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驯化及疫苗驯化对猪场蓝耳病控制效果的对比
2017-05-17孙龙韩定角伍少钦曹玉美于俊勇颜辉孟
孙龙,韩定角,伍少钦,曹玉美,于俊勇,颜辉孟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广西南宁530317)
血清驯化及疫苗驯化对猪场蓝耳病控制效果的对比
孙龙,韩定角,伍少钦,曹玉美,于俊勇,颜辉孟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广西南宁530317)
本试验通过对猪场6年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了血清驯化和疫苗驯化在规模化猪场蓝耳病控制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旨在探索一种安全可行的蓝耳病阳性场控制方案。应用疫苗和2种毒株进行全群驯化,通过驯化后4个月的生产数据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得出:疫苗毒株、A毒株、B毒株3个不同毒株在驯化时期的平均活仔率分别为89.06%、76.25%、81.15%,毒力大小分别为A毒株>B毒株>疫苗毒株;全群血清驯化后的母猪场一般稳定3年以上不发病,疫苗驯化场每年至少要全群免疫1~2次,否则容易出现生产不稳定。结论:两种驯化方式对猪生产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可以节省疫苗注射成本。
蓝耳病;血清驯化;疫苗免疫;净化策略
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蓝耳病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困扰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猪蓝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很少能够直接致死易感动物,但能通过破坏动物的免疫系统,降低动物的免疫力,导致其他细菌和病毒入侵,并引起发热和其他一系列症状,这也是蓝耳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当前养猪生产中,除少数生产场能通过空气过滤等措施保持阴性外,其他场主要是通过疫苗免疫和血清驯化这两种方法对猪蓝耳病进行控制与净化。驯化就是控制蓝耳病病毒在猪群中稳定感染,既不清除,也不暴发。驯化是手段,保持猪群稳定是目标。驯化手段主要是通过统一感染,保证只有1个血清型蓝耳病占主导,感染源抗原包括发病猪血清、商业化疫苗、本场分离的蓝耳病自家苗。同时尽快清除病毒血症,抑制蓝耳病带毒猪排毒,将蓝耳病的感染维持在一个不暴发、不影响生产成绩的目标内,这其中还包括淘汰、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控制临床症状、封群与部分清群等措施。疫苗免疫和血清驯化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引入,一是后备猪入群时,需要通过同步感染,使后备猪产生整齐的免疫抗体,避免混入母猪群后引起后备猪群的不稳定;另一种情况是当母猪场出现蓝耳病活跃,流产、木乃伊胎比例高,保育猪死亡率高时,同步感染可以使猪群快速获得免疫抗体,较快地稳定生产成绩。
1 疫苗驯化和血清驯化
1.1 驯化毒株的选择采用德国某公司弱毒疫苗进行疫苗驯化,该疫苗选用的毒株为RespPRRS MLV经典弱毒株。通过对近5年来收集的蓝耳病病毒的400余条ORF5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2个优势毒株,分别命名为A、B,2个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仅为83.6%,2株病毒与其他疫苗毒株ORF5的同源性见表1。
1.2 驯化操作规程
1.2.1 疫苗驯化免疫方式:全群母猪免疫2次,间隔21d加强免疫,肌肉注射,2mL/头。
表1 A、B两个毒株与疫苗毒株ORF5同源性对比
1.2.2 田间毒株驯化无菌采集蓝耳病阳性仔猪血清,通过RT-PCR技术排除伪狂犬病野毒和猪瘟野毒的感染。用RT-PCR技术测定血清中的蓝耳病病毒含量,按照病毒拷贝数推算,让血清中的病毒数跟每头份疫苗的病毒数相同。确定每头猪注射血清4μL,用4℃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并添加双抗。每头猪肌肉注射血清生理盐水溶液2mL,间隔48 h注射1次,共驯化2次。
在疫苗驯化或田间毒株驯化的3 d前,于饲料中添加“纽氟罗”和金霉素各2 kg/t进行保健,持续添加14 d,用于控制驯化带来的呼吸道感染。
2 结果
2.1 驯化后临床症状比较不同毒株的蓝耳病病毒因毒力不尽相同,在全群驯化时也会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过表2可以看出,A毒株对猪群的影响最大,引起3%的母猪流产和12.25%的猪食欲减退,并导致0.1%的母猪死亡;B毒株毒力介于A毒株与疫苗株之间,对流产的影响很小,没有出现死亡情况;疫苗株对猪群产生的影响最小,猪群没有明显波动。
表2 3种驯化方式的临床表现比较
