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中心转移的历史文化成因探微

2017-05-17王欣

艺术评鉴 2017年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王欣

摘要:作为人类音乐实践最灿烂的成果,歌剧发展必定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特定文明有着深刻联系。如何透彻研究歌剧,必定要借鉴音乐社会学的方法,肯定社会历史文化对歌剧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本文结合歌剧中心的六次转移为线索,从历史文化等非音乐的社会发展角度探讨歌剧发展问题,来更完满认知歌剧发展。

关键词:歌剧中心 历史文化 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58-04

歌剧在艺术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纵观歌剧的发展历程,如在佛罗伦萨诞生,在威尼斯和罗马发展,在那不勒斯成熟,在意大利与法国繁荣等,它的推动不只局限在单纯音乐家的创作角度,而且受制于音乐家所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从音乐社会学角度来看,“音乐和音乐生活是社会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如果音乐不进入社会,他們甚至不会存在。因此,研究音乐的社会制约作用,就是研究社会现实中的而不是在它之外的音乐。”①。就此观点分析,音乐家在从事音乐活动中不是绝对自由的,在一定程度上必定受到历史潮流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并且通过社会传播方法,既影响了艺术家,又影响了艺术的文化环境。只有对歌剧发展的深层根源、背景以及隐藏于史实背后的各种因素的求索,才能对歌剧发展历程作整体深入的把握。

一、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

1.意大利的文化繁荣为歌剧诞生提供前提

16-18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及文化圣地。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意大利北部诸城市早在14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快速增长,如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在16世纪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增长,城市繁荣。这为音乐盛世的到来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意大利曾是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区,“意大利人始终保持一种信念,即以古罗马人后裔自居,当然他们也是罗马文化的继承人。”②这使它虽长时期遭受入侵,但却是保持古典文化最多的地方。再次,国家四分五裂的状态和长期的政治不统一,使罗马帝国和教皇丧失了政治领袖的地位,为文化繁荣创造了政治前提,独立的各城市也为各种新思想提供了自由传播的空间。

2.文化赞助人制度为歌剧的诞生提供支持。

繁荣的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的金融商业和艺术文化中心,孕育了近代的文艺复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城邦的钱财并不受君主控制,而是掌握在上层贵族的手中。梅迪奇家族的开创者是工商界巨头,整个家族统治该城300年之久,深刻的影响了佛罗伦萨。他们大力资助当时的学者和艺术家们翻译古代文典,吸收古典形式,模仿古代创作。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化赞助人制度,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所追求古典理想将化为泡影,其歌剧的诞生也失去支持。

3.卡梅拉塔会社是歌剧的拓荒者

那时的佛罗伦萨,音乐是社交生活的重要部分。欣赏古典艺术的作曲家尝试着各种音乐试验,使之成为节日庆典中露天演出的补充。“卡梅拉塔会社”是由一群受金美第奇家族资助的贵族青年创建的,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问题,它的成员涉及文学艺术各领域,其宗旨是为音乐发展探索新路。艺术家们以古希腊悲剧为参考,认为音乐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创造一种歌唱与文学相互和谐渗透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文艺保护主义及梅迪奇宫廷的资助,为这些革新者提供了实践这种新艺术的机会,也使得音乐在作品创作、体裁发展、写作技法等内容上进行革新有了内在联系。

作为歌剧处女地的拓荒者,卡梅拉塔会社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尼》于1597年在宫廷上演,成功轰动了佛罗伦萨。这部歌剧虽然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其创作思想受到“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着力于恢复古希腊戏剧的精神。它确立了歌剧的形式,为后来歌剧的发展开辟道路。虽说没有当时艺术赞助制度的大力支持,就不可能有歌剧诞生。但涉及歌剧发展中是否真正解放艺术家的创作,这也不尽然。这部歌剧最后结局就因受艺术保护人的喜好和审美观,而改成了喜剧结尾。同时,这部歌剧虽受行家认同,但随着宫廷喜好很快转移,之后的30年很少有新作问世。歌剧的中心开始向罗马转移。

