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中女权主义的体现
——以舞剧《简爱》为例
2017-05-17张梦妮马乐聪
张梦妮,张 逸,马乐聪
(1.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舞蹈中女权主义的体现
——以舞剧《简爱》为例
张梦妮1,张 逸2,马乐聪2
(1.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女权主义是一项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权主义逐渐渗透到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本篇论文主要论述女权主义在舞蹈中的各种表现。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可以唤起更多独立自强的女性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而努力做出改变。
女权主义;简爱;舞剧
一、女权主义简介
(一)女权主义产生背景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五千年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封建时期,封建礼教宣扬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的理念,使得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没有话语权,处在被玩赏的位置。妇女受尽歧视,一直生活在沉重的压迫中。例如:我国封建时期盛行的女乐,全由女性组成,专职表演为了迎合、取悦于君王、男性等。
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在“自由、博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思潮的鼓舞下,女权主义的萌芽悄然展开。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在自己的俱乐部发表了《女权宣言》,并且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女性虽然结婚后会归属自己的丈夫,但人格不能低于自己的丈夫。女性有自由脱离男性,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男人、女人具有相同的思维能力,不应以性别之分,使两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从各个方面迅速传入中国。在“五四”风潮的带领下,大批先进积极的西方女权主义的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使我国的人民和女性在不断地觉醒,以及不断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反抗。
(二)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是指以女性经验为主要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又被称为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女权主义主要为争取男女平等,其中包括追求经济平等、政治平等、职业平等和性别平等。具体来说,在工作中,女权主义者追求拥有与男性工作者相同的工作机遇;在政治方面,女权主义者追求与男性政治家拥有平等的发言权。换句话说,女权主义是女性为了摆脱父权制度,维护和表达自身思想的正当权利的产物,它让女性在残酷的社会中不再处于约定俗成的尴尬的“他者”地位。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是消除男女间的不平等。
1840—1925年,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她们强烈要求拥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力,在这一时期,男女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工作平等和心灵解放等是它的重要标志。
1960—1995年,是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者更为理性,相对于第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者少了一些不理性的偏激行为和语言。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同样希望打破现有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更希望建立一种良好的两性关系,并且,男女平等话题不再只存在于单个国家、单个行业领域或者单个年龄阶段,而是各个阶级、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人均可参与到这场正义的运动中来,女权主义真真正正成了一个全人类范围讨论的主题。在这期间,女权运动慢慢的渗透到文学、艺术、医学、科学等各种领域。