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梅兰芳为何不相容
2017-05-18雷克昌
雷克昌
鲁迅与梅兰芳为何不相容
雷克昌
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
鲁迅和梅兰芳,一个是文学大师,一个是京剧大师,两人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奇迹,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形同水火,互不相容。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文艺界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但是,历次鲁迅纪念会,梅兰芳却很少出席,有时即使应邀也十分勉强,往往是迟到早退,在会上从来不讲话。
梅兰芳为何对鲁迅如此失敬呢?原来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有过多次尖刻的批评。当年的梅兰芳无法接受,即使在鲁迅身后得到崇高评价时,他也照样无法首肯。
鲁迅在少年时代就不喜欢京剧。他曾经在1922年12月发表的《社戏》中直言不讳地说,他自1902年至1922年20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坏:“咚咚哐哐地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总之是“咚咚哐哐之灾”,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假如说这是小说,不宜太过当真,那么,他在杂文中也有过对京剧的公然不满,比如对于人们一致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如果鲁迅仅仅是这样对京剧不喜欢,表达不满,也未必引起梅兰芳太大的反感。严重的是,鲁迅对梅兰芳本人的批评、讽刺和挖苦,甚至超过了对京剧的褒贬本身。
1924年,鲁迅曾写了一篇《论照相之类》的杂文,语言十分刻薄,充满嘲弄、挖苦,鲁迅认为梅兰芳饰天女、演林黛玉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而鲁迅最反感的则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男旦”和“男旦艺术”:“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 ‘男人扮’,以这就永远挂在照像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鲁迅晚年,又接连写了两篇《略论梅兰芳及其它》(上下),文章探讨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他认为梅兰芳是一位由俗变雅的典型,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因此,他断言人民大众是不会喜欢梅兰芳的演出的:“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
文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士大夫惯于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变成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往往会促其灭亡。鲁迅不客气地批评了梅兰芳和造梅、捧梅的一班士大夫的这一倾向,并且叹惜梅兰芳“竟没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
这篇文章是梅兰芳在美国弘扬国粹、演出成功载誉归国,受到国人空前热烈欢迎与祝贺之后不久写的,对此,鲁迅写道:“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这种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戏剧改革工作中,曾经被一再引证和广泛运作,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梅兰芳被鲁迅点名批评过的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也因此而修改或停演。
对于鲁迅的上述言论,似乎没看到梅兰芳有什么公开见诸报端的反驳,但他的不高兴则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仅没有参加1936年10月鲁迅的葬礼,新中国成立后,他和鲁迅夫人许广平虽然同是全国政协常委,经常在一起开会、聚餐、合影,私下却从不来往。好在大家都知道他和鲁迅历史上的不和,也不勉强他做违心的事。
毋庸讳言,在鲁迅上述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论断中,夹杂着不少的片面性。而事实上,京剧并没有如鲁迅断言的那样式微和消失,反而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与国粹,在今天仍有大量的戏迷与观众。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