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树自然生长
2017-05-17殷恕
殷恕
按傳统说法,我家是一个标准的“寻常百姓家”,三口之数,不富不贵,但衣食无忧;我家又是一个典型的“空巢家庭”,儿子赴美读硕博已6年,留下两个退休老人相濡以沫。但一家人和乐,经常视频聊天。
从重庆到纽约,直线距离12 000公里;但家人之间,心理却是零距离。儿子对我们的爱,不用说话也能感受出来。去年八月,我们老两口同时腿受伤,他无意中在视频中瞥见,二话不说,直接买机票飞回重庆,将整整一个月的宝贵暑假,用来照料父母。
家风如何影响孩子成长?见仁见智。而我们家就是:让小树自然生长。
我在云南滇西当过兵。云南边陲的热带雨林,给了我启迪。那里大树参天,植被茂密,万物野蛮生长,构成迷人的原始生态。没有园丁,没有领导,没有哲学家,没有任何人为地干预,草木们活得健康自在,晒太阳,沐风雨,顺便荫庇了一方红土。
倘若把孩子比喻成其中一棵小树,他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长得葱郁?我思忖,无非就是接受大自然的所有恩赐:阳光、土壤、水分、空气。更关键的是,杜绝人为的强迫因素,譬如砍伐、修剪、嫁接、施化肥、施农药、根雕、木刻……否则将无法长成参天大树,顶多是一株病梅。
而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野蛮其体魄
我特别欣赏一句格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在我们家,体育锻炼是一种生活方式。儿子从小就被我和他妈妈带着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足球、田径、乒乓、羽毛球、游泳、登山……记得儿子7岁时,被选进了市少体校游泳班,在外地冬训。那天,我们悄悄去看他,下雪天,很冷,见小家伙穿着泳裤,瑟瑟颤抖着,往冰凉的泳池里跳,他妈妈一下子就哭了。
后来儿子爱上了足球,这一点令我有些窃喜。因为我认为,男孩子不爱足球,如同女孩子不爱美,是不正常的。为了对儿子的兴趣表示支持,我们为他在足球用品专卖店买了阿根廷10号蓝条衫——那是绿茵天才马拉多纳的球衣。
儿子好喜欢,睡觉都不愿脱。他妈妈好心痛,那时的180元,够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费了。
记得他上高二那一年,我和作家莫怀戚发起了一场“父子足球赛”:由三医大一群年过半百的老战友,对阵年轻的儿子们,妻子们当拉拉队。结果,父亲队败了。我们一边气喘吁吁,一边却暗自高兴,那该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复杂感受吧?
足球和游泳,伴儿子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
在上海念大学时,他爱上了龙舟运动,成为校龙舟队桨手,经常去外地高校参加比赛,晒得像个非洲黑娃。在美国深造时,他喜欢上了拳击和格斗,特别热衷于有点血腥的终极格斗(UFC)——虽然没当过兵,却是一副武夫形象。
总之,运动令他变得身材挺拔,宽肩窄腰,肌肉发达,在水中犹如鲤鱼,在绿茵场上犹如猎豹。
他说在美国高校,“书呆子”是被人看不起的,橄榄球场上的四分卫才是校园偶像;在中国,却是功课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多青睐,所以眼镜男、豆芽男、宅男满校园都是。
体育精神的缺失,或许是中国青少年缺乏冒险精神、协作精神、创造力和抗打击能力的重要原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得男子汉。
文明其精神
对中国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那是教育制度有问题。但在我家,会尽量化苦痛为力量,化沉重为轻松。孩子喜欢的,就扩展其兴趣;他厌倦的,弃之不足惜,绝不强加于人。
也因为如此,我们曾给他报过N多兴趣班,有国画、朗诵、电子琴、武术、作文、奥数……钱和时间花了不少,最终发现,他只对足球真正感兴趣。我和他妈妈就安慰自己:没准这些看似无用的熏陶,“随风潜入夜”,化作了他的综合素质呢?