科学家、医生、作家、教师、律师、舞蹈家、音乐家……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都有女性从事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提升女性地位,寻求一个真正的解决方式。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波伏娃被誉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人物之一,她所著《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第二性》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历史演变,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2015年11月,《第二性》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在科学界,居里夫人、屠呦呦等杰出女性也向世界证明着,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巾帼不让须眉。
二、女权主义在舞蹈中的发展
《诗经》中曾写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心如果有所感动,那么他就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就会发出感叹;如果感叹还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就会放声唱歌;如果大声唱歌还表达不了情感,那么他就用舞蹈来表达。可见舞蹈是人们最好表达情感的方式,它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历史,舞蹈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女性也用舞蹈来追求男女平等的地位,即男女平等。
(一)女性在舞蹈中卑微地位的体现
20世纪之前,女性处于被男性掌控的尴尬地位,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父权制为主的社会没有给予女性在舞蹈上表达自己情感的空间,舞蹈者多以被玩赏的对象存在,舞蹈艺术不是女性表达自我情感、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春秋时期的楚灵王便是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的意思是,楚王喜欢腰细的女子,宫中的女子为取悦楚王,不惜饿死也要追求瘦瘦的腰。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孙颖。从我国汉画像石、壁画及古代造型艺术中还原春秋时期的舞蹈《楚腰》,我们从舞蹈《楚腰》中,不难看出这个舞蹈大多用腰部的动作完成的,舞者动作信步摇曳,罗裙轻摆,纤细腰肢环佩叮当。舞者眼神扑朔迷离,顾盼生辉,仿佛能把欣赏者的魂给勾走了(图1为舞蹈《楚腰》)。
图1 舞蹈《楚腰》
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同样如此。西方芭蕾舞的足尖鞋,要求女性每次在跳舞的时候,将脚尖立起来,脚尖踮起后,脚与地面的接触减少,身体的不稳定性增加,女性便显得更加楚楚可怜需要男人扶持,这种病态的审美也是男权主义下的牺牲品。
舞蹈发展的前期,它处于一个尴尬的,被把玩,被观赏的地位。舞蹈服务的对象是男性。舞蹈的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吸引男性统治者的注意力和好感而创作的,而不是真实的抒发舞者内心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公元前600—400年,舞蹈的发展一直受到男权主义的制约,不能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女性在舞蹈中平等地位的体现
随着法国大革命后女权主义的出现,舞蹈家被给予一定表达情感的空间。舞蹈家可以自由的用舞蹈语言展现从女性视角感受世界的点点滴滴。舞蹈家进一步把目光转向自己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舞者们开始主动的思考社会状态,而不再仅仅创造为取悦男性观众而设计的舞蹈动作。女权主义舞蹈作为舞蹈种类的一个分支,带领一代舞蹈家在为追求男女自由、平等的道路上摸索前进。这样的舞蹈思想内容,也为日益枯燥无味的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权主义代表女性将自己特有情感体验作为主体打开了舞蹈艺术新视角,这就如万花筒中多棱镜般投射出缤纷多彩的图案。
中国舞者,特别是女性舞者,在接受了女权主义后,也渐渐具有女权主义的意识了,这些女权意识可以通过她们的舞蹈作品表现出来的。例如舒巧,从小接受传统舞蹈教育的她,在她早期的舞蹈作品中能强烈感受到为男性表演的痕迹,如《小刀会》、《宝莲灯》、《牛郎织女》等。但她在任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后,创作的《胭脂扣》、《玉卿嫂》等作品,让她内心的女权主义倾向逐渐表露了出来,与早期她表演的舞蹈有很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舒巧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封建社会这个大背景,表现坚强女性跟残酷世界顽强斗争的精神。