2.2 驯化后生产数据对比进行全群驯化之后,蓝耳病的影响会持续3~4个月,由于病毒的感染导致这段时间的繁殖水平会相对降低。通过表3~表5可以看出,使用疫苗株驯化对生产成绩的影响最小。A毒株对胎儿的影响主要在24~30 d和妊娠的中后期,此时分别是胚胎着床和胎儿快速生长的时期,蓝耳病的感染导致猪体温升高,胚胎存活率下降。疫苗毒株、A毒株、B毒株3个不同毒株在驯化时期的平均活仔率分别为89.06%、76.25%、81.15%,由此可以看出毒力大小分别为A毒株>B毒株>疫苗毒株。
表3 使用A毒株驯化后的繁殖数据统计(A场)
表4 使用B毒株驯化后的繁殖数据统计(B场)
表5 某场使用疫苗株驯化后的繁殖数据统计(C场)
图1 田间毒株驯化抗体消长跟踪曲线(B场)
图2 疫苗株驯化抗体消长跟踪曲线(C场)
2.3 驯化后抗体消长规律的跟踪两种途径驯化后,固定30头母猪进行抗体的持续监测,每个月检测一次抗体变化,得到图1、图2所示曲线。通过连续一年的检测,平均抗体水平大约在驯化后的6个月转为阴性,但此时仍有部分母猪抗体为阳性,8~10个月的时间可以让绝大多数的母猪抗体转为阴性,此时如果能够维持好生物安全,则后代可呈现双阴性。两种驯化方式在抗体衰减规律方面并无较大差异,最终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抗体的转阴。
2.4 不同驯化方式对后备猪生产的影响后备猪的引入环节是控制蓝耳病的关键点。后备猪入群前,通过连续6年分别使用疫苗株和A毒株进行后备猪入群前的驯化,驯化后2~3个月方可引入生产母猪场。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后备猪对生产母猪群的影响。表6、表7的数据表明,使用A毒株驯化和使用疫苗株驯化在生产上的差异不大,A毒株驯化比疫苗株驯化具有略高的活仔数和总仔数,配种分娩率分别为87.41%、86.28%,基本持平;疫苗驯化的平均活仔率高于A毒株驯化,分别为89.1%、87.5%。
表6 使用A毒株进行后备猪驯化的近6年生产数据统计(A场)
表7 使用疫苗株进行后备猪驯化的近6年生产数据统计(C场)
3 讨论与结论
3.1 蓝耳病病毒经过呼吸道进入猪体,通过与肺泡巨噬细胞(PAM)受体结合,进入肺泡巨噬细胞并大量繁殖,导致PAM裂解、死亡。肺泡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使其对异物的非特异性吞噬清除作用大为降低,在不利条件下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肺炎支原体病等细菌性疾病和猪瘟、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另外,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会导致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及木乃伊胎,严重影响猪场生产。
3.2 在当前养猪条件下,保持场内蓝耳病病毒株的单一性是控制阳性场蓝耳病的最合理途径,而寻找一株优势毒株是实现单一性的第一步。我们通过对ORF5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寻找了2株优势毒株,并在不同的场做了血清驯化,结果显示毒株B比毒株A具有更低的毒力,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小。确立优势毒株后,坚持后备猪入群前的血清驯化,即可以实现场内毒株的单一化。而德国进口疫苗的毒力更弱,进行全群血清驯化时能够保持场内稳定,不会出现大的生产损失。
3.3 后备猪引入母猪场前的驯化是控制蓝耳病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表明,蓝耳病阳性猪的排毒时间大约有14周,因此需要足够的时间隔离才能将后备猪引入母猪场。单一的病毒毒株使得生产母猪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力,持续使用血清驯化和疫苗驯化手段对生产场进行驯化,2~3个月后检测抗原合格即可引入母猪场。6年的生产数据表明,两种驯化方式在活仔率、分娩率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可见在后备猪阶段使用不同种驯化方式进行驯化对母猪场的影响并不大,但可以节省所需疫苗的成本。
3.4 稳定的蓝耳病阳性场离不开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保持单一的病毒毒株更是依赖于生物安全,因此严格地执行空栏消毒、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1]Zhou Y J,Hao X F,Tian Z J,et al.Highly virulent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emerged in China[J].Trans Emerg Dis,2008(5):152-164.
[2]朱汉守.蓝耳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今日养猪业,2009(6):28-30.
[3]李涛,雷支成,刘敬顺.用群体封闭方法净化蓝耳病(PRRS)[J].今日养猪业,2005(2):47-49.
S858.284.5
B
1001-8964(2017)05-0030-04
2017-03-02
优质瘦肉型配套系种猪选育与产业化示范(桂科重14121003-2-3)
孙龙(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的控制与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