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原则下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盲目攀比问题研究分析
2017-05-17
摘 要:当今社会,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过度攀比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后果令人担忧,将会严重阻碍现代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过度物质攀比问题的成因、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等,提出早期干预建议,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理性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过度攀比;成因;伦理分析;策略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有一些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并且由于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心理。从衣着、学习、家庭到昂贵的电子产品来看,处处都体现出青少年的攀比行为。许多青少年对艳丽的着装和别人追随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而不断效仿、攀比,以获得优越感。过度的攀比则是一种偏差行为,尤其是过度物质攀比。过度的物质攀比不仅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使自己丧失纯真的友谊,严重阻碍着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分析青少年过度物质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从伦理学角度探究其本质以及早期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干预等问题。对过度物质攀比的青少年加以积极及时的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问题聚焦
1.概念界定
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不限于负面。
2.类型
①攀比可以分为盲目攀比和理性攀比。理性攀比指的是正向积极的比较,而盲目攀比则与之相反,②物质攀比和精神攀比。物质攀比的对象是各种物质的比较;而精神攀比往往是偏向于积极的品质、精神状态。文章所要研究的是青少年群体中的盲目物质攀比问题。
3.产生原因
(1)虚荣心作祟。盲目攀比是人们的虚荣心在行为上的表现之一。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这都是虚荣心的表现。青少年过度攀比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他们为了取得荣誉、引起普遍的注意以及证明自己优于或平等于别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和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渴望自己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能有很好的表现,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2)同伴群体的无形压力。在学龄期,同伴群体对儿童建立自我观念、发展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由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广泛,大多局限于与同伴群体的交往中,所以,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个体在外貌、家庭背景、智力、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往往比较受欢迎,这就给那些自身条件不突出的青少年带来无形的压力,常常导致青少年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以证明自己与其他人同样優秀,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嫉妒心理。
(3)自我认知不足。盲目攀比往往是青少年对自己认知不足的表现,他们只看到别人身上拥有而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或特质,却忽略了自身具有的闪光点。
(4)社会环境影响。现代社会,攀比风气愈演愈烈。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难免会近墨者黑。市场经济作用下的中国,有些人更加注重功利,青少年未能在经济大潮中把握住自己时,就会沾染成人世界的不良习气,失去价值观的正确指导,变得喜欢盲目攀比。而且,学校的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必不可缺的素质教育。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5)家庭教育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很多父母自身爱与他人攀比,比吃,比穿,比孩子,这些无疑会给子女带来不良示范。还有很多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会满足孩子的全部要求,纵容孩子,因此,有了父母物质上的过度资助,青少年才有了攀比的条件。
三、社会工作的策略
(1)父母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家长教育成长小组活动,召集那些出现盲目攀比问题的青少年父母成立学习小组,一起来解决孩子盲目攀比的问题。通过小组活动,父母可以改变以往的惯性教育模式,加强青少年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社会工作者应让父母知道,家庭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这并不是爱,而是不负责任的纵容。应该给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关心和理解,积极赞美,而不是总是拿他和别人比较。另外,对于自身具有盲目攀比行为的家长,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他们,避免再次将盲目攀比的行为和心理传递给孩子。
(2)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一个倡导者的角色,代表学生与学校谈判,要求学校开设心理方面的教育课程。另外,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使教师在教授学生课业的同时,仔细观察学生,提早发现学生的盲目攀比行为,并加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3)青少年群体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干预青少年的盲目攀比行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有问题的青少年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中。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攀比的原因,宣泄消极情绪,酝酿积极情绪。并制定一系列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悦纳自己、欣赏他人,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的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小组活动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欣赏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找到盲目攀比情况严重的青少年个体,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对青少年盲目攀比的行为进行干预。可以运用系统脱敏法、理性情绪治疗中的ABC理论等。所达到的目标和小组工作的目标即是改变青少年的这一偏差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社会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联合政府机构开展不盲目攀比的宣传活动,告知人们盲目攀比的危害以及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等,以削减社会中的攀比风气。
四、伦理反思
应用伦理原则反思青少年过度攀比问题。
1.应用最大善原则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的观点,最大善原则要求我们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善。而青少年群体中的过度攀比行为无法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善,它不仅不利于青少年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给其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过度攀比是不道德的。
2.应用平等尊重和黄金律
每个人都是有内在价值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应被有尊严地对待,而不是被当成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每个青少年都是平等的,虽然在外貌、性格、家庭、学习等方面存在外在差异,但都应该得到平等、有尊严的对待。那些盲目攀比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的不满,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就体现了其价值观,有违伦理学中平等尊重的原则。青少年的友谊相对比较纯洁,不含太多功利因素。而过度攀比会影响友谊的发展,不能平等地看待同伴,而是将对方当作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这不符合平等尊重和黄金律。
3.应用关系原则
应用关系原则把行为对相关人的关系的影响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依据,认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了使生活增加价值和意义。过度攀比会使他人对青少年产生不信任感,会疏远其关系,造成在某些无谓的方面产生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双方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而不是真正的友谊。运用这一原则可以判断出过度攀比行为对过度攀比的青少年和其攀比对象的关系建立具有破坏性,因此是不道德的。
4.应用共同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把行为对行为所涉及的共同体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认为那些有碍共同体认同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学校是一种道德共同体。一所学校是围绕一定核心理念建立起来的机构,青少年所在的初中、高中学校,都是以追求真理和知识,追求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的。而青少年过度攀比的行为扰乱了共同体的秩序。因为过度攀比的青少年会花费很多时间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这种明争暗斗中,忽略了其他方面,如集体的团结、成绩等。无法按照集体追求和共同学习生活的价值形成友谊,不利于共同体的发展。所以按照这一原则,过度攀比是不道德的。
5.應用品格发展原则
按照品格发展原则,我们的行为结果是使自己成为某种类型的人。这一原则认为,以不道德的方式行事最终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伤害自己,根据行为所给自己带来的利弊来评判行为。过度攀比的青少年,由于过度攀比,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只关注外在而不关注内在的、爱慕虚荣、不合群的人。这些都会伤害到自己,不利于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过度攀比的青少年只在乎结果,忽视了道德对自己的影响,在道德上迷失了自己。过度攀比的行为和过度攀比的心理,不利于品格的发展,在某些时候,会使青少年做出愚昧无知甚至违反法律的事。
五、总结
改变青少年盲目攀比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多关心青少年,仔细观察青少年,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支持和疏导;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分论分,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社会应该避免将不良风气传染给青少年。我们可以转移青少年攀比的兴奋点,将攀比引向良性竞争。成绩是一个合理的攀比点,因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告诉他们成绩上的胜利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胜利。
总之,我们要及时指导青少年改变攀比心理,使其不会本末倒置,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J].少年儿童研究,2003(9).
[2]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 克服攀比心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3]沈贵鹏.青少年攀比:亦忧亦喜的成长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4]屈智勇,邹 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5]路继初,罗 军.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青年研究,1999(11).
[6]邹根生.当代中学生消费观剖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