除此之外,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王玫老师,同样也是女权主义的践行者。《我心中的钗头凤》、《旧夜》、《似水流年》等作品都不遗余力的刻画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变化,王玫之后的作品《也许是要飞翔》和《雷和雨》等,又继续延续了这种女性的坚强和自立。《也许是要飞翔》中刻画的一个从失望,到绝望挣扎,最后努力坚强站起来的女性(图2为舞蹈《也许是要飞翔》)。《雷和雨》中通过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突出表现侍萍努力与不公社会的斗争。
图2 舞蹈《也许是要飞翔》
(一)《简爱》的简介
小说《简爱》是著名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创作灵感,创作的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经典文学作品。从小说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身上可以清晰看到她对生活不公的反抗,对爱情平等的追求,对经济上独立的追求。现代芭蕾舞剧《简爱》是由德国优秀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中国编剧喻荣军及舞美设计热罗姆·卡普兰等,以长篇小说《简爱》为创作蓝本,共同打造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中,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舞剧《简爱》以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运用简洁、考究、创意的舞美设计和唯美的现代芭蕾动作,刻画了简爱、罗切斯特和贝莎夫人三人截然不同的人物。舞剧不仅强化了简爱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独立坚强的性格特点,同样也表达了对贝莎夫人沦为男权主义的牺牲品的同情怜悯。上海芭蕾舞团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原著中的经典人物和古典风情,以及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恨交错的情感关系。
(二)简爱的爱情观
女权主义的爱情观概括而言就是自由和平等。所谓平等爱情,最基本的是需要外在形象和物质条件平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内在精神追求相同,心灵相通。在恋人之间,要有相同的精神世界和共同语言。
对于简爱来说,要求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平等,不掺杂地位、阶级和金钱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简爱努力消除和淡化她和罗切斯特在社会地位、财富拥有、外貌形象上的不平等的现象。简爱走过了一条掺杂着艰辛却又甜蜜快乐的寻找爱的旅程。
1.简爱对于平等精神的追求
在舞剧的开头,罗切斯特先生高傲的一个人穿梭于偌大的宅子里,双手背在身后,一个人从舞台前面走到后面,再从后面走到前面,一束白色的追光打在罗切斯特的身上,将罗切斯特的孤单和高傲表露无遗。罗切斯特下巴微扬,孤傲的巡视着宅子里的一切。大胆、机灵、象征着青春活力的简爱,总是忍不住想要跟这个古怪而又孤僻的男人打个招呼。舞剧中简爱用垫脚、探头、伸手三个简单的动作,四个八拍,就把她机灵、大胆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罗切斯特发现看到躲在幕后的简爱后,简爱先是腼腆地扭头一笑,然后把打招呼的手慢慢的放下,和观众有个眼神交流,合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简爱的开朗外向的性格就流露出来了。
简短的初次相见后,简爱不知不觉的爱上了罗切斯特,同样简爱的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气质吸引着罗切斯特。在随后的一场双人舞中,两人相互爱慕的情感表露无遗。简爱拉着罗切斯特的双手,一脚固定,一脚围着罗切斯特旋转,罗切斯特突然放开简爱的手,走向台边,走了两三步之后,忽的跑向简爱,抱起简爱。编导通过转圈、放手、牵手三个简单的动作,将简爱和罗切斯特难分难舍的感情表露无遗。
虽然罗切斯特是一个上流贵族,拥有显赫的财富,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精神非常空虚。而简爱象征着积极,乐观,自强的女性出现在罗切斯特的生活中,使得罗切斯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追求。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相互平等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简爱的性格、思想、精神无时无刻不吸引着罗切斯特,并且越来越吸引他,使得简爱最终和罗切斯特彼此相爱。这份平等的爱情显然也是对等级分明的资产阶级社会提出挑战和抗争。
