业巨头的青岛啤酒,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则不如燕京啤酒。数据显示,青岛啤酒的研发人数为48个,研发投入金额为146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只有0.06%。
从地方诸侯来看,珠江啤酒在研发上投入较大。2016年珠江啤酒新增南沙珠啤和湛江珠啤两个市级研发机构;新增专利授权13件;成功研发蔓越莓啤酒等8种精酿系列产品。就其研发数据来看,2016年的研发人员为760个,研发投入金额为1.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的3.64%。
另外,惠泉啤酒2016年在研发上也有所加大投入,开展精酿啤酒小型试验研究和麦汁饮料、特性啤酒研究,并加大易拉罐纯净水的研发力度。年报数据显示,其2016年研发支出853万,同比增长42.71%。早在半年报时,惠泉啤酒就提出探索饮料、健康理念饮用水和配制酒等的经营业务。但是,其努力却收效甚微,惠泉啤酒2016年非啤酒业务营收219.2万元,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只有0.35%。
引人注意的是,西藏发展和重庆啤酒这两家上市公司均表示,2016年未有任何研发项目。查看两家公司五年来的年报发现,西藏发展近五年都未公布研发费用具体数据。重庆啤酒则是连续两年(2015年和2016年)都没有任何研发费用支出,2012年至2014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77万元、22 77万元和451万元。
由此看来,目前啤酒类上市公司在品牌上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这无疑也是国内啤酒企业落后于国外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