二、歌剧在罗马和威尼斯依次成长

1.上层教会的支持使歌剧中心转移至罗马

成功的歌剧很快流传到罗马,当时的罗马有着大量热爱豪华艺术的贵族阶层,并且是天主教会及教皇的御驾驻地,教会上层赞助人的审美主宰了罗马歌剧舞台。其中,教皇乌尔班八世对罗马歌剧保持领先地位产生了很大作用。他热爱艺术并大力支持歌剧,他的侄子在王宫里修建了大型歌剧院,并研制了表演舞台上的机关布景等。

由于罗马浓重的宗教氛围,其歌剧题材大多来自古代帝王英雄,并偏爱严肃的宗教道德说教,音乐形态多为说白式的单旋律,舞台设计追求阔绰壮观的效果,以满足贵族的虚荣心。演出场所只限于宫廷,成为王公贵族的娱乐特权。1634年在罗马歌剧院开幕典礼上演出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就描写了中世纪一位罗马“圣人”宗教说道的故事。1662年上演的《阿多内的锁链》是典型“罗马式”风格的歌剧,它舍弃了部分枯燥的宣叙调,具有了歌剧前奏曲,这是歌剧序曲的雏形。此时罗马歌剧舞台效果豪华富丽,迎合又取悦了教会与贵族阶层。晚期罗马歌剧《奥菲欧》虽采用时髦、怪诞的流行素材引起当时罗马歌剧舞台的轰动,但由于日益严重的贵族化倾向和主题的局限性,在竭尽奢华中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同时,伴随着巴尔贝尔家族的败落,罗马歌剧逐渐淡出舞台。而此时随着威尼斯城市的繁荣,歌剧在其舞台上大展雄风,成为新的歌剧中心。

2.商业繁荣使歌剧走入市民阶层,威尼斯为歌剧成长提供广阔土壤

“威尼斯是意大利歌剧茁壮成长的地方,这个著名艺术胜地、商业中心和旅游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广大喜爱娱乐的市民阶层。”③圣卡西亚诺剧院是威尼斯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它的运作不依靠艺术保护人的赞助,而是依靠上座率自负盈亏,因此歌剧开始走出少数贵族的沙龙,舞台花费成本开始克制,并且开始考虑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受到广泛市民的青睐。同时,剧院向公众售票、公开演出的成功经验,被贵族们的纷纷仿效。直到17世纪末,威尼斯已经拥有了十多个专门上演歌剧的剧院,成为意大利歌剧茁壮成长的重地。蒙特维尔第的许多歌剧都在这些歌剧院上演,为之后的威尼斯歌剧学派奠定基础。

此后半个多世纪,歌剧不再仅属于宫廷而成为大众的歌剧。剧场也不再被设想为一种罕见的、巨额的奖赏场所,而成为一个公众的、可以获利或消遣的商业场所。在这里有大批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剧作家开始为歌剧院创作歌剧。其场面虽有时也显得奢华或夸张,但舞台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来衬托剧情。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新中心。

三、那不勒斯歌剧新流派使意大利歌剧趋于成熟

17世纪下半叶,那不勒斯出现的以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为代表的新歌剧流派使歌剧艺术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他提导的标准化歌剧统治了欧洲舞台近一百年,使那不勒斯成为新的歌剧中心。

1652年,菲比·阿莫尼奇旅行剧团把威尼斯歌剧带到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17世纪末,赞助歌剧的贵族们在自己的宫殿里有剧院,公共剧院也得到扩建,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日益繁荣。1708年,自小就是音乐天才的斯卡拉蒂,受到邀请去那不勒斯宫廷写作歌剧。他在移居那不勒斯前,就曾在瑞典王后和红衣教主赞助下写过4部歌剧。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演出模式是先在宫中上演再到公众剧院,而且当地人喜爱用方言演唱的喜歌剧。斯卡拉蒂在创作歌剧时受其影响,他清晰地分开宣叙调与咏叹调,开始强调咏叹调的优美,美声演唱技巧以及为歌唱服务的管弦乐。同时,他完善了歌剧序曲的三个构成部分,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民族性及风格特点,使其歌剧艺术达到顶峰。