2.简爱对于平等人格的追求
伴随着舞剧的发展,简爱在她和罗切斯特的婚礼上知道了罗切斯特已经结了婚,并且妻子是阁楼上的疯女人而且还活着的时候,简爱毅然地拒绝了罗切斯特。简爱在面对不是以平等人格为前提的爱情中,不能忍受降低自己尊严,把自己摆在女性低于男性,女性一定要顺从男性的旧观念的地位上选择爱情,这一做法强烈凸显出简爱的女权意识。
在舞剧的这一部分中,简爱的动作具有越来越强的反抗性,动作的幅度以及爆发力也比以前更强了,比如转圈、大跳以及高难度的托举技巧动作。例如在舞剧中,罗切斯特一而再,再而三的极力挽留简爱留在自己身边时,简爱运用大量旋转,跳跃的动作,一方面表现简爱心中对罗切斯特的不舍;一方面表现简爱对于命运不公的愤怒。虽然在舞剧的这一部分,音乐没有前一段那么激昂壮烈。但是,对于表达简爱心中对爱情平等自由的追求一点也不亚于之前。除此之外,简爱在这一段中没有像古典芭蕾中那么多“开”、“绷”、“直”的动作,反而动作多以扭曲的形态为主。例如,躺在地上一只手钩在头上,一只手钩在脚上;或者佝偻着腰,小碎步前进和后退。在女权主义的舞蹈中,邓肯曾提出“女性跳舞并不是为了愉悦谁、不是为了展现女性婀娜的胴体、更不是作为父权制社会中的‘他者’——充满肉欲的身体而存在。女性的身体已经成为了思想与灵魂的载体,女性跳舞是为了通过自己的肢体寻求自由精神,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而是为了向内找寻,寻找迷失的自我,实现自我的存在。”
简爱用舞蹈作为表达内心的方式,用舞蹈动作和外界交流、与世界对话,没有将神圣自由的舞姿作为男性的欲望观看、玩赏的物体。简爱因为贝莎夫人的出现而离开罗切斯特,并不代表她放弃了罗切斯特,而是表明简爱在追求自己所要的平等的爱情。在真正的爱情中是不能够有任何不平等的因素存在的。简爱抵制了金钱和地位的诱惑,这使得她的人格和尊严保持得完整无缺。
(三)贝莎夫人的爱情观
在《简爱》里,人们常会忽视那个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贝莎夫人。事实上,贝莎夫人是扭曲的、被压迫的、令人同情的形象。贝莎夫人并没有疯,“疯”只是她的一个面具。贝莎夫人就像另一个简爱,是简爱的潜意识里反抗男权主义的斗士,贝莎夫人一直在为被歧视的女性地位作斗争,为不幸的生活作斗争。分析贝莎夫人的特点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简爱》这部舞剧。由于简爱是未婚女性,对于婚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简爱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一直追求选择的爱情是平等,自由的。对于贝莎夫人而言,贝莎夫人作为一名已婚女士,她的婚姻是被父母包办的,所以贝莎夫人的爱情观与简爱有些许不同。贝莎夫人表现出来的爱情观是摆脱束缚自己的阁楼上的房子——传统的男权主义,以及反抗不公平的爱情——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
1.贝莎夫人对于自由的追求
在舞剧中,贝莎夫人对罗切斯特最明显的一次反抗是在罗切斯特回到卧室,脱下衣服,准备休息的时候。贝莎夫人一袭白裙从阁楼里偷偷的溜出来,在罗切斯特的床头放了一把火。一个失去理智的“疯子”为什么不烧管家、罗切斯特女儿或是其他人的房间,而是直奔罗切斯特的房间呢? 因为在贝莎夫人眼中罗切斯特是男权社会的标志,他代表的清规戒律、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传统的父权思想。从贝莎夫人周密的谋划、精确的行动,可以看出贝莎夫人作为女权主义者对这个不平等社会自由的渴望, 贝莎夫人的斗争大方向从来没有偏离过,永远直指剥夺她自由、毁灭她人性、把她置于野兽般境地的敌对男权。
其次,在舞剧中,贝莎夫人最明显的动作特点就是,出场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在足尖上完成的。例如:贝莎夫人出场时,立着脚尖,赤裸着大腿,披散着头发。身着一身白衣,一手轻搭着简爱,一手拿着一个白色的手绢,颤颤巍巍,跌跌撞撞如幽灵般游走于世间的女子,凄凉中透着悲伤。她为观众呈现着压抑到令人无法喘气的紧张和悲剧(图3为舞剧《简爱》贝莎夫人出场时剧照)。在贝莎夫人放火报复罗切斯特,准备烧房间的时候,贝莎夫人所有动作都由立着脚尖,变成了全脚掌着地的舞蹈,例如:放火时的大跳,奔跑,旋转。全脚掌着地的动作,也是对男权主义的反抗,这也从另一个层面看出来,贝莎夫人在反抗罗切斯特的压迫,在和男权主义作斗争(图4为舞剧《简爱》贝莎夫人反抗时剧照)。
图3 舞剧《简爱》(左一:简爱,右一:贝莎夫人)
图4 舞剧《简爱》(右一:贝莎夫人)
2.贝莎夫人对于平等人格的追求
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危害到来贝莎夫人的妻子的权利,因为贝莎夫人是罗切斯特合法的妻子,简爱对贝莎夫人来说是严重威胁到她婚姻的第三者,贝莎夫人有权利阻止丈夫第二次不道德的婚姻。
舞剧中,贝莎夫人对罗切斯特和简爱爱情的反抗表现在:当贝莎夫人在阁楼上看到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在楼下亲密的交流。贝莎夫人一人在阁楼上,无奈的为了发泄心中无名的怒火,一脚踮着脚尖,一脚奋力向外蹬。似乎要踹开这个束缚自己的牢笼,只怪这束缚她的牢笼太结实,单凭自己瘦弱的身子无法挣脱。接着,贝莎夫人用“错步”、“吸腿跳”、“转圈”等动作,在这个牢笼里,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错步”、“吸腿跳”、“转圈”几个动作的不断重复,也使得整个舞台场面此起彼伏,聚散有序,全场的气氛忙而不乱。
