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问题探索
2017-05-17
摘 要:农村集中供养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对农村五保供养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指出农村集中供养存在资金不足、供养生活水平不高等关键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政府;管理
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相关理论源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第53条指出,五保供养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二、当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面临的困境
1.资金不足,供养生活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不够快,财政投入有限,资金来源主要是五保供养金和城乡低保金,因此集中供养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
2.管理水平不高
在前期管理人员选拔中把关不严。管理人员缺乏护理知识、专业背景,绝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致使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3.没能有效关注供养对象精神生活
农村养老院的供养对象,由于长年一人独自生活,或因身上病患,形成孤僻、压抑、苦闷且固执的特殊心理,他们往往更需要精神慰藉。但农村养老院的绝大部分资源都倾向投放在提高和保障五保对象基本物质生活上,致使供养对象精神生活匮乏。
三、農村五保集中供养困境成因分析
1.融资机制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发展水平有限,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基本上是由区县地方配套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两个部分组成。虽然国家提倡集中供养标准应该“不低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以当前融资水平来看,其目标显然难以实现。
2.管理落实不到位
笔者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较为笼统,内容单一,且对于因执行不到位应采取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相关规定,有制度形同虚设之嫌,以致无法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村集体本身对五保群体关注不够
当前各村都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工作重心基本都放在通水、通电、通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少有村将本来就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集体供养对象的供养设施、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条件这些难以出政绩的工作上。
4.村民个人互助意识不强
在普通村民看来,农村五保户属于国家供养人员,衣食住行理应由国家负责,村民个人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救助。另外,相当一部分供养对象由于接受了国家给予的救助,放弃了自力更生的想法,对于这些不劳而获者,普通村民更加认为没有理由对其进行救助。
四、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出路与对策
1.制度上要对保障内容作出明示
衣食方面,应规定集中供养人员一日三餐伙食的基本标准,及春夏秋冬各配套衣物数量;住宿方面,要规定人均住房面积,在居室内应必备哪些基本设施;医疗方面,应规定常备药物种类及数量,明确定期专业医疗人士入院提供医疗服务。
2.加大资金管理以及财政投入力度
笔者建议提高集中供养融资层次,由市级以上地方政府承担供养资金供给的主要责任,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县区、乡镇政府也应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进行匹配性补贴,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切实承担五保供养责任。
3.完善养老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配备优良的管护队伍;其次,加大敬老院管护人员的护理业务培训力度;最后,还应从日常管护向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交流转变,发挥院民在敬老院管理过程中的自治作用,提高院务民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 团,张时飞.当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4(3):217-223.
[2]杨光明.合肥市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