四、欧洲社会动荡及启蒙运动使歌剧在意大利与法国繁荣发展

随着17世纪近代史拉开帷幕,英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法国胡格诺战争结束后,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政。路易十四当政初期,采取重商、奖励民族工商业等政策,使得法国国家经济达到鼎盛,成为欧洲头号强国。但比较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却加强了控制。比如,经过30年战争的德国经济文化陷于落后状态。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衰落,其文化失去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统治地位。因此,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渐渐成为主角,开始强有力的影响意大利文化。此时,法国歌剧在艺术保护人路易十四全力支持下,由意大利人巴蒂斯特·吕利创作出独具法国风格的芭蕾舞和戏剧因素熔于一炉的抒情悲剧;英国王室热衷意大利的歌剧,但不重视本国歌剧。第一部民族歌剧《狄朵与埃阿斯》直到 17世纪末才从本国的假面剧传统发展而来。17世纪的德国一直饱受灾难,歌剧的发展相对迟缓,直到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的出现,才有了本国的歌剧艺术。

1.启蒙运动思潮带来的喜歌剧之争使意大利依然立于世界歌剧舞台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其他国家的歌剧总风格维持了很长时间,意大利出现的具有强烈改变趋势的“正歌剧”,使意大利歌剧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中迅速发展起来。它为歌剧的角色语言和剧情发展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基本规范。

但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中产阶级地位的提高致使欧洲阶级构成发生改变。随之产生的倡导理性的启蒙运动,也使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发生深刻变革。艺术保护人的赞助日益减少,新一代听众开始形成,并参与到音乐会及歌剧的策划中。歌剧受其社会思潮影响,开始更多的考虑普通人感情,音樂语言也从描述天上众神或达官贵人的繁冗故事向“自然的人性”方向改变。因此,符合王公贵族审美情趣的正歌剧旧风格日益落寞,代表平民清新质朴情趣的喜歌剧开始涌现。第一部喜歌剧《管家女仆》正是取材于日常生活,音乐活泼悦耳,大受听众喜爱。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的时代特征是“世界主义”,其生活和思想的国际化现象影响到音乐界。各国的音乐家、音乐活动十分活跃。《管家女仆》在巴黎的首演引起“喜歌剧之争”,大大促进了喜歌剧的成长。其中格鲁克进行的意大利正歌剧改革影响深远,使当时意大利歌剧艺术焕然一新,活跃在18世纪的歌剧舞台上。

2.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成为欧洲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宗教,文化等思潮的并存使歌剧音乐风格发生改变,繁多而活跃的歌剧创作使巴黎也成为了欧洲歌剧的新中心。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表面上虽具民族风格,但事实却处于意大利音乐的阴影下。随后法国兴起的民族运动以及思想文化界的活跃,产生了反对古典模式的浪漫主义,其对传统权威的挑战,终结了法国音乐的意大利化倾向,也影响了19世纪的歌剧艺术。

19世纪上半叶,法国歌剧不仅受到革命动荡,中产阶级解放和拿破仑帝国城市文化生活等历史文化环境影响,还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浸润。浪漫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本能超越理智、想象夸张超越严谨沉静的形式,鲜明个性取代共性,是社会文化审美的总趋向。因此,两种不同模式的歌剧出现在巴黎舞台上。一种“喜歌剧”,它以轻松愉快对白代替宣叙调的;另一种是“大歌剧”,它以雄伟壮丽音乐从头至尾的贯穿。这种大歌剧的诞生,体现了当时法国人的审美情趣,其最直接原因是满足当时实力膨涨的中产阶级,他们喜欢壮观场面和崇高精神,又寻求感官刺激和娱乐的需要。

19世纪中叶,工业社会的繁荣推动了科学实证主义的发展。法国的歌剧开始被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影响,出现一种新型“抒情歌剧”。它避免了大歌剧的豪华,强调用朴实真挚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普通人的情感,题材也多取自于文学名著,成为人文主义发展的结果。例如,比才的《卡门》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可以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的顶峰。

总之,音乐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它只存在于人的关系中。“一首音乐作品,从它的创作到它的具体实现,由创作和实现发生的地方的社会环境所制约。”④只有我们把歌剧放入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在社会反映和时代见证下,从非音乐社会环境出发,沿着歌剧发展中心迁移之路,才可全面理解歌剧,沐浴歌剧发展的光辉历程。

注释:

①[美]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周耀群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②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③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上海音乐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④[美]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第109页。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