舞剧中,贝莎夫人对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最激烈的反抗:贝莎夫人破坏了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婚礼,放火烧了罗切斯特的宅子,并且自己葬身火海。贝莎夫人在这一段舞蹈中,更是连芭蕾舞鞋都没有穿,全场赤着脚,完成一些双起双落的跳,双起单落的跳,分腿跳等一些高难度,爆发力强的动作。这也暗示着,贝莎夫人彻彻底底的挣脱了男权主义,心无杂念寻找自己心中的自由。不仅如此,那一把火不仅使罗切斯特成为了残疾人,同时也让简爱知道了阁楼上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使得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放弃了对于简爱来说不公平的婚姻。所以可以看出,贝莎夫人的反抗是成功的。虽然贝莎夫人的结局是以悲剧结尾,像流星转瞬即逝。她控诉了旧传统的吃人教条对妇女精神与肉体的残害和桎梏,照亮了那个阴云笼罩的时代,冲击着女性的心灵。
四、舞剧《简爱》中女权主义经济观的表现
(一)简爱的经济观
“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成了女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认为真正的自我解放是女性要想改变这一生活状态,不但必须勇敢地走出家庭这个小天地,进入被社会承认的生产劳动部门,进而获取法律和政治上的同等权利;还要接受并主动面对女性作为“人”这个个体的权利,利用并发挥女性特有的存在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进步献出一份力量。即经济上的独立是女性自我解放的前提条件,而文化思想上的独立是获得解放的必经之路。
女性如果想要从本质上摆脱男性的束缚和压迫,就必须在经济上彻底地与男性决裂,只有自身的经济独立才能使女性的解放与自由成为可能,并且实现现实中的自我独立,实现事实中的真正平等。简爱对经济的观点就是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做到经济独立而不是依附于别人。
1. 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表现
虽然舞剧中没有交代简爱的身世,但是可以从书《简爱》中可以知道,简爱出生在一个原本温馨的牧师家庭中,可是父母因病在一个月中相继去世。在父母离世后,寄住在生活稍微富裕的舅舅家里,不幸的是不久后,舅舅也因病去世了,舅妈觉得简爱加重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便把简爱送去了洛伍德寄宿学校,简爱从此就成为了一个孤儿。
幸运的是,在学校里,简爱遇到了海伦和谭波尔。她们使得简爱从成为孤儿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重新拥抱社会。
从洛伍德学校毕业后,由于童年被舅妈因经济原因遗弃,她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得到一份工作,有经济基础,才能不被人欺负,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简爱决定像她的老师谭波尔小姐一样,成为一名老师,每月获得应有的稳定的收入。最后,她去了罗切斯特庄园,当罗切斯特女儿的家庭教师。舞剧也是从简爱来到罗切斯特家中做家庭教师这一幕开始的。
舞剧《简爱》伴随着一段低沉的声音中拉开帷幕的。简爱身穿一件朴素的格子裙,提着行李箱,从舞台的左后方坚定的走进人们的视野。虽说舞剧《简爱》是一部芭蕾舞剧,但是编导在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并没有让简爱像平时立着足尖行走,反而是让简爱全脚掌着地。通过这样的处理,让简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形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2.简爱对于经济平等的追求
图5 舞剧《简爱》(左一:罗切斯特,右一:简爱)
当庄园被贝莎夫人的大火烧毁后,罗切斯特也由原来吃喝不愁的高富帅沦落为一贫如洗的残疾人时,简爱又回到了罗切斯特的庄园。简爱从舞台后面缓缓地走出来,看着被火吞噬后物是人非的庄园,往日的回忆涌上心头,伫立在断壁残垣的废墟前,踟蹰不前。罗切斯特庄园的老管家看到简爱后,带着简爱找到了一个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行走的罗切斯特。舞剧中,简爱从罗切斯特的手中接过他的拐杖,放在地上,激动地抚摸着他的脸,牵着罗切斯特的手,翩翩起舞(图5为舞剧《简爱》简爱和罗切斯特重逢的剧照)。这段双人舞中,明显可以看出来是简爱主动带着罗切斯特跳的,简爱牵着罗切斯特的手旋转,前进。仿佛要让罗切斯特知道,现在的简爱已经真真切切的回到了他的身边,就像罗切斯特的左膀右臂,并且希望帮罗切斯特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大火后的罗切斯特在容貌方面已经大不如从前,经济方面也变得一贫如洗。这时的简爱毫不迟疑的与罗切斯特结了婚。简爱和罗切斯特这种建立在平等经济和爱情上的感情终于使他们完美地走在一起,只有这样平等且不附加经济的结合才能让爱情永葆青春,让婚姻生活更加美满!
