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017-05-17杨永明

当代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鼻窦炎

杨永明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4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杨永明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真菌性鼻窦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柯-陆氏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6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7.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为真菌,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有关,也可能由于体检工作普遍开展、影像学的进步使真菌性鼻窦炎发现率提高[1]。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浓涕、涕中带血、头痛、鼻塞等,多于单侧发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鼻内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可在手术时放大鼻窦内的结构,从而发现细微病变以便早期治疗[3]。为了研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本院对4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柯-陆氏手术治疗,对40例实验组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后回访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至本院就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7~58岁,平均(43.6±3.5)岁,病程8个月~7年,平均(3.2±1.4)年,临床表现为鼻塞37例,浓涕28例,涕中带血19例,头痛20例;实验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5~55岁,平均(44.2±3.9)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3.5±1.2)年,临床表现为鼻塞39例,浓涕26例,涕中带血21例,头痛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术前经CT扫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颌窦软组织不均匀高密度影,伴有不规则斑块或钙化影,部分骨质吸收破坏。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柯-陆氏手术,经尖牙窝径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豆渣样的干酪团块、黏稠的湿泥状物,同时切除窦腔内炎性肉芽、乳头状改变的黏膜,尽量保留正常的黏膜。实验组患者采取鼻内镜下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患者的钩突、开放筛泡,实施上颌窦扩大术,彻底清除鼻窦腔内的真菌团块和脓液,清除血性腐物、灰黄色或黄色干酪样物,切除病变粘膜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果鼻内镜下发现患者鼻中隔存在偏曲以及下鼻甲或中鼻甲存在肥大者进行矫正,存在鼻息肉患者则摘除鼻息肉,防止鼻道狭窄[4]。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均使用抗生素和止血海绵,以预防感染,术后2~3 d内取出鼻腔填塞物,每隔7天换药1次,并进行定期的鼻腔清理,直到手术腔口完全上皮化,可停止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1.3 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判标准[5]:手术后患者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窦上皮化状况良好且无分泌物,鼻窦口通畅,鼻腔黏膜正常则为治愈;手术后患者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消失,鼻窦黏膜水肿,鼻腔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为有效;手术后患者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头痛等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鼻窦内存在息肉或严重狭窄,鼻腔内存在大量脓性分泌物及干酪样团块状物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本文运用SPSS18.0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的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对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3~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5例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鼻息肉3例,鼻腔脓性分泌物3例;对照组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鼻息肉8例,鼻腔脓性分泌物6例,鼻腔组织粘连3例。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7.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可分为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上多以非侵袭性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浓涕、涕中带血且有异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可治愈,后期患者治疗较困难,易复发且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疗是关键,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柯-陆氏手术是真菌性鼻窦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手术,一边压迫止血一边清除病灶,还可以从上颌窦内进行鼻外开筛,快速刮除筛窦内病变组织,具有安全性高、术后换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缺点是手术创面大、出血较多、术后颌面部肿胀麻木等[6]。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具有视野宽、导光能力强的优点,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能够较好地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7-8]。

本次研究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术式,对实验组患者采取了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了传统的柯-陆氏手术治疗,术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回访3-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在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时采用鼻内镜下手术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于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王敏,吕丹,黄石,等.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与治疗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1):832-834.

[2]戴树林.鼻内镜术对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11):37-38.

[3]司俊红.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3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1-42.

[4]肖小兰.鼻内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4,20(29):70-71.

[5]吴棣.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32(7):926-927.

[6]陈亦辉,王海茹,龙绮.鼻窦手术术式选择、术中出血与手术效果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508-6509.

[7]田先洪.60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269-270.

[8]连军胜,张世能,李玉杰.鼻内镜下同期手术治疗复杂性鼻-鼻窦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5):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9.034

猜你喜欢

真菌性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
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