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研究
2017-05-17董有平
董有平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初中留守儿童。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思想比较叛逆、追求个性独立,容易出现各种教育问题,需要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结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现状,为如何改善初中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无法跟随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者从事相关活动而留在家乡经由代理监护人管理和照顾的没有成年的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在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作为三农事业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留守儿童中,初中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基于初中生复杂的心理、生理和成长学习问题。为此,文章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完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成长教育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学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纪律、行为习惯较差。很多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在学习上的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纪律性差,没有自主完成作业的意识,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一些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好,存在打架斗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第二,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三,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考核片面集中在成绩上,忽视了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理发展上不够成熟,对待事物缺乏辨证思考、分析的能力,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这些留守儿童出现的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的纠正。
(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力度不够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经由隔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隔辈人对留守儿童往往充满了溺爱,认为只需要在饮食和穿戴上给予留守儿童以关心就可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四)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生很少利用业余时间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向父母主动汇报和述说自己的学习成长问题。父母长期不在他们的身边,缺乏了对儿童温暖的家庭教育。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初中学校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教育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拉近自己和留守儿童的距离,争做留守儿童的“好朋友”。我校八年级有一个学生是留守儿童,这名学生一言不发,平时的课外活动也无法融入其中。教师看到这种现象之后,了解到这名学生的家长工作,原来学生的家长长年外出工作,每次听到他成绩下降的消息就会对这名学生严加训斥,由此导致学生的心里孤僻和情感孤独。之后,教师经过对他的观察发现他的行动处处维护家庭、照顾家庭,甚至因为别人嘲笑自己母亲和别人大打出手。在事情发生之后,教师没有立刻训斥这名学生,而且批评了其他学生,让这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二)加快建立留守儿童家庭信息卡,定期和家长沟通
初中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去向、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儿童家庭详细地址等。另外,教师还需要定期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向家长讲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包括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并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家长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方法。教师在得到家长对这名学生学习成绩过度在乎,甚至不惜诋毁学生的自尊心情况之后,及时和这名学生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告诉家长不应该以成绩好坏衡量学生,而且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孩子。
(三)拓展农村学校职能,让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
学校需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教育结合,在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教育的情况下,从多个角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家庭教育,表现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空间。针对班级学生孤立这名学生现象,教师在晨读期间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告诉他们不应该鼓励班级上的留守儿童,而是应该更加关心父母离家在外打工的同班同学,积极主动带领他们融入到班集体活动中。在教师善意的指点下,班级学生开始主动邀请这名学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长期发展下去,这名学生性格也不再向以前那样孤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比一般的儿童存在更多成长教育问题,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情感更加细腻、复杂、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为这些留守儿童予以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多表扬和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并调动学校一切力量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2-12+188.
[2]段成榮,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