(二)贝莎夫人的经济观
虽然舞剧同样没有交代贝莎夫人的身世,可是在舞剧中段,穿着华丽的贝莎夫人的哥哥来参加罗切斯特的晚宴,可以看出贝莎夫人家庭经济实力雄厚。在《简爱》中是这样描写的:贝莎夫人出生在西印度群岛,一个富裕却又爱财如命的种植园主家里。反看罗切斯特,虽然罗切斯特出身高贵。但是罗切斯特不是家中的长子,不能继承遗产,父亲怕他一无所有,便极力撮合他和贝莎在一起,贝莎夫人带着三万英镑嫁妆,使得罗切斯特在婚后成为吃喝不愁的大庄园主。在这样不平等的经济前提下,贝莎夫人和罗切斯特的爱情走上了一条充满悲剧色彩的不归路。
图6 舞剧《简爱》(左一:简爱
然而,罗切斯特却因为种种原因,将贝莎夫人锁在阁楼上。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待遇,贝莎夫人心怀愤恨决定将之前给罗切斯特的三万英镑嫁妆收回。在贝莎夫人火烧罗切斯特庄园一幕中,编导用红色作为这一幕的主色调,群舞演员身着橘红色的服饰,仿佛火焰一般在全场乱序的奔跑,一张巨大的血红色的红纱悄然蒙住了贝莎夫人,贝莎夫人在纱里,如同她可以操控一切火焰的走势、大小,最后那一场大火中,贝莎夫人将婚前给罗切斯特三万英镑全部化为灰烬。最后从舞台上方飘下的白絮,不仅象征着贝莎夫人随着这场大火,消逝在火中,同时也象征着罗切斯特数以万计的家产烧为灰烬,随风飞扬(图6为舞剧《简爱》贝莎夫人被火吞没的剧照)。
这里同样也看出了贝莎夫人一直在为不公平的地位作斗争。社会风云变幻,研究贝莎夫人的形象,以及贝莎夫人意义是希望可以给这个社会中仍然处于水深火热,受压迫的女性反抗的勇气。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舞剧《简爱》中充斥着大量女权主义的色彩,编导从女性的视角入手,通过展现简爱、罗切斯特和贝莎夫人错综复杂的感情线,刻画了两个为生活艰苦奋斗,努力消除男女性别差距的女性。诚然,在消除男女性别差距的道路上简爱是成功的,然而贝莎夫人作为这部舞剧下男权主义牺牲品的悲剧人物,作用不容小觑。
回首女权主义的发展,用女性主义思维和视点看世界,使得舞蹈打破了原有枯燥乏味的圈子,开拓了舞蹈发展的新空间。舞蹈它以自身魅力,悄然提高了女性地位,丰富了世界女性艺术。它不仅使女性在舞蹈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也使舞蹈艺术更加发展和壮大。
[1]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付悦,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
[2] 西蒙娜·波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
[3] 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M].张本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
[4] 于晓晶.爱情·尊严——由顶楼上的疯女人解读简·爱性格[J].科技信息,2009 ,(15).
责任编辑:吴惠娟
2095-4654(2017)02-0114-07
2017-01-03 基金项目:2016年湖北科技学院校内培育科研项目(2016-18X021);2015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097)
J7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