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
2017-05-17熊军宁
熊军宁
(阜新市传染病医院,辽宁阜新123000)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
熊军宁
(阜新市传染病医院,辽宁阜新123000)
目的对比探讨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36例患者实施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退热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胸闷症状改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为(4.94±1.63)d,胸闷消失时间为(1.60±0.43)d,胸水消失时间为(4.22±1.42)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胸膜增厚10.0%,包裹性积液2.5%,无气胸、血胸与胸膜反应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显著,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相比显著更优,患者症状改善较快,依从性较好,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肺炎、肺癌、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与心功能不全等患者中比较常见。相关文献研究指出,中度及以上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不及时,不将积液及时地抽取,容易造成压迫症状,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现阶段,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传统常规胸腔穿刺治疗,进而让胸腔积液得以快速的排除。本次研究中,对4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实施了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并与36例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浑身无力、夜间发汗与呼吸时伴有胸痛等,并且有明显的胸腔积液特征。经CT检查无肺实质性病变,胸水腺苷脱氨酶(ADA)>45 U/L。纳入标准:患者午后出现低热、盗汗、等结合中毒症状;通过CT检查、胸部彩超等检查证实患者胸腔有中等或者大量的积液;经胸水实验室检查提示渗出液有大量淋巴细胞;患者肺部多有结核病灶;经抗机核抗体检验呈阳性,血沉快、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经胸液病检查或者胸膜活检结果表现有结核特性改变。排除标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胸腔积液检查,排除癌性胸膜炎、细菌性胸膜炎等,患者无肿瘤、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合并症。36例患者实施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8.9±6.8)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7.8±7.2)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1.2.1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彩超定位,针对无法采用坐位的患者则使用胸腔彩超定位,选择腋后线第7~9肋间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实施局麻,用穿刺针垂直穿刺进入胸腔,获得突破感,回抽可见胸水,经弯头导丝引导在胸腔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深度约10 cm,然后对胸水回抽,以确定导管的通畅,然后连接好无菌引流袋,并妥善固定穿刺静脉导管,调整引流速度,≤30 mL/min。让患者保持侧卧或者平卧,或者行走或者直立,确保可持续引流。针对年龄较大、体质偏弱的患者,在引流800 mL左右时使用夹子夹闭导管4 h,然后放开夹子再进行引流,避免患者因短时间大量引流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如急性肺水肿等。针对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经彩超检查发现有条索状物、少量分隔,此时可对患者使用尿激酶注入胸腔内,并关闭导管夹12 h,然后再继续引流,以避免导管阻塞。经彩超检查无胸腔积液,然后继续留置导管对引流量进行观察,当连续观察2 d无胸水流出即可拔管。
1.2.2 对照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实施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前额伏在前臂上面,使用胸腔穿刺包,根据胸腔穿刺规范进行穿刺操作。穿刺前采用彩超对穿刺点予以定位,根据定位点进行穿刺抽液,首次抽液量因≤600 mL,第2次应≤1 000 mL,每抽液1次间隔时间2~3 d,一直到胸水抽尽为止(经彩超检查证明残余胸水在1.5 cm以下则停止穿刺)。
1.3 判定指标[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退热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胸闷症状改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1)胸水消失时间:经彩超检查胸水厚度低于1.5 cm,每天引流量低于50 mL时,并形成分隔包裹,无法再穿刺时的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胸膜增厚与粘连,包裹性积液、气胸等。(3)对患者随访1个月,观察复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比较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为(4.94±1.63)d,胸闷消失时间为(1.60±0.43)d,胸水消失时间未(4.22±1.42)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3.421,18.91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比较(±s,d)
对照组(n=36)9.65±2.52 4.62±1.35 12.45±2.31项目退热时间胸闷消失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观察组(n=40)4.94±1.63 1.60±0.43 4.22±1.4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胸膜增厚10.0%,包裹性积液2.5%,无气胸、血胸与胸膜反应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由于结核性胸腔积液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单核与多喝细胞等,不及时对胸腔液引流,积液类的纤维蛋白则非常容易形成纤维条索状物,形成分隔或者蜂窝状积液,在胸膜内附着,引发胸膜增厚,患者长时间胸痛,并影响呼吸功能[3]。因此,尽早的引流干净胸腔积液,可帮助患者肺功能恢复。
传统常规胸腔穿刺抽液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穿刺,由于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患者依从性较差,特别是年龄较大,身体较弱的患者,无法长期坐位行穿刺抽液治疗,以至于患者出现胸膜反应等并发症,穿刺抽液治疗不得不停止。同时反复穿刺抽液在抽液量上有一定限制,因此将延长胸水消失时间,同时因抽液不彻底也增加了胸膜肥厚与胸膜粘连的几率。而由于第一次抽液量较少,抽液间隔时间较长,因此也增加了纤维蛋白在胸腔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的几率[4]。而在反复穿刺抽吸下,气胸、血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将导管置入到胸腔底部,能够在短时间里引流出大量的含有纤维蛋白的胸腔积液,对胸膜增厚、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形成起到很好的阻碍作用[5]。并且通过体位的变换可充分地将胸水引流出来,减少了胸水包裹及分隔的几率,并快速的减轻患者的中毒症状。该方法并不会对患者的睡眠、日常活动造成影响,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均更好[6]。杨兴强[7],周麟玲等[8]在研究中均指出,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较传统穿刺抽液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退热时间、胸闷消失时间、胸水消失时间上均显著缩短,并且并发症率显著更低。结果提示,对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显著,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相比显著更优,患者症状改善较快,依从性较好,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1]郭庆霞.胸腔置管术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96例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61.
[2]梁新梅,梁克诚,冯邦化.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3,8(5): 356-357.
[3]侯庆涛.3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不住院持续性闭式引流治疗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77.
[4]郭秋野,李燕妮,杨云桥,等.一次性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放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121例临床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478-479.
[5]曾海燕.胸腔内置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7):95-96.
[6]孙秀凤,王刚,胡圣林,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2):29-30.
[7]杨兴强.胸腔闭式引流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所致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12): 939-940.
[8]周麟玲,赵克开.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2013,33(10):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