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
2017-05-17于鸿飞
于鸿飞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
于鸿飞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90例脾胃气虚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45例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君子汤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当中有着良好的疗效,同时能减少相应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十分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君子汤;中医内科;应用
在中医当中认为脾胃是五脏之根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脾胃。四君子汤是中医当中用来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见方剂,由于其疗效显著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能进一步对四君子汤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解,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90例脾胃气虚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中的应用研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90例脾胃气虚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45例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为23~77之间。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四君子汤需要严格的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行配比。主要有:茯苓(去皮)15 g,白术15 g,人参15 g,炙甘草6 g,将药材用水煎,12小时后进行口服,每日3次,共服用两周[1]。在用药量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帮助患者安神、调气。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显效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脾胃状况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脾胃状况有所改善。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上升,从而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出现了脾气失衡问题和胃气不调的现象。四君子汤作为我国中医当中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一种重要药方,经过了数十载的临床实践,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2]。主要以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四味药材组成,当中甘草具有抗炎作用,能产生良好的解毒、镇咳祛痰的效果,同时茯苓能够产生宁神、健脾和抗肿瘤等作用,还能治疗心悸和失眠现象。白术有着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效果,对于食欲下降和小便不利等问题有着良好的疗效。而人参则是一种益气健脾的药物,主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和头晕目眩等症状。对于调节患者内分泌系统,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了四君子汤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产生良好的疗效,对于患者的并发症也能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四君子汤的主要治疗应用是在于其遵循了中药的治疗基本治疗思想,从根本出发,以药养气,充分的利用药物因素来对患者的气血进行调和,从而促使患者能够得到脾胃上的调理[3]。这对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升患者睡眠质量来说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四君子汤在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当中有着良好的疗效,同时能减少相应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十分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1] 李沫函,何文婷,张洪亮.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抗肿瘤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3,(01):787-789.
[2] 谢晓玲,彭 芸.四君子汤辅助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6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02):132-163.
[3] 王小刚.加味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的应用[J].陕西中医,2011,(07):210-241.
本文编辑:吴玲丽
R259
B
ISSN.2095-8242.2017.08.1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