不过,儿子对书籍是真感兴趣,这是家中氛围熏陶的结果。
我和他妈妈都喜爱看书,经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们还热爱写作,尤其夜深时,常以键盘敲打声给家人伴梦。父母的书卷气,可以形成气场,让孩子也慢慢爱上“手不释卷”。我家有书房,收藏了数千册图书。按照国人传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点藏书量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求知的少年,也够他啃好些年了。
客观地说,儿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是在中学时期养成的。那时他住校,学业“压力山大”,一位他很钦佩的优秀女生,偶尔与之交谈,才发现对方的知识面之丰富,与自己的孤陋寡闻形成了鲜明对比。男孩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打击,知耻而后勇,他开始发奋读书。那几年,他着实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开拓了眼界,充实了灵魂,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出乎意料的是,儿子最爱看的书,竟是《三国演义》,他起码看了4遍以上,连写作文都古话连篇。不是说“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吗?红楼中的脂粉气,他不沾也罢;三国里的机谋权术、纵横捭阖,他小小年纪,怎会如此痴迷?我们也弄不懂。
此外,他还爱看曾国藩、村上春树、卡耐基的书,以及探险、科幻、悬疑、环球旅行方面的书。他甚至在学了英语后,读了很多原版的英语书籍。后来通过英语培训和看英语书籍自学巩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取得了去美国读研的资格。
我想,如果为人父母,长时间在家赌博或娱乐,打麻将、斗地主、玩电游、看电视……种种虚掷光阴的行为,其负面影响也是可以想象的。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
立高远之志
家里的氛围,除了熏陶出儿子对足球和书籍的喜爱,还有互联网、音乐和旅行。
因为我曾在电脑报集团《知识经济》杂志任执行主编,常带他去旁听IT精英们的讲座和论坛,关于硅谷、关于中关村,关于比尔·盖茨的辍学创业神话、关于戴尔和杨致远的致富传说……像强劲海风,鼓动着少年的野心。
我喜欢听音乐,以前家里经常会放歌。儿子因此受到影响,酷爱音乐。但他对爵士、摇滚、美国乡村、黑人说唱等西方音乐情有独钟。他爱去淘碟,几年下来,搜集了两大抽屉音乐CD,也花了不少钱,但他毫不心痛。
如今,我們爷俩开车出行,各听各的音乐,通常是听完他的一张CD,再换我的。
我们家还喜欢旅行。儿子尚幼时,我们就带着他到处走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马匹、骆驼、自行车……几乎所有的运输工具,他都坐过。
5岁时,他和妈妈登泰山之巅看日出。天未亮,山顶风寒,娘俩裹一件租来的军大衣,冻得清鼻涕直淌;7岁时,他和我去爬峨眉山、看乐山大佛,在万年寺无梁殿,铺开画板素描普贤白象,在青衣江畔素描大佛巨身,变身小小画师,引路人赞叹;10 岁时,他随我们去海螺沟,在冰川上跋涉,在冰缝间跳跃,全无惧色。
中学毕业后,他以重本成绩,选择了上海海事大学学习航海技术,随后成为香港东方海外公司(OOCL)远洋海员,任三副,航海驾龄4年,绕地球跑了几圈。他喜欢大海,喜欢周游列国,喜欢看天下美景,喜欢哥伦布、麦哲伦、库克船长和中国的三宝太监郑和,喜欢所有发生在蔚蓝海洋深处的历史和传奇。
在美国读研时,他利用学术交流和异国考察机会,去夏威夷岛冲浪,去巴西钻亚马逊森林、看玛雅文化遗迹。我们去美国看他,他租车带我们自驾西海岸,一月长驱8 000公里,游历了加州、亚利桑纳州、内华达州,饱览西部大美风光。
旅行成为他学习的重要途径,他的心也变得像大海一样广阔。
交良师益友
儿子说,出国以后,他更爱国了。他特别反感别人说中国的坏话,对祖国的所有进步,都大加赞赏。
导师和同事都很喜欢他,因为他谦虚、低调、勤奋、友爱。所有合作研究的科研成果发表,署名时他绝不争先;导师交代的学术任务,他废寝忘食也要按时完成;与中国同学合租的宿舍楼,他将没有暖气的房间留给自己——美国东海岸冬天的奇寒是可以冻掉下巴的!
在美留学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朋友。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墨西哥人、巴西人、印度人;有同学、教授、程序员、工程师、华尔街操盘手、唐人街美食家……华裔学子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在儿子那里并不存在,相反,他在美国生活得无比充实和快乐。
他有一位忘年交——在上海海事大学认识的柳姓老船长。这位年过八旬的华裔美国人,海洋漂泊半生,航海经验丰富,来校讲学时,给了学子许多教诲。儿子由崇拜他到帮他做事,替他建设一个海员网站,十几年来友情不断。老船长退休后定居西雅图,仍和儿子保持着联系。年年圣诞节,他们都互致问候互送礼物。记得儿子那年邮寄给老船长的,是一艘金灿灿的中国古帆船模,他在家精心包装礼物的神情,令人动容。
如今,他的学业尚未完成,但他在异国他乡的生存适应能力、追求光荣和梦想的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他的表现,没让我们失望。
儿有赤子之心,兼怀鸿鹄之志。请问天下父母,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反哺与回馈?